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073

第73章 市场经济地位“福祸之辨”

近些年来,中国领导人出访时,争取其他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经常成为主要目的之一。今年4月以来,确实也有若干成果,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乌兹别克已先后做出了承认,但都是些小国,主要大国如美国、欧盟则仍在争取之中,其中又以美国的态度最为关键。

中国贸易的“罩门”

对中国而言,争“市场经济地位”就如同争“公平贸易”。依现行WTO机制,中国对贸易对手国出口时,对手国如认为中国产品低价倾销,即可以向WTO提出控诉,控诉之成立,无须到中国进行实地搜证调查——因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相关价格、成本均不反映其真正的水平——可以径自选定一个“参照国”(当然是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国家),以参照国之同类产品价格与中国产品比价,如中国产品价格较低,倾销行为之控诉即告确立,对手国乃据此对中国课反倾销税。

有一次,中国电视机对欧盟出口,被欧盟怀疑低价倾销,用上述方式,欧盟选择以新加坡作为“参照国”,其结论可想而知,中国厂商之损失也可想而知。因此,“市场经济地位”业已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罩门。累计至目前为止,WTO所有反倾销控诉案中,针对中国的高居第一,非尽快设法解决不可。

“市场经济地位”认定的标准

坦白说,如何确认一国是不是所谓的“市场经济”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欧盟跟美国即未必一致。但相对的标准还是有的,其主要判断尺度大致包括政府对企业经营介入的程度、市场决定价格与成本的程度、企业是否使用国际会计标准、货币可兑汇率是否由市场决定、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劳资双方有关工资的谈判、银行业是否纳入市场运作等。

目前媒体引述一份欧盟委员会长达15页的机密报告,内容指出中国法规欠透明,法律不统一,执法任意武断,不履行合约,司法系统能力低下,还说中国公司时常不遵守最起码的会计准则,“甚至根本就没有账目”。

了解中国国情的人,对于报告中的诸多指控,大概不会认为完全是“无的放矢”。

美国前商务部长埃文斯则说,“中国政府至今仍掌握着太多重要资产和生产工具。市场的力量无法控制经济,除非中国政府从根本上减少对原材料、金融体系、房地产、公用事业以及大型企业的控制。”

必须说,美国和欧盟的观点及不愿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肯定是出自于他们自己的利益动机。然而我也要指出,中国该不该更积极地致力于市场经济的改革,提高市场经济的成分,并不取决于这样做是否能迎合或满足美、欧的利益,而应该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纯度越低,对自己越不利,程度越高,对自己越有利。对于“市场经济地位”这个问题的认识、面对与追求,本身就符合中国的利益。以下即以当前众所关心的宏观调控为例,阐明中国经济结构尚未能达到高度的市场经济,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有中国特色的泡沫

市场经济有两条规律:一、凡市场经济必有泡沫;二、凡泡沫必会破灭。

泡沫的形成,源自于过度的投资,而投资所以过度,则是两个“信”的结果,一是“信心”,二是“信用”。例如经济景气热络时,企业看好未来,决定扩大投资,投资财源不是自资本市场筹措(上市),即是自银行借贷。由于资本市场及银行信贷部门同样看好经济(即信心),以致对企业之融资多愿支持,于是信用扩充了,信用的扩充自然刺激了未来经济的景气,景气果真更好,所以景气→信心→信用→投资→景气→信心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相生相长的循环。发展到某个程度,市场就会因投资生产过多而造成供过于求。但在此之前,整个市场都看不到有这个可能,以致信用及投资持续扩张,这即是泡沫的形成与膨胀。到最后一刻,当需求终于跟不上供给时,就是泡沫达到极限,即将破灭之际。

其次,泡沫当然迟早要破,但有三种破法。一是不断持续膨胀,到极限,破了;二是持续膨胀,未达极限,但采取适度降温调控政策,让它消气;三是持续膨胀,也未达极限,但周遭出现振动因素,把它震破了。

以上所谓的泡沫,是一般市场经济中常见的泡沫,中国今天走上市场经济了,当然也有这种泡沫。这叫经济泡沫。

然而在经济泡沫之外,还有另一种泡沫,可称为非经济泡沫或政治泡沫。近几个月来,中国经济当局采行宏观调控,目的在为过热的投资降温。今年第一季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剧增43%,其中尤以地方政府推动之建设与投资竟然暴增65%最受人瞩目。一般民间企业投资,可能有时会误判形势,但绝不致不计较成本、效益与风险,但有三个与政府部门直接间接相关的部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政府本身——其投资与建设行为则往往与市场经济的计算无关,它们更多的是考量此等投资与建设在政治方面的效应。众所周知的“政绩工程”及“形象工程”正是此等动机之下的产物,离谱夸张的65%的投资增长率也正是此等动机之下的结果。

如果是经济泡沫,那么采取经济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市场利率,就会产生抑制效果。如果是非经济泡沫,则所有经济手段一概无效,只能动用行政干预。很显然,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纯度不高,还有众多资源其配置由政府控制,故其泡沫包含了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两种成分,与众不同,可称为有中国特色的泡沫。

经济效率、经济稳定、经济公平

西方市场经济学教科书中,开宗明义,提示经济发展追求的三个理想是:经济效率、经济稳定、经济公平。以这样的标准来看,过大比重的资源被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及政府本身所控制,既不符合经济效率,又不利于经济稳定(除了有经济泡沫造成景气波动,还有非经济泡沫造成景气波动),同时,也因为排挤掉民间部门拥有或配置资源的机会,故也有违经济公平。

自1978年底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世界公认。如今,因为反倾销的困扰,使中国政府当局极力想取得国际间对中国具备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此等努力也已取得若干成果。但应该指出,争取更多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以排除中国在反倾销争议中的不利地位,固然重要,如能借此机会反省中国当前市场经济纯度确实不高的事实,并深刻了解到,其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或尤超乎反倾销的争议之上,从而下定更大决心进行必要改革,那么,当前的国际压力对中国改革而言,反而是福而不是祸,尽管这些国际压力的背后都有其各自谋利的动机。

第五编 金融风暴:机遇与挑战

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开始,到2009年9月为止,金融海啸正好一周年,这一年,在人类发展大历史上肯定是关键的一年。

雷曼兄弟破产揭开了金融海啸的序幕,紧跟着是AIG被美政府接管,房利美、房贷美告急,然后在美政府斡旋资助下,美银收购美林证券,然后通用、克莱斯勒、花旗……恐慌迅速蔓延,欧美信贷市场急遽冻结,金融体系几乎崩解。影响所及,全球股市重挫,各国实体经济,无论贸易、生产、就业的衰退均惨不忍睹。

面对此一百年一遇变局,美国、中国、欧盟、英国,无不在最短时间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及积极财政政策,而且由于传统政策的强度不足,主要国家更采取前所未见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以联储局印钞来购买美国国债的“直升机撒钞票”的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地将流动性注入市场。美联储局主席伯南克任职前就是一名专研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经济学家,学而优则仕,让他也得到了一个百年一遇“学以致用”的机会。

经过了半年的危机处理,2009年3月开始,各国衰退的势头终于缓和了下来,多数国家资产市场先后也出现了回升,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尤其明显。于是,各国纷纷开始讨论及评估“退市”的时机,本月下旬美国匹兹堡举行的第三次G20峰会,这是一个核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