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9091400000026

第26章 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1)

核心提示: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阶段性历史任务,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四川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关键靠产业发展,实现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必须准确把握四川省工业化阶段特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通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阶段性历史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四川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关键靠产业发展,实现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四川工业化的阶段特征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2012年,四川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84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587.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4.9%和3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52.4:33.4调整为13.8:52.8:33.4。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9%。据2012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常住人口807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15.6万人,乡村人口4560.6万人,城镇化率43.5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等指标来看,四川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四川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的基本省情。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激剧变化,四川加速工业化进程和全国一样还存在以下几大矛盾:

一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靠引进技术起步,通过持续大规模地引进生产线和生产技术、管理知识,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由于我国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效果较差,特别是没有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不断重复引进导致对国外技术资源过分依赖,从而影响到我国产业的升级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如何把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结合起来,更多地以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也成为四川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是工业粗放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矛盾。四川省产业初级化、低端化特征比较突出,第一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规模较小;第二产业的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第三产业中,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全省原材料工业比重达38.9%,比全国水平高6.7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5.6%,超全国3.5个百分点;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9个百分点。我们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也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也是四川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三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全省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全国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2012年四川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全国排名第28位,西部地区排名第10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比重低。区域间主导产业相似度较高,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构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社会协作度比全国平均水平(84%)低7个百分点。产业园区小、散,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园区不到三分之一,主导产业培育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集中度仅为65%,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四是工业化进程与劳动就业之间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工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迅速上升,而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这就使我国未来的工业化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是工业的资本密集度越来越高,单位资本所能吸纳的劳动就业量日趋减少。如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无疑也是四川省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即全国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动不断向经济繁荣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不断下降。四川省处于西部地区,而在本省内城乡、区域发展又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3.1∶1,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乡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GDP最低的市(州)仅为最高的1/5,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占比大,尤其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发展落后,全省仍有36个国贫县、400多万贫困人口。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构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集群、城市群布局、人口分布相衔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三是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使农业更多得到城镇化、工业化支持,促进农业发展专业、规模、集约生产,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川工业化发展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更加强调科技的作用、信息化作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用,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四川新型工业化必须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战略、绿色工业战略、新兴产业战略。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要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破解四川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四川省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要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支持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要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优秀企业家和一线技术创新人才。

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制造智能化,提升工业化水平,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推动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要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要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战略。四川产业发展要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继续在全国经济大省中保持速度领先,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好中求快、进中求优,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坚持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的高端融入并举,针对七大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通过高端引进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

绿色工业战略。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绿色工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削减存量,科学控制增量;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节能减排工作,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改造升级,抑制过剩产能扩张。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推进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新兴产业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推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四川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四川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四川省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型工业化。

三、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要以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为目标,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一批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要继续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钒钛稀土、汽车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建设,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企业集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更多的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加快培育千亿元龙头企业。

(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四川省七大优势产业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五年,我们要加大培育发展力度,努力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发展成为万亿产业,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钒钛稀土发展成为5000亿产业,汽车制造发展成为3000亿产业,打造成为四川省现代产业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数字园区等。建设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支持智能电视产业联盟发展,在应用软件开发上取得突破,实现家庭数字应用终端一体化、家电功能一体化。开展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系统、芯片等研制和产业化,推进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围绕计算机整机,发展核心元器件和高端通用芯片,完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