书城哲学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19067400000052

第52章 是谓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产生出万物(大道是存在的总的根源与本质)。德滋养与充实着万物(大德是存在的总的内涵与供给)。物质是万物存在的形式,趋动(运动变化)是万物存在的脉络与过程,是存在的完成。

所以世间万物都尊崇大道,珍贵大德。大道的尊崇,大德的珍贵,都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同样大道与大德也不干预万物,而是尊重它们的自己的运动。

大道生发了万物的存在,大德充实了万物存在的内涵,使之生长发育,使之成长定型,供给世间万物的需要,覆盖(涵盖)着万物。

产生它们但不占有它们,为它们做事但不把持它们,带领它们却不主宰它们,这才是巨大的根本的也是最玄妙深远、难以见闻与描述的德性。

这里是再一次作对于世界与真理的抽象概括描述。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道、德、物、势这样一个阶梯式的命题,逐步下达,而又四位一体。

道是根本、本原,万物万象均生于道。道的意义在于生发、产生、催生这个世界。

德是品性,是基本功能,是贡献,是道的滋养,是最大的仁爱,虽然老子屡屡批判仁爱。老子此处讲的德这种仁爱是自然力的而不是人为的。

物是道与德的具体化即道与德的下载,是道与德的形而上性质向具象方面的转化,通过万物而体现而证明而弘扬光大。

物化使世界得以成型成形。物还带有客观世界,身外世界的意思。道并不就是你自己,而是大千世界。这个想法可贵。

至于势,则是道与德的趋动,是道的动态、动因、动力和动向。势是内趋力、路线图,是道与德的自来就具有、自然就具有的而不待第一推动的能量。

德是道的滋养、功用。这里老子的一个思想很有趣,世界并非一蹴而就,生于道以后,还要接受德的培育、滋养、充实,而且还要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就是说,万物还需要一个成长、发育、稳定、成熟、结果、保护、存藏的过程。

这一章是老子的创世纪,可以与圣经上的说法对照来读。圣经上讲是耶和华神根据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七天就安息。

不难发现老子的尊崇自然的特点。而西方宗教的特点是寻找一个“主”——lord。上帝=主。主创造了一切,主宰着一切,安排着一切。老子的说法则是自然之道,“生”出了世界而不是创造了世界。“生”比“创造”更少以意为之的成份。佛教的说法也是由佛法主宰,而不是由佛陀掌控。

老子还特别强调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就是说,大道不是“主”——lord,而是自然与自化。

道、德、物、势是一个逐步落实逐步显现的阶梯,同时中国式的整合性整体性思维,决定了四位一体的特色。文句上说的是道、德、物、势,最后一个势字或作器,窃以为物与器可不连用,乃从势。说它四位一体是有许多根据的,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前面对于“一”的论述。我们要的是归于一、定于一、得一。

(有趣的是佛教也讲万法归一,“万法”叫做“五蕴十八界”,“一”叫做“真如如来藏”。)

道是原理、是规律、是本源、是先天地生的世界的原生状态,是惚恍,是恍惚,是混沌,既是最根本的存在,也是最概括的本质。

存在到了最最起始的极端,便是本质,便与本质并无不同,这是中国式思想方法的妙处。这也是对于价值与选择、认知与信仰、先验与逻辑推论、本体论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区分的超越。因为这样的本质与任何人为的价值与选择性无关,它是自来如此。这也不是一种特定的认知,不是学派,不是学说,而是世界的最初,是既没有学派也还没有价值观乃至还没有人类时期世界本质的永远的照耀。它既是理性推演与概念提升的结果,又充满崇拜的情绪。

老子在此章中特别提出了尊道与贵德的问题,这在其他章章中并未多言。他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正是这几句话流露了老子的道的概念的不无信仰主义色彩。你不但要认识它,体悟它,还要尊贵它。

这样的一个尊贵,应是沿着道德物势的反方向而进行。最明显的是你要尊贵“势”,你至少是因势利导,要认清大势,认清“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语出孙中山)。要看准事物的发展方向,不干逆潮流而动的蠢事。

然而仅仅看到势是不够的,仅知势你有可能变成墙头草,随风倒。所以进一步要知道物,知道客观世界、身外世界,懂得实事求是,懂得势的来源;而不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唯意志论、以空想代替现实。

你更要从世界的发展变化中看到玄德,看到大道之德、自然之德、万物之德。玄德。抽象而又宏大,无所不在无所不受其德,养之覆之,德莫大焉。这里有没有感恩思想的契机呢?

却又与天地不仁的命题不一致。这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悖论:不仁乎?玄德乎?

然后,最后,你能做到尊道而贵德了。大道是世界的原生本体,也是道理规律的决定因素,还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种路线。它尊重自然,克制人为,尊重万物,克制自身,尊重弱势,克制坚强逞强。总之它是天下天地之母之始。

这里有整体的观点。原因就在于每一件具体的事物都同时具有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原理,自己的最初,那么万物的最最终极的本质、原理与最初是什么呢?就是道。道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它生发了万物,产生了万物。

世界就是这样的,有原理,有原本,有始初,有永恒的本体:道。有发展、有成长、有成熟、成型、有存在与发育的必须因素:德。有存在的体现、有形状与声音、有实在的而不是虚幻的性质:物或器。有运动的动力、趋势、能量:势。这四者是不能分割的。

认识与强调世界的同一性、整体性、融合性,这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思路。谚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样的谚语只有中国有,因为中国式的思路认为医国医乱与医人医病的“道”“德”“物”“势”是相通的。国人古人还喜欢通过例如观察竹子研究书法,通过观察禽兽研习武功,通过观察自然界研习哲学、美学、伦理、兵法直至文章做法。《文心雕龙》中举证的最大的模范文本,正是大自然。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屋建瓴却又不符合形式逻辑的演绎规则的推论,也只有中国有。外国人则更倾向于强调区别,倾向于择清楚某人某事的独特性。

其实事物既有它们的共同性也有它们各自的独特性。二者缺一不可。

在这里,老子再次论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大德。再次与寻主论,与lord论拉开了距离。其实大自然就是这样的。以母鸡孵蛋为例,作一个不无牵强的比喻,胚胎与整个鸡蛋的成份比例与构成是道,蛋白蛋黄是德,母鸡的体温与耐心孵化是势,而雏鸡的身体是物与器。母鸡对于鸡雏,从来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母鸡对于雏鸡恩重于山,但雏鸡一旦长大,便与母鸡拜拜。为什么一只老母鸡都具有的“玄德”,对于人来说却是这样困难呢?

这恰恰是由于人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我膨胀。人的万物之灵的地位使人产生了主观性、目的性、计划性、优越感、自足感。产生了贪欲、权欲、物欲、占有欲、收藏欲直到破坏欲。产生了计谋产生了一切未必全部是积极的与真正有价值有利益的东西。人为什么不多想想大自然,想想“天何言哉”,想想大江大河大海是怎样运作怎样“行事”的,人啊,你应该学习大自然,与大自然保持一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