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033

第33章 凯恩斯理论:良药?毒药?

初解凯恩斯

美国财政部公布,从去年9月开始的2009财政年度联邦财政赤字已超过1万亿美元。巨幅赤字,不仅将冲击誓言消减赤字的奥巴马总统的诚信,也将削弱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

虽然财赤迭创新高,但无论财赤或贸赤对美国而言都不是新鲜事,举国上下早就习以为常了。

全世界都羡慕美国的富裕和强大,有数据为证:美国人口占全球约3%,却享用全球所有资源的约25%。何以至此?原因有二:一是凯恩斯理论与政策,二是美国拥有的全球独占性的印钞权。

凯恩斯理论源自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当时西方世界市场需求严重萎缩,认为市场总是会自我调节的传统经济理论束手无策。1936年,凯氏出版了《通论》,指出:(1)市场不必然是完美的,有时会失灵,出现总需求不足;(2)因此,可以且必须靠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通过信用扩张与支出增加来拉动需求;(3)若政府财源不足则可以借,即举债;(4)若债卖不出去,则可以印钞票。由于凯恩斯政策对付一般情况下的景气衰退十分有效,几乎总是药到病除,于是战后迄今约半个多世纪,凯恩斯被奉若神明,红遍半边天——另一半是马克思。尽管如此,凯恩斯理论并非不受质疑,因为通过举债甚至发钞来拉动需求,日后岂能没有通胀之后遗症?对此质疑,凯恩斯有名言曰:长期间,我们全都死了。

凯恩斯的此一逻辑,当然不足以服人。学术界跟他唱反调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即是同为大师级的海耶克,但海耶克的理论就讨好度言,自然远远不若凯恩斯,尽管如此,海氏理论在欧洲还是极有影响力,目前欧盟在“马斯垂克”条约的制约下,成员国必须严守财政纪律,绝不容有巨幅财政赤字即为一例。

大西洋两岸在财政纪律上宽严不一,在发展哲学上分道扬镳,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凯恩斯政策:透支、举债、印钞,总是未曾出现过一般担心的大麻烦,使凯恩斯的“长期”果然很长。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拒绝采用凯恩斯政策呢?既得到繁荣,又没有后遗症,何乐不为。

美国何以如此幸运?关键就在于美国拥有的独立性的印钞权。由于美元发行自1971年与黄金脱钩,而美元又一直是全球的贸易结算与国际储备货币,因此,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地印刷钞票,并以此与全球各国“交换”他们的商品与资源。结果是美元流到境外,商品流入境内,美国不但不会出现通胀,反而还“巧取”了全球宝贵资源尽情享用。凯恩斯理论与政策在美国自然有百利而无一害。——美国不但对自己未来透支,还可以向全球所有的其他国家透支,如何能不成为全球最富与强的国家。

对于这样的“特权”或印钞权,谁不羡慕,谁不嫉妒?于是,十年前有欧元的诞生,迄目前为止,十年铸一“币”,在全球储备中已分掉了美元的一杯羹,美国显然无可奈何;与此同时,近年来,局部有一些反美的国家倡议用美元之外的货币进行贸易结算,但似未成气候;接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于是就成了一个最新又是最大的拐点了,在全球大范围中,已普遍出现了对美元信心的动摇,这或许还不至于一下子摧毁美元的地位,但必定是一个“开始”。

当这个阶段一旦开始,美国必将面对:(一)发行国债却不能像过去一样容易卖出的困境;(二)于是不得不求助于印钞(目前即是由联储局印钞向财政部买国债);但(三)过去印钞,可以很容易地以之来“巧取”他国资源,以至于不发生通胀,今后的难度或将与日俱增了矣。

对美国而言,凯恩斯的“长期”,看来不会太长了。果真到了那一天,一贯的良药就成了毒药矣。

再读凯恩斯经济学

二战后在西方市场经济体中盛行一时的凯恩斯理论与政策,20世纪70年代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一是因为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滞涨”非凯恩斯理论所能解释及对付;其次,也正因为如此,尊崇市场经济,强调小政府的思潮再度成为主流,学术界的大擘有海耶克、弗里曼,政治人物有里根、撒切尔,具有关键影响力的官员有格林斯潘。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派一领风骚,也几乎达30年,直到2008年。

凯恩斯理论的精髓与其时代背景是紧密相扣的。始自1929年的所谓30年代大萧条,需求急剧萎缩,导致严重失业,问题出在凯恩斯所谓的“市场失灵”,因此已非市场经济本身所能矫正,必须靠政府。凯恩斯的建议因此是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向社会释出流动性,转成购买力的需求。

眼前这次国际金融及经济危机来得既迅又猛,几乎所有国家在第一时间(2008年第四季开始)出口与生产都遭遇了“插水式”的重挫。也几乎是所有国家在第一时间中都想到了凯恩斯,因为凭过往经验,这即是凯恩斯政策最能对付的状况,更何况,还有刚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大力鼓吹(虽然并非所有知名经济学家都持同一看法)。于是,各国也几乎都在第一时间中作出了反应:(1)扩张、扩张,再扩张的货币政策;(2)积极、积极,再积极的财政政策。——全世界的经济官员全成了凯恩斯学校的毕业生。

一些持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并非没有学过凯恩斯理论或不赞同凯恩斯经济学,只是凯恩斯对策是“单一药方”,而各国经济形势与问题又非相同,“单一药方”如何能普遍适用于“不同体质”与“不同病情”呢!

