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消费者,在个别商家的广告上看到限量出售某种商品,于是一大早就来到商家门口,第一个跑到出售商品的柜台,结果被告知没货,但是广告上却说明是从那天开始;而有的消费者反映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特价商品”。
经调查,一些宣传低价、特价的广告,没有事先向消费者说明限时、限量发售的规则,当消费者到现场时,经营者则以当天售完为由拒绝发售,而消费者往往无从获知发售的真正情况。还有所谓的“明星签名销售”的活动。活动前把某商品的售价标高×××元,以便让所谓的“明星”在签名售机时把高出的作为优惠条件签价出售。
有些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因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而懊悔不已。有些商家不按承诺时间提供服务。如少数家电零售企业对低价促销的整个过程缺乏周密策划,当出现大批消费者订货时,售后服务明显滞后,引发大批消费者的投诉。
家电产品少则数百,动辄上千,使用中所涉及具体的售后服务将是长期的。特别是一些家电商品,生产厂家虽已破产倒闭,但按《消法》规定,消费者可以向经销者要求解决售后服务问题,但若是经营者倒闭或“改头换面”了,怎样落实售后问题也是我们在选购商品时不得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高档家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信誉好、售后服务到位的商家,不要轻易相信商家怎样做活动,怎样搞宣传。要理性消费,做个精明而理智的消费者。
经济学家建议: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在购物的时候,事先多了解该商品的行情,不要被媒体和卖家一说,立刻就要买。买商品时候,保持理性的思维,清醒的头脑是必要的,只有做个理性的消费者,才不会被卖家的美言巧词所迷惑,平时不管是小商品还是大商品都应该养成一个理性消费的习惯。
餐厅里为饮料免费提供续杯——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消费者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消费者个人客观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和心理过程。例如一个人在收入不同、心情不同的情况下,消费心理就有很大的不同。
一些购买行为,比如说冲动型购买行为、炫耀性消费或者消费攀比,就是消费心理在行为过程中的一些外化。
消费者的消费特征主要包括消费兴趣、消费习惯、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消费者的心理过程是消费者心理特征的动态化表现,包括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搜集商品信息、做好购买准备、选择商品、使用商品、对商品信用的评价与反馈。例如,对于一个喜欢抽烟的人来说,香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会对香烟产生兴趣和需要,并形成购买动机。继而就是寻找有关商店和香烟的信息,确定购买哪个牌子的香烟,并且在使用过后对香烟也会有一个消费评价,如果感到满意下次还会购买同类产品,从而形成一定的购买习惯和对某一品牌忠诚度。
乔治·伯恩斯曾讲过一位企业主的趣事,此人说,他每卖一样东西都亏不少钱,全靠量走得大赚回来。当然了,真靠这种做法,什么企业都维持不长久。所以,饮料免费续杯的常见做法就成了餐馆促进消费者消费的一种营销方式。
大多数企业都想发展、都想维持经营,企业用不着对每一件货品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相反,它只需要使总收入等于或超过所卖货品的总成本即可。所以,餐厅要是主莱、甜点和其他物品已经包含了足够的利润率,当然可以提供免费续杯服务。
但为什么餐厅会想要提供免费续杯服务呢?从餐厅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能为餐厅带来更多的顾客,能增加餐厅的营业额。随着就餐顾客人数的增长,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会下降。这也就是说,餐厅提供膳食的平均成本,比一顿膳食的边际成本要高。由于餐厅为每顿膳食索取的费用,必须要高于该顿膳食的边际成本,那么,只要能吸引到额外的主顾,餐厅的利润就可增加。
现在,让我们推想一下最初的情况:所有的餐厅都不提供免费续杯服务。假设此时有一家餐厅开始这么做,情况会怎么样呢?在该餐厅享受到了免费续杯服务的就餐者,会觉得做了一笔划算交易,就会向周围的朋友介绍。随着口碑流传开来,会迎来更多的顾客的光顾。虽然续杯服务会增加一定成本,但这部分成本相当低。而消费者在得到免费的饮料续杯后,也满足了他的消费心理。
要使这一做法获得成功,餐厅在多卖出的膳食上所获取的利润,必须超过免费续杯的成本。而由于餐厅在多卖出的膳食上的利润率极可能超过它为免费续杯所承担的成本,餐厅的整体利润就会出现增长。
可由于有了免费续杯服务,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获得了比从前更多的净利,因为他们现在一文不花,就获得了从前要几元才能买到的续杯服务。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得利更多的实际利益。他们就愿意再来消费,从而对这家餐厅产生消费兴趣,如果有更多的人对这家餐厅产生消费兴趣的话,那么它的顾客就会不断增加,餐厅就会在经营中不断的盈利。它也就会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最终形成食客和餐厅双方都等到实际利益的良性循环。这就是餐厅为赢取消费者心理的精明的经营模式。
另外,消费心理的形成,还会受到消费环境、购入场所、导购情况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轻松舒适的消费环境和热情体贴的导购小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消费者的购物心情。
黄金周时,A先生陪朋友B先生上了一次天安门城楼。他上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了,l0多年过后,城楼较以前没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多了一处出售“天安门城楼游览证书”的柜台,出于某种好奇心,他特别留意了这个“新事物”。只见柜台上摆放着几台计算机,还有专用的打印机和相关设备,证书是早已准备好的(只要再打印上游客的名字和日期即可),做得特别精美,分了好几页,其中印有天安门的图片以及简介,证书封面是暗红色,正中有金色的一行大字“天安门城楼游览证书”,证书外面还有个白色外套,整体看起来就像是现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证书内文正中文字是“(打印游客姓名)同志,登上天安门城楼游览,特此证明。×年×月×日”。游人若想购买证书,只要交10元钱并登记了自己的姓名,工作人员两分钟内就能把证书办好。朋友B先生来自偏远地方,难得有机会到北京,他憨厚地说道:“以前总是在电视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特别威风,现在我来了,也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一定要办个证书留作纪念,好让别人知道我上过天安门城楼,回去也好向他们炫耀炫耀。”于是,他便掏了10元钱,办了张天安门城楼游览证书。
