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大博弈
19069200000093

第93章 中国进军“第三市场”

对中国而言,传统的主要出口市场,即欧、美、日均已先后进入衰退,以致中国的出口,从2008年11月即转为负增长,情况更逐月恶化,由此衍生出庞大的失业人口。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拉动内需计划,期望以内需市场的扩张来抵补外销市场的萎缩。

相对于一般国家而言,中国还是比较幸运的:中国内需市场的规模够大,超过13亿的人口,世界唯一;扩大内需的政府财政条件堪称良好;又有极为庞大的社会及民间储蓄可以调动;为满足国家现代化的软、硬件建设项目也俯拾皆是。然而,也必须同时看到,拉动内需难求立竿见影,通常需要一段发展的过程。

如果将传统的欧、美、日看作是“第一市场”,中国本身的内需视为“第二市场”,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期待“第一市场”很快地恢复以往的荣景,不太现实;期待“第二市场”能很快地茁壮以填补“第一市场”的衰退,同样也有难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尝试探索及发展其他的市场,不失为是一个稳健的合乎逻辑的选择,这即是我所谓的“第三市场”概念。在地理上,“第三市场”范畴涵盖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中东。这个地区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对中国而言有意义的“市场”,是因为:(1)规模够大,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伊朗、越南、巴基斯坦……林林总总,人口一加,就有10亿之多;(2)作为新兴市场,其购买力不是已然形成,就是在快速形成之中,同时,中国制造业产品正是这些市场最主要的需求;(3)还有一个好处,这些国家多数拥有丰富的油气、木材、矿产、粮食等资源,在贸易上与中国恰好形成有利的优势互补。逻辑上,“第三市场”有充足理由成为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下中国拉动内需之外的另一个补充的选择。

尽管如此,“第三市场”的拓展也有其另外两个市场的殊异之处,值得注意。首先,普遍而言,广大“第三市场”地区的所得还是相对偏低,因此,中国政府也许可以评估对它们提供人民币贷款的方式,强化其购买力。此项贷款,利率可以很低,甚至无息,只有一个条件,到期必须以人民币偿还。对中国而言,除了因此拓展出口市场外,亦有利于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及国际化作出必要的铺垫,而后者,明显是中国在21世纪初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必须提醒的是,“第三市场”的国家虽然具备了不错的条件值得中国致力拓展,但不少国家法治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官员素质良莠不齐,因此中国政府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外,风险的评估也不宜忽略,如此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危与机,祸福相倚,谁说不是?“第三市场”的思维与浮现,不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