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从“三次分配的理论”谈及北欧模式的启发,指出一贯言之成理的观念,即“一次”分配交给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根据每一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该要素得到的报酬;一次分配后必然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则由“二次”分配处理,由那双看得见的手,即政府通过租税、财政及社会保障等手段来“劫富济贫”;最后,在一个高度成熟的社会,再靠社会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NGO)及宗教团体来进行第三次分配,对弱势者给予救助。这样的思维与做法,一段时间以来,却在北欧被修正了。
北欧模式认为:1.一次分配的结果,必然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其中那些低收入者之收入所以偏低,往往是由于其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弱势所致;2.因此,一次分配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运作,政府可以而且有必要介入,目的是在一开始就能强化那些弱势竞争者的竞争力;3.这样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转“效率”与“公平”一向不能被兼顾的观念。因为,强化弱势竞争者的竞争力本身,就能释放生产力,提高效率,而且也必然同时能有助于改善他们在分配中的弱势地位,从而能促进公平。
怎么做?
怎么做?政府在一开始该通过什么手段来强化弱势竞争者的竞争力?要知道,许多弱势者之所以弱势,主要是因为:1.知识不足;2.缺乏工作机会;3.缺乏生产所需要的资金;4.市场竞争不够公开公平,以至于难以进入。据此,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的角色与职能就很清楚了:
1.大力加强在教育上的投资。尽量使每一个人都能掌握谋生的知识与技能。
2.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在国家发展策略上,就业被拉高到一个绝不低于GDP的战略高度。落实到产业政策,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了解,受限于资源禀赋,不是任何国家或任何地区都可以或应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北京、西安、上海等固然有发展高科技的条件,但其他地方未必也有。中国的资源优势更多的是在劳动力,因此,发展劳动力密集的农业(有机及精致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理应获得更大的重视。
3.建立并健全小额融资。例如:尤努斯(孟加拉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倡导的农村银行,及日本、台湾地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等的中小企业银行或信用保障基金等。
4.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减少垄断,提供充分信息。
综合以上四点,扼要地说,就是政府应努力做到:尽可能让每一个国民拥有工作的技能与知识,及获得工作的机会。这不仅仅是关注到了效率与生产力,也兼顾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更重要的,这一切思维与作为,其哲学是以人为本的。换言之,这样的模式,确保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再只是效率与公平,还包括了人本。北欧模式的分配理论,其精彩之处,显然不仅是科学的,也是哲学与伦理的。
还有谁?会有谁?
最后,再介绍一个小的发展经验。台湾在上个世纪二战之后国民党执政期间,一般人注意到的是其经济增长表现出色(亚洲四小龙之一),往往忽略了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近40年期间,它的所得分配也在持续改善。这一现象,最早被Simon Kngnets(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发现,并以论文指出:这是他研究全球几十个发展地区中惟一的例子,即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与分配改善两个目标能同时兼顾。台湾何以致此?归纳只有三点:1.普及教育;2.发展劳力密集产业;3.健全小额及中小企业金融体制。显然,这与北欧模式似乎不谋而合。
北欧模式,显然为全球包括中国,在新世纪发展的思维中,提供了有趣的新的角度与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