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058

第58章 启示:西双版纳模式

近来有关社会主义的讨论又见热络。

一位来自西双版纳的官员告诉我,他们为了维护西双版纳的环境、生态、物种作了极大的努力,综合结果令人满意,但却因此失去了许多发展致富的机会,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似不理想。他们自责,他们对得起云南,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地球,却对不起他们的人民。怎么办?

这的确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可以作为讨论公共政策的示范。

公共政策设计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外部效果”。任何行为凡能使行为者个人获利外,又能使其他人受益者,可称为具有“好的”外部效果;任何行为虽可使行为者获利,却让其他人受损,则称之为“坏的”外部效果。前者如从事科技研究发展,既有利于己,又有利于人;后者如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水,虽利了己(企业赚钱了),却不利人。因此,公共政策的设计,应对后者处罚,对前者奖励,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所有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效果”“内在化”。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欧美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口口声声强调尊重市场机制,却对他们的农业及农民给予巨额的补贴,即使受到极大的国际批评也不愿放弃。这绝不是单纯的选票考量而已。只有一个法国的部长说出了心底的老实话:我们不想让农地废耕!

农业与农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好的“外部效果”的例子。几乎任何农地对一个国家所作出的贡献,都不是在这块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所有农作物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所能衡量的。换言之,农地、农业、农村,具有远大于市场价格所能计算的价值,这些价值包括环境、生态、人文,它们是这一切“非市场化价值”的承载。失去了农地、农业、农村,这些价值也就无所依附了。到过欧、美发达地区的人都应该看到,尽管它们都是高度工业化、科技化的国家,却都有着一望无际的沃野,一大片一大片的麦田与葡萄园,浓蔽得不见天日的黑森林。所有这一切,都须在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通过以“外部效果”为核心理念的公共政策,对全国货源进行必要的“重分配”才能获致。

传统的社会主义,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的矫正。因为资本主义虽能创造效率与生产力,却导致分配恶化,即无法兼顾到公平与正义。因此,在实施市场经济的同时,往往要辅之以政府职能的某种介入,介入的目的,不在干预市场经济之运作,而在体现出能确保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则是注意到了一些“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问题,这些所谓的“准公共产品”包括了教育、医疗甚至是住房,它可以是纯私有产品,也可以是纯公有产品!介乎二者之间,故称“准”公共产品。在一个愈是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人民以私有财力购买教育、医疗与住房的能力就愈低,于是,就愈是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协助。这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关注相对弱势,但它表现的层面已不再是“所得”,而是“准公共产品”了。

社会主义的再进一步延伸,就是环境、生态、文化与物种了。要让西双版纳能够坚持为全云南、全中国、全地球维护这些宝贵的价值,那么就必须注意到它们在市场经济竞争下的“不可持续性”,这些价值,也都是相对弱者,必须以全省、全国及全球资源重分配的方式,给予必要的补贴与补偿。

社会主义理论的如此发展与成熟,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谁曰不宜。

第四编 改革开放,轻舟已过万重山

全球金融危机迅速向经济危机发展,各国几乎无一例外,新公布的经济指标总是越来越令人泄气,甚至忧虑及恐惧。G20元首金融峰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举行,这个为期一天的峰会得不到具体结论,早在意料之中。但峰会本身的形式、结构,乃至于各国元首的发言及元首间的互动,还是很有看头。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中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四大举措:一、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二、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三、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四、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此外,胡主席还强调,国际社会尤其要关注和尽量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伤害。

胡主席的发言,简单扼要,切中肯綮,可谓有理、有节、有利、有义,充分展现了大国的格局、视野与风范。之前,中国政府更推出了高达四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对此表示高度赞扬。与此同时,中国还顶住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压力,未贸然答应对西方及IMF提供大量注资。就这三招(胡主席的发言、四万亿元计划先声夺人及力顶压力)看来,面对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的“宏观”策略因应,堪称有为有守,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