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9091400000034

第34章 强化物质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2)

交通与区域的兴衰息息相关,四川自古就是联系中亚、南亚的交通节点,“站在区域联系、市场联动、交通联结的大背景下看,四川的区位优势凸显”。同时,四川省人口和经济总量约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也完全有条件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实现“两个跨越”、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不仅需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优化基础设施,而且需要区域环境更加开放,要素流动更加通畅,对外辐射能力更强,这就需要打造枢纽作为支撑。而全省人均3.5厘米的铁路拥有量和省内外公路通道太少的现实,导致交通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极不适应。建设一个内外互通、方便快捷、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正是基于四川的省情、发展潜力、发展基础,站在全国区位经济发展和西部发展的高度提出来的。我们不仅要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而且要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中枢”,变“四川自用”为“西部共用”,变“内陆盆地”为“西部门户”,使四川在全国铁路“八纵八横”、高速公路“五纵七横”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基本确立四川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

2.必须坚持综合交通枢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交通建设是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辐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在规划中必须合理布局路网,带动更多沿线地区发展;注重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交通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的机遇,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公路规划和建设;在施工中不损害群众利益,在高速交通穿行区尽量照顾当地居民生活便利。四川省在规划调整时,注重提高公路覆盖率,使全省158个县(市、区)直连高速路,路网覆盖人口达8000多万。加大藏区、秦巴山区、大小凉山、乌蒙山等的交通建设。

3.坚持坚持开放市场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投资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必须坚持开放市场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交通建设,全面开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坚持“多个积极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思路,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实现由交通部门一家建设到全社会参与建设的转变。开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投资;搭建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放大国有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能力;积极与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支持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机构协调,扩大融资规模。组建省级融资平台和专业投资公司,构建“1+N”模式,积极探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金融体制创新。

4.坚持科技创新破解生态环境和工程难题

四川省交通建设面临生态环境制约和许多设计施工中的世界性难题,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攻坚克难,破除横亘在工程建设面前的巨大障碍。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所走的道路,也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在建设中,需要各设计和施工单位对工程关键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提供技术支撑;各工程队在建设中要大胆创新技术与施工工艺,如针对特殊岩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高边坡与高路堤稳定技术、高墩大跨径桥设计与施工技术、长大隧道修筑成套技术、山区截排水系统与设施研究、地质勘察与防灾减灾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开展研究。

二、构建人水和谐的现代供水保障体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四川省是水资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以来,全省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匀、开发利用滞后,旱洪灾害频发且危害加重仍然是四川省的基本省情水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深入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构建“六大保障体系”,对于四川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配置调控保障体系

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全面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核心,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尽快建成小井沟、二郎庙、永定桥水库以及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等骨干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武引蓬船灌区、龙塘水库、亭子口灌区一期、观音岩引水工程等一批大中型工程。加紧建设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尽早开工渠江红鱼洞、土溪口等控制型工程以及天府新区供水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保障能力。

(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建设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区,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农业用水效率。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开展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推行农村雨水回用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加强水利血防工作。

(三)加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构建水利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基本完成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六江一干”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水闸的除险加固。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做好洪水泥石流灾害灾后水利重建。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搞好重点河道整治,拓宽卡口断面,提高行洪能力。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和山丘易旱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实施干旱草场和饲草料基地灌溉工程建设。

(四)优先发展惠民富民项目,构建民生水利保障体系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缺水地区、贫困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引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等水质不达标问题,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干净水、方便水。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五)强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构建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

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加强江河湖库等水源地监管,保护好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积极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工作,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清水工程”实施,深入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突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防治,大力开展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六)加强水文气象基础建设,构建水利科技支撑体系

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易灾区水文、气象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实现信息快速收集和共享,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强化应急机动监测预警,搞好水温站网、巡测基地及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推进水利科技进步,做好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水利现代化管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研究,组织开展重大水利工程除险加固等防灾减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三、构建安全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性资源,安全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对保障和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四川省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未来一段时期是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支撑保障能力,构建安全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当前四川省能源供应现状

1.能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能源生产能力、消费总量持续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63,适应发展阶段实际。发电能力大幅度提高,电网跃升为枢纽大电网。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产能建设迈上新台阶。煤炭地质勘查步伐加快,煤炭生产持续稳定。

2.能源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非化石能源和优质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电装机容量比重提高,有调节能力的水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快。小火电机组加速淘汰,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比重提高。煤炭行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采煤机械化率提高。新能源发展有序推进,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秸秆发电前期工作加快,生物质能燃料示范工程取得突破。

3.能源民生条件继续改善

完成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范围扩大。完成城市电网改造,负荷中心地区电网网架不断加强。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有效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二)四川省能源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能源供需总量平衡仍较脆弱,能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各种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1.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保障供给压力持续增大

四川省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加快,重化工发展阶段特征明显,能源需求旺盛、消费总量持续扩大,保供压力持续增大。电力峰谷丰枯矛盾突出,煤炭供需由“自给自足”转为“调煤入川”,天然气供应缺口逐年扩大,成品油在数量、品种、区域、时段等方面尚不能完全及时满足需求。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虽为能源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但也有透支资源环境容量、过早消耗发展潜力、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2.人均用能水平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