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19700000054

第54章 提升国学修养的中华成语故事(5)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吴王纠合其他六个诸侯国谋反,结果被平灭。汉景帝仰慕枚乘的大名,便让他做弘农都尉。可是枚乘喜欢游历,不乐意做官,后来以病为理由辞去了官职,汉武帝即位以后,枚乘年岁已老,汉武帝请他到京城来,派车去接他,结果枚乘死在路上。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汉书·贾邹枚路传》,“一发千钧”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钧”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一发千钧”的意思说,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

一发千钧有时也写作千钧一发。

天马行空

我国新疆境内的伊河一带,是古代的乌孙。那里出产一种名贵的马匹,称为“伊犁马”。伊犁马的体型长得很标致,头颈秀美、眼大眸明,毛色也很美观。它的四肢脚结实有力,行动灵活敏捷,奔跑起来步伐轻快,而且特别擅长跳跃。伊犁马是优良的轻型乘用马,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人称它是“天马”。

在汉朝的时候,西域的大宛国,也就是现今的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也出产了一种名马,被称为“西极天马”。传说大宛国峤山上有匹神马,谁也抓不住它。后来人们选了一匹五色母马,放在山下,不久母马就生下马驹,并且不断地繁衍下来。这些由神马繁衍的天马,出的汗像血一样红;它的蹄子踏在石头上,石头上就留下脚印;它跑起来可以“日行千里”。大宛国和乌孙国,都把天马看成是宝贝。

那时的大宛国虽然距离长安不过几千公里,可是在人的心目中,那已经是极西的地方了,因此汉朝人将大宛马叫做“西极天马”。

最早将大宛国出产天马的消息,告诉汉武帝的是张骞。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情报,立即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和马匹,去大宛国换天马。可是大宛国王不肯把天马献出,并且留下财物,杀了使臣,把宝马藏在贰师城。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兵讨伐大宛国。大宛国的大臣们,惧怕汉朝的兵威,只得杀了国王毋寡,献出宝马三千匹。汉武帝得到了西极天马,心中万分欢喜,便作了一首《天马歌》:

“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想一想:这个故事记载于《汉书·西域传》。后来,人们则用“天马行空”形容别人才思奔放,有时也用它比喻作风浮躁而不踏实。

各得其所

汉朝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有个儿子叫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女婿。昭平君倚仗自己是皇亲国戚,从小就非常骄横。隆虑公主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会犯死罪。一天。她对武帝说:“我以一千斤黄金、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汉武帝点头答应了。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果然因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掌管司法的廷尉上奏武帝,请示处理意见。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我了,现在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朝廷的很多大臣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吧!”武帝为难地说:“法令是必须遵守的,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他狠了狠心,还是下令处死昭平君。

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难过。这时有个当官的,名叫东方朔,却上前劝酒说:“赏功不论仇敌,罚罪不论骨肉,这两点您做到了,百姓就会各得其所。”武帝心中不快,一声没吱,回到后宫去了。

傍晚,汉武帝找来了东方朔,对他说:“说话要分场合,今天先生祝酒,不合适吧?”东方朔回答说:“极度的欢乐和忧愁都是有害的,而酒能消减忧愁,我今天是为了宣扬您的公正,节制您的悲哀!”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各得其所”原来表示各如其所愿,后来人们也用它表示每个人都得到适当的安置,众人满意。

罄竹难书

汉朝武帝时候,有个叫公孙贺的人,因为他的夫人是皇后的姐姐,所以非常受宠,从左将军迁升为朝廷的丞相。

公孙贺的儿子叫公孙敬声,作着太仆的官。因为姨娘是皇后,有靠山,所以十分骄奢蛮横。他擅自动用军款一千九百万,被朝廷发觉了,将他逮捕下狱。公孙贺想方设法解救儿子,可是没有机会,恰巧这时皇帝下诏书捉拿朱安世,朱安世是京师的大侠,谁也抓不到他。公孙贺便乘机请求皇帝,让他抓来朱安世替儿子赎罪。皇帝答应了,公孙贺果然把朱安世捉到了,可是他毫不惧怕,笑着对公孙贺说:“丞相的罪太大了,祸及宗族。我要告发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意思是说我把终南山的竹子都砍下来,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你的罪状,把斜谷地方的树木全伐下来,做成桎梏,也不够夹你家的罪犯用。后来,朱安世果真从狱中上书,告了公孙敬声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于是公孙贺父子死在狱中,全族遭到灭门之祸。

