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035

第35章 全球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窘境

美国总统奥巴马7月初在俄罗斯访问时,对媒体表示,当美国失业率接近10%之际,他不排除推出第二轮刺激经济措施的可能(按美国目前失业率9.5%)。

一周之后,7月中旬,奥巴马表示,国民必须给7870亿美元的首轮刺激经济方案足够的时间,让其产生实际作用;他反对推出另一轮刺激经济方案。这已是前言不对后语了。

有趣的是,更早一些,上月时,奥巴马的说法是,目前不需要推出第二轮刺激经济方案,尽管他预期失业率今年将升穿10%。看来,“前言不对后语”的情况相当严重。前后一个月,从反对到倾向推出再到反对,折射出的是美国宏观经济正陷入空前的窘境。

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突然爆发之后,全球经济立即陷入灾难性的恐慌之中,各国几乎都在第一时间采取了非常手段,包括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希望通过将巨量的流动性迅速释出,注入市场,来拉动投资与消费。

在美国、日本、德国,银行因为按揭抵押债务亏损而不得不收紧信贷的危机,也就是流动性危机虽暂告舒解,但银行有了钱不等于愿意贷出钱。有鉴于经济景气急遽恶化,消费者还款能力下降,信用卡坏账上升,住宅断供仍在增加,银行信贷不增反减。美国消费信贷继4月录得破记录跌幅165亿美元后,5月再减32亿美元。换言之,发达国家的“信贷压碎”情况完全没有改善。

正由于投资与消费均未见起色,失业率则仍持续攀升,美国政策界乃有应该计划推出第二轮刺激经济方案之议,代表人物为奥巴马应对经济危机顾问小组成员之一的泰森。

但另一方面,为了救市,美国财政部大行举债筹资,而国债销售又不顺畅,只能由联储局开动印钞机购买,如何不引起日后通货膨胀的强烈忧虑?因之不少专家与官员对于应否采第二轮刺激经济方案多表质疑,甚至还有人认为,现在应是检讨修正第一轮方案中的若干激进措施,并且让其“退出”的时候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副总统拜登及白宫经济顾问古朗斯比。

打个比方,前者的主张是踩油门,而且还要踩足油门;后者的主张是踩煞车,至少认为是该松油门的时候了。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没有严重的金融体系崩解或信贷压碎的问题。国有银行体系运作如常,新增信贷不但能达成政策指标,甚至还远远超过。但也正由于货币与财政政策双双宽松的结果,虽然CPI与PPI也许要2010年恢复增长状态,但资金充裕的现象已明显可见,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也已悄然浮现,股市、房市明显回温。

对此一现象,专家学者乃至政府官员自然又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与判断。

为何经济学家总会对形势有不同的解读与判断?关键有三个原因:一是无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其效果之产生都存在程度不一的“时间滞后”的现象,尤其是货币政策,时间滞后往往在一年或更长以上。

其次,与此类似,如果判断扩张政策应予调整,改采适度紧缩政策时,也同样很难预期是否能收立竿见影之效。尤其是财政政策,例如正在实施之中的基本建设,不能说停就停。

第三,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个关键因素,即“货币流通速度”。而这个因素并非固定不变,它在经济正常情况下,经济高度繁荣下,经济严重衰退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现,从而使经济学家在判断货币数量与物价走势时,面临相当的困扰,以致往往做出错误判断。

有人说,经济学家跟医生类似,拿到执照都不难,但若论表现,名医与庸医的差别,却可以是极为明显的。旨哉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