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多年了。
从1978年12月邓小平决定中国换一条路——改革开放开始,迄今8年了。这30多年,依中国与全球化彼此间互动的关系,可分4个阶段:(1)易轨。这是指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下决心从计划经济的轨道向市场经济的轨道转换;(2)转轨。这是指1978年12月决定易轨之后,一直到2001年12月11日进入WTO为止的过程;过程中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标,取得WTO的入场券,与全球化接上轨;(3)接轨。指的就是5年前入世的那一刻,及其后5年的过渡期。如今过渡期已告一段落,因此进入到第四阶段,即(4)合轨。自此之后,中国将在全方位领域与全球相互融合。
这个30多年的过程,放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来看,却有其至为关键的“大历史”意义。尤其是这30年之前的30年,中国几乎与全球的其它部分完全没有互动,然后,突然在之后的30年中,快速地与全球化相接以至于整合,其间所出现的效应,无论对中国及对全球而言都是空前巨大的,其中的变化可以借全球化的逻辑来加以观察及了解。
全球化运行的逻辑,可以以四个“优”字为首的中国成语加以勾勒。(1)优胜劣败;(2)优势互补;(3)优化配置;(4)优汰劣胜。
优胜劣败的道理最易明白。由于当今的全球化不是计划经济的全球化而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因此,市场经济的一切规律、法则,完全可以从一个国家的适用范围扩延到、覆盖到整个地球。有核心竞争力的胜出,无核心竞争力的淘汰,此一法则适用于每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组织与个人。
优胜劣败之外,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让所有的成员,寻找到合适的对象,进行合作,你有你的核心优势,他有他的核心优势,两者相加,一加一大于二。这就是优势互补。
第三个逻辑是优化配置。全球化以前,每一份资源,包括土地、劳力、资本等等,均已各安其位,也就是处在原本一国范围之内的最佳配置状态。全球化之后,市场经济打破国界与障碍,全球连成一气,所有资源当然就会在全球范围之内依循优化配置原则重新寻找其最佳位置,于是产业出现全球大挪移乃成了逻辑的必然。于是,把中国放到当前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来看,中国凭借着其发展制造业的优势竞争力,包括低工资,高素质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三个“优”的逻辑,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并通过全球贸易,赚取并积累巨额外汇储备,乃势所必然,事之必至。
还有第四个“优”,即优汰劣胜。全球化游戏不是人人都玩得好的,稍一不慎,占到了好处之余,也可能付出昂贵代价。中国必须留意,也不过是仅仅三十年,即已在两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形势,一是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及固有优良传统文化快速流失。说到底,这也是全球化下,中国疏于警惕与防范的结果。
中国将继续与全球化密切的互动与契合,过去30年的正反经验,应该成为中国进一步全球化课程的主要教材。中国要有信心及决心成为下一个30年全球化班的资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