想一想:这个故事记载于《汉书·公孙贺传》,后人便从中概括出“罄竹难书”这句成语,用以形容罪恶极多,说不完,写不尽。

罄,读qing音,尽、完的意思;竹,这里指竹简,魏晋以前以竹为写字材料,将竹锯、削成竹片烤干,可用来写字。“罄竹难书”意思是用掉全部竹子也写不完。

义无反顾

西汉时期有一位才子,名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又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写得一手好文章。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做官。

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通往夜郎、梵中的西南夷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弟子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镝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们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又顺利地进行了。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义不反顾”这句成语就是由这里引出来的。后来人们多用它形容为正当做事而勇往直前,不徘徊退缩。“义”:道义;“反顾”:向右看。“义无反顾”也写作“义不反顾”。

不寒而栗

汉朝汉武帝时候,有一个出名的酷吏,名叫义纵,他为人十分凶恶残暴。

义纵当定襄太守时,为了镇压黎民百姓,他一上任就来了个下马威,他下令把在狱中的200多犯人一律处死,又把私自到监狱探望囚犯的200多人,全部逮捕,并给他们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也判处死刑。

第二天,义纵不分青红皂白,把这400人全部杀头。

义纵一次杀了400多人的消息传出去以后,定襄地区引起震动,老百姓非常恐惧,个个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酷吏列记》,成语“不寒而栗”的意思是,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后人用它形容极其恐惧。“栗”读li,发抖的意思。

一丘之貉

西汉汉宣帝时期,朝廷上有个作中郎将的官,名叫杨恽,他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的父亲也是朝廷的大官,作过大司农、御史大夫,还代理过丞相。杨恽也由于告发霍光谋反有功,而被封为平通候。

杨恽因为受到皇帝的器重,自以为了不起,把朝廷上的大臣们都不放在眼里,还常议论、讥刺汉宣帝,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嫉恨。不久,太仆戴长乐被人告发,被捕下狱。戴长乐怀疑是杨恽密告他的,因此在狱中写了一封信,向皇帝告状,说杨恽诽谤朝廷,诅咒圣上。他在信中写道:

“有一回杨恽听说匈奴王单于被人杀了,他发议论说,昏庸的君主不采纳大臣们的善计,自然要得到如此下场。秦二世胡亥宠信奸臣,杀害忠良,所以灭亡。若是他任用贤臣,也许秦朝会持续到现在呢!总而言之,古与今都是一个山丘上的貉。这是杨恽引亡国之事以诽谤当世,违背人臣之礼。”

听说杨恽有这样的行为,汉宣帝非常气愤,但念他过去有功,没有杀他,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为民。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成语“一丘之貉”,就是从这里引出来的,原意是一个山上的貉,“貉”读he,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兽。后来人们则用这句成语比喻彼此都是坏家伙;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百闻不如一见

西汉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拒敌。

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他在边界和羌人曾经打过几十年的交道。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去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宣帝同意了。

赵充国带领一支兵马渡过黄河,遇上羌人小股军队,一阵厮杀,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迫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军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地形,了解到敌军兵力部署,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他这才制订出屯兵把守、整顿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赵充国传》,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即由此而来,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说明多闻不如亲见可靠。“闻”是听的意思。这句成语也写作“耳闻不如目见”或“耳闻不如目睹”。

不屈不挠

西汉时期的一年秋天,国都长安城忽然一阵骚乱,传说大水要冲进城了。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没有调查研究,就信以为真,劝皇上快躲进船里去。大臣们多数附和王凤的意见,唯有宰相乐昌侯王商,是个诚实耿直、庄重正派的人。他认为不可能有大水突然进城,如果皇上带头逃跑,百姓一定会更加惊慌。他坚决反对王凤的意见。

后来派人查明,长安根本没发什么大水。皇帝称赞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对王凤的惊慌失措,表示不满。王凤自恨失言,同时又对王商怀恨在心。

