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142

第142章 从钱学森谈中国“脑矿政策”

1955年,当得知钱学森经过5年软禁终于获准返回中国时,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宁可毙了他,也不能放他回国!”——这个副部长是看到要害的。钱回中国,中、美之间的长与消,岂止是“五个师”的出入而已!

这里,我要谈谈一个我杜撰的概念:脑矿。

“国家所有的事都要人去办,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不行。我所谓的人才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能够解决重大问题,进行重大创新、甚至是颠覆性创新的人才。”这两年国家领导人去看望钱老时,钱老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件事。钱老说的,也正是我所谓的“脑矿”。

谁都知道上世纪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半个世纪成为超级大国,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吸纳全球人才,从爱因斯坦到钱学森,从硅谷到华尔街。一项粗略的估计,全球各门类一流人才,80%聚集在美国。美国要是还不能强盛,就几乎无天理可言。

脑矿在全球的分布,一如油矿,极不平均。一般而言,硅谷高科技人才,不是中国人就是印度人,至于犹太人,高度集中在纽约。中国、印度、德国、犹太,就是脑矿最密集的人种及所在。而战后的美国,就几乎是一网打尽,岂有不强之理。

但世界形势总是在变,长达半个世纪美国楚才晋用的现象,进入到新世纪之后,正在出现变化。2001的“9·11”事件是第一个转折,2008“全球金融危机”是第二个转折。更重要的是,与这两个转折平行发展的,是中国、印度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崛起。这三个现象,合起来,就一推一拉,产生了所谓“海归”现象。据杜克大学瓦德瓦(V·Wadhwa)博士研究,未来5年,将有10万名华裔科技人才从美国回流中国,也会有将近10万名印度裔人才回流印度。对美国,这是警讯,对中、印,则是喜讯。脑资源一如油资源,其流向虽由市场引导,但亦可受政策左右。新加坡就是一个例子,地小人寡的新加坡深知人才的重要,加上出生率的下降,乃决定大量“进口”优质人才,年龄则从青少年的“尖子”到大学生,来源则从中、印两国家到欧、美,从中、印两国引进的大都是在海外已学成、已就业的高素质人才。一个数字,可以看到新加坡“脑矿政策”的积极与魄力,10年间,新加坡人口从340万剧增到420万,增加率超过20%。中国近年来在全球搜强油矿,新加坡则在全球搜强脑矿。

说中国没有积极争取海外人才回流也不是事实。近年来也有一个“千人计划”,针对在海外学术机构已取得终身教授资格(估计有数千人之多)的特优人才,提供以等同于海外的优渥待遇,邀请回国任职。构想很好,实际操作却出现了不少始料未及的困扰,例如不易融入研究工作环境,难以形成团队力量,加以与同事待遇过于悬殊,不免彼此都形成心理疙瘩……

怎么办?脑矿既属稀有珍贵资源,各方竞夺激烈,中国该有什么样的“脑矿政策”,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针对全中国青、少、幼儿,进行矿产资源普查,凡符合具有钱学森所说的有可能成为颠覆性创新人才的潜质人才,给予针对性的、专业培养。绝不能让稀珍资源全给外国开采走了。

(二)针对“千人计划”回流面临的困扰,除尽力视个案加以改善外,可考虑将香港发展成教育及科研中心,将海内外人才融于一炉,发挥最大科技生产力。

(三)配合中国发展条件的改善,积极引进多方面的全球人才,来中国留学、研究与就业。

三个建议,一是查矿、开矿,二是回收,三是进口,钱老如在,未知是否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