以不同体质而言,美国及欧洲就与中国不同。(1)美欧的状况是“金融体系几乎已经崩解了,现在是靠生命维护系统在维持”(索罗斯语),因此货币政策很快就用到尽头,钱就是出不了银行。中国不同,所有国有银行都能接到政策指令,进行政策性放贷。(2)美欧尤其是美国因此不能不依赖财政政策,但美国国库空虚,必须发债,发债的规模又大到市场胃纳消化不掉的地步。这一方面,中国也明显不同。所以,面对这次经济危机,中国的政策操作空间远比美欧为大,但这并不表示,中国在政策运作上有必要比照美欧亦步亦趋,甚至还尽其所能地加大力度。因为,中国与美欧其实有不同的“病情”。

对美国采取过度扩张政策表示反对的专家(甚至连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对过大的财赤及发债也表示忧虑),担心的是日后严重的通胀,这一点,除了克鲁格曼,恐怕许多经济专家也有同感,但美国政府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一切都是为了要把信心恢复起来。只有信心恢复了,金融体系才可望重新运作起来,经济才有救。所以,为救信心,即使有极大通胀风险,也别无选择。如前所云,中国情况完全不同,金融体系完全如常运作,严格地说,没有信心问题。中国的麻烦主要在失业。沿海出口大省出口急剧萎缩所导致的庞大失业,恐怕远远不能靠其他非出口省市单凭对国企及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所能充分吸收。美欧尽管也有失业问题,但性质与规模,都与中国不同。

最后再提一点,就算经济形势与问题适合采取凯恩斯政策,即大政府与高福利,实施之前还得看看政府本身的条件。照我的看法,北欧如瑞典、芬兰等,条件足够,因为无论政府、企业及人民的素质都高,所以可以有高税率、有大政府、有好福利,也可以既有经济效率,又兼顾社会公平,腐败又少。就此而言,美国的条件已逊色多矣,至于一般其他国家,就更不足了。

凯恩斯如活在今天,恐怕也会做一个善意的提醒:所有理论与政策,都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三读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有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看,我们都死了!”

说出这句名言的时代背景是:(1)西方经济大衰退;(2)问题是出在有效需求不足;(3)于是对策是拉动及刺激需求;(4)手段有扩张性政策尤其是扩张性货币政策;(5)扩张性政策果真可

以拉动需求,但极可能稍后也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的后遗症。对此,凯恩斯的看法是,别管那么多了,解决燃眉之急要紧,更何况,“长期看,我们都死了”!

二战之后,凯恩斯理论风行一时,到了今天,目睹各国因应金融及经济危机的思维与做法,几乎大家都是凯恩斯学派了。美国尤为此中佼佼者。平心而论,二战以来迄今为止的美国及全球长期大繁荣形成的主要基础之一,离不开凯恩斯理论与政策。

其实一开始,美国还是多少顾忌货币供给过度扩展可能造成通胀或资产泡沫的后遗症的。1971年8月15日美国单方面破坏“布列敦森林会议”共识,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时,也还相当谨慎。只是,后来当美国发现,在自己拥有了全球唯一的铸币权或印钞权之后,即使偶然多印了些美钞但却未因此酿成通胀或泡沫,乃开始食髓知味,越印越多,越印越大胆。

美国多印的很多美钞,其实都是通过其他国家对美国的顺差而流到了境外(即顺差国),并未留在美国境内。与此同时,美国却因此换取了大量的商品及资源流入美国为美国享用。货币相对于商品并未过度膨胀,美国因此不出现通胀及资产泡沫。故事如果到此为止,就没有问题,但接下去还有。

那些对美国享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在美元大量涌入之后,为了避免本国货币大幅升值,不得不拿(发行)大量本国货币购入美元,于是,一方面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大增,另一方面造成货币供给的超额扩张,后者在各顺差国或地区或迟或早形成了或大或小的房地产及股市泡沫,如日本、东南亚各国、中国大陆及台湾、西欧以及澳、新等国和地区,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一个又一个地爆破。

与此同时,各国持有的日增的外汇储备,为了安全及获利,几乎又都以购入美国公债及私债的方式持有,这一来,大量美元终于回流了,这就导引了美国长期利率的下行与偏低,从而进一步促成了美国的房屋及其他资产泡沫——美国终于还是不能免于泡沫。

做个总结,起源于美国扩张政策的滥印钞票,尽管在一开始,因为美元流到境外,未在美国滋长泡沫,然而,绕了地球一周,终究还是回到了美国,也终于还是制造了泡沫。不仅如此,在绕行地球一周的过程中,还在所经之处,不断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连串泡沫。泡沫输出,波及全球,全球连环泡,最后绕了回来,美国始作俑者,自己也还是免不了一泡。

看来,凯恩斯“长期看,我们都死了!”的这句名言,此刻是破了功了。凯恩斯所以“失察”,不外两个解释:

(1)没想到,地球是有边界的。超额印刷的美元不能一直透过逆差,流往境外的境外。流来流去还是在地球之内,终于还是流回了美国。如果能流到月球或者火星,凯恩斯的“长期”或许可以拖得更长一些。

(2)没想到,当今“全球化”的速度远比当初想象的更快,快到凯恩斯以为一个世纪都不会出现的麻烦,竟然会缩短在十来年的时间里成真。

摩根斯坦利的罗奇说,这次金融经济危机传达的信息十分清楚,对美国而言,“The game is over!(游戏结束了)”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