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别说你懂通货膨胀
19115700000009

第9章 大涨价多吃了三成钱——通货膨胀的测量标准

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的教授在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称一线大城市的居民如在2027年退休,预备1000万的养老金恐怕也不够。此文一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板砖无数。其实这种推断还是比较保守的,以盒饭为例,以一个盒饭10元计算,通货膨胀按4%计算,30年后一个盒饭的价钱将为32元,咱们一天按三个盒饭计,一天光是盒饭就要花掉100块,一年就要3万多,退休三十年光盒饭就要吃掉一百万。这还没有计算吃两个盒饭或者除掉盒饭还要吃水果的人,如果把这些人加上,超越这个数字非常容易。另外,在现实生活中食品还不是主要的支出,即使早餐少花点,午饭和晚饭的费用也不会低,如果 算上生活费医疗费,其金额将远超餐饮的开销,退休养老费几百万并不是夸大其词。

有人说不用想那么多,退休后可以靠萝卜白菜简单过生活,用不了几个钱,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咱们好吃好喝几十年,想要在退休后节衣缩食过日子实在是不太现实,你那养尊处优的小胃首先就要抗议。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以一般消费物价指数所测量的月度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并达到十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吸引了无数眼球,也引发了公众广泛讨论。显然,物价的上升损害了我们的生活福利,让我们感觉生活没有以前那么舒适了,而社会低收入人群因此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加明显;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到近两年来不断攀升的房价,公众对通货膨胀的抱怨和焦虑无疑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就在我们怨声载道时,不少经济分析人员却指出,其实最近几个季度中国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始终维持稳定,还略有下降,表明中国经济当前的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大,采取激烈紧缩的措施似乎也没有必要。这些看法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无疑区别很大,甚至是有天壤之别,这自然让很多人产生了许多疑惑,难道这些分析人员是火星来的?而我们比较关注的重要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房价?又为什么要剔除食品等价格指数去计算核心消费物价指数?

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方法来测量通货膨胀,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所谓核心消费物价指数概念,即剔除特定类商品价格(通常是石油和食品价格)后的CPI。当然,不知道是谁规定的要将特定类商品价格剔除,估计是怕引起民愤。因为从生活费用理论看,石油和食品价格变化显然更会对代表性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产生影响,从而没有任何理由对这些类的价格进行剔除;既然已经把这些类数据剔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当前的CPI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众购买力的变化。

目前国家统计局有六类物价指数,分别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六种。但人们最关注的还是三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其中CPI指标最为常用。其思想基础就是所谓生活费用理论,即给定一个代表性的消费者和他要达到的生活满意程度,那么他需要的最小生活费用支出会因为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发生变动,而这种变动就是CPI所测量的通货膨胀。

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在现代意义上,货币购买力通常与以政府信用为支持的纸币发行相关,因此测量通货膨胀就应该测量社会生活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从理论上这样讲没有问题,但是在技术上,问题就比较多。因为在实践中,CPI的测量存在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会形成一些系统性的偏差,不过这些技术问题对宏观经济决策来说一般都不是关键性的。而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要关注通货膨胀,关键在于它通过破坏市场的价格协调过程等许多渠道形成了社会福利损失,而这种福利损失未必能够通过代表性消费者的生活费用变化来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