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一顿天价年夜饭……。
购买心理取决于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等因素。但消费者作为社会的人,其嗜好与社会消费习俗密切相关。消费习俗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历史传统与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学家建议: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所需要的商品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不同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推动我们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活动支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我们建议广大消费者在面对商家的各种销售活动和产品宣传都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
别让商家掏空了你的口袋——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说“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人们希望以一个期望的价格购买某商品,如果人们在消费时实际花费的金钱比预期的花费低,人们就会从购物中获得乐趣;相反,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价格,他就会放弃购买行为。他因为购买商品的实际支出低于预期价格获得某商品而得到满足;同样,当某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时,他就不会购买,他因此也会获得一种满足,他会想,我虽然没有得到某商品,但是我也没有失去金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商家为什么会大力让价促销,会打9折,打8折,甚至打4折、打3折了。他们无非是让顾客心理上获得一点满足而已,无非送给顾客一个空心的汤圆。消费者剩余不会给顾客带来实际的收益。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非常奇怪的事情,你在高档的精品屋里打7折、8折,花上千元买来的东西,在外面一般的商场里价格却只有二三百元。东西竟然一模一样。因为你被打折的手法诱惑了,你只获得了过多的消费者剩余——心理的满足,而付出了自己的真金白银。
做生意的人会利用提高顾客的消费者剩余促成交易。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可以利用消费者剩余理论进行杀价。
有一天,王先生到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那里去聊天。一个顾客看好了一套服装,服装的标价是800元。顾客说:“你便宜点吧,500元我就买!”朋友说:“你太狠了吧,再加80元!而且也图个吉利!”顾客说:“不行,就500元!”随后,他们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朋友说:“好吧,就520元!”
顾客去交款了,但是不一会儿又回来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算了,我不能买了,我带的钱不够了!”朋友又说:“有多少?”顾客说:“把零钱全算上也就只有430元了。”朋友难为情地说:“那太少了,哪怕给我凑一个整数呢?”顾客说:“不是我不想买,的确是钱不够了!”最后,朋友似乎下了狠心,说:“就430元钱给你吧,算是给我开张了,说实在的,一分钱没有挣你的!”顾客满脸堆笑,兴高采烈地走了。
看着顾客远去的背影,朋友告诉王先生:“这件衣服是180元从广州进的货。”王先生听了哈哈大笑:“真是无商不奸啊,可是你有些太狠了吧?”
朋友说:“这你就是外行了,现在都时兴讲价,顾客讨价,我还价这很正常,你要给顾客留出来讨价还价的空间,要让顾客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其实这件衣服我300元的价格就卖,到换季的时候我本钱都往外抛。”
王先生的朋友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他懂得通过讨价还价让顾客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而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在这个事例中,顾客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90元(520元一430元)。
消费者剩余可能为正数,也可能为负数。举例来说,假定甲消费者富有,愿意为平时回家支付的路费为260元,而实际支付的价格为200元,那么他就获得了6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乙消费者贫穷,打算仅用200元回家.那么他的“消费者剩余”就为零。不管哪一类型的消费者,在春运价格上涨20%后,其回家过年的路费均要上涨至240元,那么甲、乙两者的“消费者剩余”均会下降40元——甲的“消费者剩余”仅为20元,而乙的“消费者剩余”就降为负40元。
众所周知,商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所以他们总是在经济生活中尽量获得更多的利益,即尽可能地剥夺消费者剩余。如你去服装店买衣服,看见一件衬衣标价380元,但实际上80元就能够买下来。为什么标价这么高呢?这是因为商家想把你的消费者剩余都赚去。这些衣服的成本不足80元,但是有人特别喜欢这些衣服,他们愿意出高于80元甚至远远高于80元的价格买下来,这里面就存在着消费者剩余。因此,当你看上某件衣服时,最好不要流露出满意的神色,否则你就要花费较多的钱买下这件衣服。对于那些没有购买经验的顾客来说,当他以较高的价格买下这件衬衣时,或许还以为自己占了个便宜,殊不知在他高高兴兴花费380元钱买下这件衣服时,商家也高高兴兴地发了一笔小财。
在中国现有市场体系中,这种剥削消费者剩余的现象还很严重,消费者还处于弱势地位,我们有必要规范市场秩序。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让一些商家赚取消费者剩余的手伸向你口袋的深处。
经济学家建议:厂商为追求“生产者剩余”而抬高价格;消费者为获得“消费者剩余”而要买打折商品。如果卖方结盟抬高价格,买方观望后决定拒绝消费,商家就又会丢掉“消费者剩余”的赚取。卖方割肉定低价,消费者决定购买商品,既可能造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却商家如何运作才能既卖了商品赚了钱又使消费者感到了更大的满足,这就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最大的默契。消费者把握好了就会得到实惠,商家把握好了就会是企业竞争中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