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19067400000057

第57章 是谓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说话,轻易说话的人并没有什么知识与智慧

关门闭户,闭目塞聪,磨钝你的锐气,减少你与旁人的纠纷、分歧,调和五颜六色,认同于尘世的非绝对洁净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广大深厚的认同的精神、尚同的精神。

能够有这种玄同,即广大深厚的认同尚同精神了,你就不可能被亲暱拉拢,也不可能被疏远冷落。你不可能被收买利用,也不可能被陷害侵犯。你不可能被提升尊贵,也不可能被贬低下贱。

能做到这样,就是天下最高贵、最尊严的人了。

这一章特别强调所谓尚同的精神,不是求异而是尚同,这也是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一个重点。他一上来先谈言与知的关系,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与孔子的述而不作,与禅的“不可说,不可说”,与西谚:“好话是银,沉默是金”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尚同的精神联系起来看,妄言(夸张、片面、空谈、吹嘘、为自我表现而多言)是分歧产生的一个原因。

当然我们也有另外的传统,即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传统,灌输的传统,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传统。

闭目塞聪,和俗世拉开了距离,不会跟着俗世跟着时尚,跟 着风乱转。而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则是对于人间(不管它有多少弱点,多少负面的东西)的和解,是一种对于俗世的亲和的姿态,而不是一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孤愤决绝。

这里的前提是对于统一、同一的大道的承认,既然都是大道的体现,万物万象之间就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有共同性,就可能找到共同语言,就有可能找到和谐共存的办法。不论雅与俗、精英与大众、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学派、文化传统……都有它的玄同而小异之处。

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则是金玉良言,其意弥深,其格弥高,其言弥善。在那个政治动乱,风云震荡的时期,人因为外力,因为环境而忽为座上客,忽为阶下囚,忽拥黄金屋,忽成乞讨儿,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忽吉忽凶,命运难卜,处处被动,任人宰割,任人耍弄的情况下,太难自处了。老子的几个不可得,也太宝贵了。

不可亲、疏、利、害、贵、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稳定,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也要有一个稳定的精神状态,一个稳定的自我。然后才有大道的彰显,才有发展,才有一切的美好。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这个时候只能加强自己的定力,静力,认识到吉凶互转,福祸相依的道理,看透外力与环境的非道性,非郑重性,非长久性,转化到反面的习性。看透外力与环境对你的亲近与疏远、予利与加害、提升与贬低的共同性:这个共同性就是扰乱你的清静理智,降低你的人格尊严,增加你的贪欲或恐惧,取消你的主动精神、主体性,使你用侥幸、用迎合、用躲避、用服膺、用作秀来适应环境,争荣防辱,趋利避害,思贵惧贱,实际上是摧毁了自己的道心道性道觉道力。你能抵御得住这一切,能够不受外力的亲疏荣辱利害贵贱的左右,这就是至人,圣人,哲人了!

人之贵在贵于大道,而不是贵于亲疏远近荣辱得失贵贱祸福。这一点太重要了,也太难做到了。

老子说,作到这一点的人是天下之贵,是天下最高贵、最宝贵、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人,老子在谈到其他问题时没有用“故为天下贵”这样极度的褒语,可以看得出老子对于不可得亲疏远近荣辱得失贵贱祸福的境界的向往、推崇与提倡。

不是官大则贵,不是钱多则贵,不是名声大则贵,不是能唬人能吓人则贵,而是不得而亲、不得而疏、不得而荣、不得而辱、不得而利、不得而害、不得而贵,不得而贱最高贵。善哉斯言!尤其是不可得而贵则贵,太棒了。当一个人得而贵之的时候,因外力的捧抬而贵,也就是得而辱之的同义语。你认为某种力量可以给你增加高贵,那么这种力量采取相反取向的行为,不就恰恰可以污辱你下贱你毁掉你了吗?无欲则则,无欲则是刀枪不入,金刚不坏,也就是天下之至贵真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