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019

第19章 低碳经济·全球需求·中国机遇

拿什么填补后危机的真空?

21世纪初,人类经历了一个世纪金融经济危机。说到底,危机来自于泡沫的破灭。而这个全球范围长期大泡沫的形成,却源自于上个世纪:1.过度透支的消费行为;2.过度扩张的财政赤字;3.衍生性金融商品高标杆的夸张操作;4.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货币纪律的严重废弛。

终于,这个深层次(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全球范围、长期积累的大泡沫,在新世纪初破灭了。全球那个被大泡沫长期吹胀的“虚需求”,在最短时间内急剧萎缩,被打回了原形。但是,被那个“虚需求”泡沫拉拔起来的“实供给”却还在那儿。于是供需之间,出现了庞大的产能过剩。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新需求将其填补,就只能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减产、关厂、裁员等压缩产能与供给的方式进行调整,其过程之冗长与痛苦可想而知。

巧合的事情发生了。同样是上个世纪,由于各种原因,人类进入排碳误区,导致全球暖化。跨入新世纪,暖化日趋明显,危机浮现,终于有了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危与机,通常是一体的两面。当人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被迫采取行动时,即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商机或需求已经出现。针对全球暖化,浮现出来的巨大商机与需求,即是减碳经济。理论上,这个全球范围的减碳经济规模之巨大,似乎正好可以用来填补那个后金融危机时代因泡沫破灭而出现的庞大需求真空。

美欧为何热衷减碳经济?

这个形势,作为环境、能源科技最先进的美国看得比谁都清楚。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时,调门拉得最高的就是环境与清洁能源产业,选择华商节能专家朱棣文为能源部长,也不无将此一庞大商机锁定最具潜力的中国市场之意。只是当选之后,此调就不高弹了,因为奥巴马的减排理想,毕竟禁不起国内相关既得利益团体的牵制。奥巴马一度连丹麦气候会议也不想参加,因为能拿出去的是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的减排承诺。全球在承诺上无法形成较严格的共识,就难以形成强力的法律约束框架。没有后者的拘束,环境产业与减碳经济难有巨大空间。

欧盟又何尝没有此一见识。全球气候会议表现最好的就是欧盟,不但对减排目标做出了最大的承诺,而且表示:如其他发达国家也愿意做出较大承诺,欧盟还可以加码,提高承诺目标。

都说欧盟是世界文明水平最高的地区。此话不假。但换个角度,这又何尝不是欧盟看到了新世纪全球最大新需求、最大新市场,而试图从中拥有新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减碳的战略理由何在?

中国呢?或许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的起步较晚,似乎还在探索之中。但基于以下三点理由,我认为中国应急起直追,将减碳经济视为中国新世纪的最大战略机遇。

一、中国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要靠内需拉动,而减碳环境产业是最具潜力的内需产品。况且,地球第三极喜马拉雅山的融冰,首当其冲者即是中国,绝不能等闲视之。

二、相较于美国的内部牵制,中国一旦解放了思想,做出了决策,经过庞大国企部门的指令行动,及对民企的政策引导,完全具有最高效率的调整能力。

三、大国崛起除了靠经济实力,还要靠提供人类价值系统赢得尊敬。19世纪英国提供的价值系统是自由贸易;20世纪美国提供的价值系统是民主人权;21世纪,中国可以提供的,或许就是确保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