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115

第115章 “亚洲化”,人民币的战略思维(1)

小布什2001年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的作风出现明显转变,国际间一般均以“单边主义”或“新帝国主义”名之。布什连任,就向全球露了一手新招:美元贬值。

美元贬值其实在布什第一任期内就已开始。布什的前任克林顿花了两任8年的时间,扭转了里根留下的巨额财政赤字,同时网络科技等新经济出现使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美元乃一直维持强势。布什接任之后,“新帝国主义”团队执政,对内大幅减税,对外穷兵黩武,不到4年,政府财政即由盈余转为亏损,民间部门也在低利率及减税的双重刺激下,消费需求大幅扩张。政府公部门的过度透支与民间私部门的过度扩张,最终只能靠大量的进口来加以满足,从而导致了贸易赤字的加速扩大。贸易赤字的存在与扩大,对美元自然形成巨大贬值压力,所幸经常账户赤字虽大,资本账户却一直都有巨额的资本流入,故美元在布什第一任内虽开始贬值,但进程还算缓慢,终其第一任4年,美元相对于国际主要货币,贬值约20%。

布什的第二任,过去4年的政策变本加厉,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巨幅的震荡。

美元加速贬值,迫使欧元、日元及其他亚洲地区的货币一一升值,很确定的,必将在未来一段期间反映在欧、亚地区经济增长率的普遍减缓之上。不过大家更关注的是,中国的人民币会如何因应。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日增,不久前调升利息仅0.27个百分点,竟引起国际金融及资源市场的相当震动,人民币动向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对中国而言,眼前是十分棘手的形势,人民币动与不动,确属两难。看来,中国的和平崛起得面对一连串的考验。这考验,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转机,甚至是契机。“强势美元”时代是否终结

近年来美元走弱,一个根本原因是美国持续扩大的贸易赤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2009年达6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6%,占全球GDP的1%,在这样的赤字下,要维持美元币值稳定,需要平均每天有20亿美元的资本净流入。

长期以来,确实有源源不断的外资流入美国。这些外资,绝大多数来自于那些对美国出现贸易经常账户顺差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韩国等。

对美国享有巨额贸易盈余的这些国家或地区,因为盈余之故,货币均有升值压力,但为维持出口竞争力不衰,却又都不愿让它们的货币升值。而能使它们的货币不升值的惟一手段,就是由各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大量买入因盈余产生的巨量美元。如此一来,各地货币可以维持不升值,但央行的外汇存底(即外汇储备)必将日增月长,这即是包括中国大陆、日本、香港、台湾、韩国外汇储备不断创造纪录的原因。

各国或各地区的央行所拥有的外汇,通常以不同比例的方式持有不同的资产,包括美元、欧元、日元、黄金。而为了使外汇资产有所增值,往往也会将资产的一部分用以购买相对安全保值的美国政府公债或公司债,于是就出现了美元的“回流”。

对美国而言,贸易赤字之外另有财政赤字。财政赤字须发行公债以挹注,但美国政府并不愁发行之公债没有人买,买家正是那些对美国享有巨额贸易顺差的国家或地区。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而有趣的流程。美国央行(联储局)印钞票,扩大货币发行,流入民间部分(个人与企业),大量进口他国商品、劳务及资源,形成贸易经常账户赤字,全球各国各地区则情愿将自己的资源向美国出口以换取美元,这些美元又被各国各地区的央行集中,其中大部分又用来购买美国政府发行的公债,等于挹注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一轮循环下来,美国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享受了它国廉价的资源),各国各地的政府或央行得到了“虚荣”(外汇储备日增),美国政府则享受了“特权”,仅靠印钞机就可以换取他国资源,还不必担心贸赤与财赤的不断扩大。

这种“荒谬”的现象,除非发生两种情况,否则将继续下去。第一,全球出现一场恶性通货膨胀。美国是大债务国,其它则是大债权国,物价一上涨,债务国借此脱身,双赤问题自动轻松解决,债权国则形同财富蒸发。第二,全球普遍出现对美元贬值的恐慌心理,从而出手美国公债减持美元,此一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理论虽如此,实际发生的几率却很低,这是因为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个怪圈,制约危机的出现。

其他货币成为国际硬通货的可能

曾有一则“中国政府已减持外汇储备中的美国政府公债”的国际“乌龙消息”,国际汇市立即大震荡。消息一出,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均贬至新的价位。这提醒我们不得不注意国际金融怪圈的存在。

所谓国际金融怪圈,是指各国各地区的央行目前都持有大量以美元为主要资产的外汇储备,全球3.4兆美元等值的外汇储备,有64%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持有,如前所云,其中一部分美元换成了美国公债。所以,在各国各地区的外汇储备中,除了小部分是欧元及日元外,大部分不是美元即是美国政府公债。设想如果各国因为担心美元贬值,而开始减持美元及美国公债,或甚至抛售美元及美国公债的话,除非它们能一次抛光,否则,只要美元及美国公债因市场抛售而贬值,则“首当其冲”的自然还是仍持有大量美元及美国公债的各国各地区的央行,因为它们的外汇储备已因美元贬值而缩水了。

这也是当前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吊诡。无论是怪圈或吊诡,都说明美元作为全球惟一硬通货,使美国能占尽天下便宜。美国的“新帝国主义”,表面上是建立在其举世罕有其匹的军事力量之上,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美元作为“全球惟一硬通货”的事实之上。美国此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维持多久,要看是否有同美元竞争的货币出现。欧元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竞争者。

欧元的出现迄今十年,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成为人们在美元之外的第二选择。是什么条件使欧元具有这样的实力?第一,欧元区幅员够大,使用欧元的人口在今年5月1日欧盟自15国扩大为25国之后,已增至4.5亿人。第二,欧元在国际间可自由兑换。第三,欧洲有稳健的经济实力支持欧元作为一种硬通货,使持有者具有信心。

但欧元也有一个缺点。即欧元区内部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与财政制度仍不一致,需相当时间磨合。然而无论如何,欧元的出现及“运作”成功,对美国长久以来“一元独大”的优势已形成竞争态势。欧盟也因为欧元的成功流通成为国际硬通货,而更具备了一个“大国”的架势。美国在2003年决定攻打伊拉克之前,萨达姆曾倡议阿拉伯石油国家弃美元而用欧元作为交易货币,对美国而言,此议自然具有相当破坏性。

那么,欧元之外,有无可能再出现一种国际硬通货呢?例如日元,或中国的人民币。

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之一:人民币成为国际硬通货

确曾有一段时间,人们看好日元作为美元之外另一国际硬货币的可能及前景(当时欧元还没影),现在看来,毕竟条件并不充分。日本最大的不足,就是经济规模的问题。

任何货币学教科书都会提到货币必须具备的几种基本功能:1.作为一种交易的媒介,必须有客观的交换计算标准;2.能保值;3.轻便易携带;4.能满足交易及投资需求。数千年来,人类的货币从贝壳、兽皮到金属,最后再从银到金再到纸币。但一直到二战之后,各国货币纸币仍以黄金作为准备。然而世界贸易的发展,黄金的产量越来越不敷所需,使黄金作为货币发行准备的困扰越来越多。终于,1970年代,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黄金至此消失了其作为货币的功能。

美元终于能成为国际流通货币,是因为:1.对外可自由兑换;2.对内经济体统一;3.经济规模巨大;4.经济体质良好。但正如前文分析,近年来美国内部有双赤字的经济困难,使美元出现巨大波动,恰好此时欧元适时出现,成了人们在美元之外的另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