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海啸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开始,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投行垮掉,再到2009年初全球股市出现小阳春,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了。第三个阶段有个前所未见的现象:冰火两重天。
2009年第一季以来,尽管全球经济衰退阴霾未消,甚至几乎全球所有实体经济指标,如工业生产、汽车销售、零售、运输、就业乃至GDP统计,全都仍在持续恶化之中,但资本市场却一枝独秀,在全球主要国家都出现了大涨,局部地区楼市也略见回暖迹象。一边热,而且相当热;一边冷,而且很冷,不折不扣的冰火两重天。
于是,对于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形势自然就出现了各种迥异的研判,有的认为(至少某些国家)已经触底,或即将触底,有的则认为远远还没有。究竟该如何解读?
必须从“泡沫”的逻辑及其演变中去解读。市场经济必有泡沫(一定程度上,这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的自我毁灭机制),泡沫的逻辑是两个“信”,先有“信心”,对经济前景乐观,从而欲扩大消费与投资,此时,金融体系也有同样的乐观取向,因之对消费与投资给予“信用”扩张的支持,这就造成经济的繁荣,并由此而产生更强的“信心”,更大的“信用”扩张……
这个由信心、信用、再信心、再信用不断相互拉拔扩张的过程,自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无休无止的需求。但必须说,此一持续增长的需求其中包括了越来越大的远远超过真实需求的膨胀成分,可称之为“虚需求”。然而,虚需求却拉动了“实产出”,在统计指标上,虚需求与实产出都是繁荣现象。
虚需求的无止境地增加,当然总有一天会达到难以为继的地步,也就是说,泡沫总是会达到它的极限。一过极限,泡沫就破,“虚需求”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回原形,“恢复”到它远远较低的“实需求”的水平上。这时,相对于那个早已经被泡沫不断拉大的实产出或“实供给”而言,明显地就出现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于是衰退正式出现:销售萎缩、利润下降、股市重挫、失业增加……。
这样的泡沫逻辑,到了21世纪,由于全球化及虚拟经济即衍生性金融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演绎能量,遂能以一个“百年一遇”的规模,为人类经济发展史写下新的一页。
由于“史无前例”,各国政府无不慌了手脚,又懔于金融危机对社会安定与政权巩固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无不在最短时间内采取了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主要是一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一再扩张的财政政策,在不少国家,财政赤字肆意膨胀,毫不犹豫,甚至以开印钞机来融通公债的发行。于是,新一波的信用扩张也以空前的规模由政府机器中释放出来。但是如前所云,当前全球的问题,与其说是需求不振,不如更准确地说是产能过剩,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完全无利可图,如何有意愿作进一步的扩张?至于对那些濒临经营危机的企业给予解困,其实无异是去维持一个本应消减的产能。于是,像洪水一般的新的流动性,不是无路可去,就是走错了路,在银行利率又都接近于零的情况下,自然也不会回到金融体系,剩下来,就只好再选择资本市场了。于是股市又重现阳春,虽然实体经济仍犹若寒冬。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所有繁荣大泡沫破了之后,牛市终结,但从牛市终结到熊市底部的过程从来不是一步到位的。1929年从大泡沫破掉到1932年熊市寻到底部,一共花了33个月,其间出现了6次大于20%的熊市反弹,涨幅从21%~48%不等。
从长期经验看,冰火两重天或许并非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