又有一次,王凤的亲戚杨肜在做太守时,玩忽职守,犯下罪行。王商要惩办他,王凤跑来说情,王商没听,坚决罢了杨肜的官。因此,王凤更加怀恨在心。

后来王凤采取阴险手段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谗言,罢免了王商的官职。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汉书·叙传下》,书中的原话是:“乐昌笃实,不桡不诎。”“不屈不挠”这句成语即由此的意思而来。“桡”,通“挠”;“诎”也当“屈服”讲。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挠”读nao音,不读成yao,“弯曲”、“屈服”的意思。

夜郎自大

在汉代的时候,我国西南方有很多小国,其中一个是“滇国”,一个是“夜郎国”。有一次汉朝朝廷派了一个使臣到那里去。使臣先到达滇国,滇国的国王问他:“汉朝有多大的地盘呀,它与我国相比谁大一些啊?”使臣听了他的话,心中感到奇怪:这样一个还不如大州郡大的小国,怎么还与汉朝相比呢?

接着使臣又来到夜郎国。夜郎国的国王自以为可以和汉朝相比,便问使臣:“汉朝与我的国家相比,哪一个国家大呀?”其实,他的国家同滇国一样,也是只有州郡那么大的一个小国。

想一想: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西南夷传》,书中说:“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以一州王,不知汉广大。”现在人们多用“夜郎自大”这句成语,比喻妄自尊大。

弹冠相庆

汉朝时候,有个名叫王吉的人,自幼勤奋好学,品行端正,他家住在长安,他经常读书直到深夜,妻子对他十分体贴。他家的东侧邻居院里,有棵高大的枣树,结满枣子的枣枝,越墙垂落在他家院内。王吉的妻子就从枝上摘下一些枣子,送给丈夫吃了。

几天之后,王叶发现妻子摘了邻居家的枣子,十分气愤,便把她赶走了。邻居们听了这件事,就都来劝说王吉,王吉的这一举动,受到一人们的赞赏。邻里们为此还编了一首童谣,互相传诵:“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增妇复还”,王阳是王吉的字。

王吉后来在朝廷作了官,开始是云阳令,昌邑中尉,后来是谏大夫。

王吉的位朋友,叫贡禹,他和王吉志趣相同,秉性也相似,当时人们便说他们二人是:“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意思是说。王吉作了官,贡禹就可以准备上任了。

想一想:“弹冠相庆”出自《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弹冠相庆”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弹冠”是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的意思;“弹冠相庆”比喻因为好朋友做官而互相应贺。多用作贬义。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期,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勤奋好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

匡衡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亮光,读起书来也挺方便,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着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

“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

匡衡也不隐瞒,就说:

“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听说只借书看而不要工钱,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从此,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想一想:这个故事记载在晋朝人葛洪撰写的《西京杂记》里。“凿壁借光”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了。后来,人们用它形容人刻苦好学。

乐此不疲

东汉的光武皇帝刘秀,九岁的时候死了父母,成了孤儿。他是在叔父家养大的。刘秀小时候办事很勤快,特别喜欢种地的事情,他的哥哥伯升因此常常嘲笑他。

刘秀后来当了东汉的皇帝,办事仍然很勤勉。当时战乱刚刚平息,天下百姓都盼望安民乐业。刘秀深知人民不喜欢再打仗了,因此他除非遇到特急情况,很少在朝廷上谈论战争的事情。有一次,太子请教他如何攻战。刘秀回答说:

“春秋时期的卫灵公,有一次问孔子打仗的事情,孔子说:‘关于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经常听说过;至于军旅之事,我可没有学过!’我看你也是这样,战争的事情不是你应该接触的。”

刘秀每天处理朝政,十分用心。从天亮开始,一直到天黑才罢手。他经常与大臣、公卿、将军们一起谈论治国的办法,谈到半夜才去睡觉。太子看到父亲这样操劳,就劝他说:

“您虽然有大禹、汤武那样的贤明,可是却没有黄帝、老子那样的养性之福,希望您爱惜自己身体,保养好精神。”

刘秀说道:“我这样操劳,自己感到很快乐,不觉得疲劳啊!”由于刘秀兢兢业业亲理朝政,国事太平百姓生活得安宁。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乐此不疲”这句成语就是由这里引出来的,意思是说对一件事物发生了兴趣,乐在其中,不觉得疲倦。

老当益壮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