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
19126800000034

第34章 全球化的诡计——退掉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外衣(2)

“中国制造”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价格便宜。就目前来说,“中国制造”之所以能遍布世界,其主要原因在于价廉物美。“中国制造”的主体贸易有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其产品完全按照外国提供的要求和标准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很少。因此,即使有了这样辉煌的出口成绩,中国还不能称做真正的世界工厂,最多只能称做一个世界加工厂。

“中国制造”风光无限地外表下,也暴露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第一是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的中国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种种情况表明,“中国制造”必须走转型之路,摆脱“世界加工厂”的帽子,开拓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第二、“中国制造”需要重塑国际形象。美国《商业周刊》曾经发文指出“中国制造”存在的商业道德问题。“中国制造”最危险的东西是迅速蔓延的重利轻义的资本主义风气。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世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感到担忧。

从根本上说,中国要想由“世界加工厂”转变为真正的“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生产企业必须要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现在中国制造的大多都是些低附加值产品,而一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均不能生产。其次,还得丰富“中国制造”的内涵,提升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生产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决不能以次充好,忽悠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全球市场的新贵,才能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全新的“世界工厂”。

经济学家建议:现阶段“中国制造”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以低附加值产品积累财富,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提升“中国制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中国企业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努力研发高新产品,做世界制造业的“领头羊”。

破除经济发展的壁垒——经济一体化

明清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领域都取得很大发展,但是统治者却陷入了“天朝大国”的幻觉之中,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实施海禁。由此,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无独有偶,日本在1615-1854年这两百多年间,也被德川幕府彻底封闭。外国人不能进去,日本人不许出来。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闭关”政策给国家带来了稳定的经济结构,并一度带来繁荣,然而从长远看,自我封闭阻碍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切断了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联系,使得中国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明清时期的中国,以及德川幕府下的日本,奉行的“闭关”政策,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又叫做贸易障碍,是指一些国家实施的阻止国际贸易的政策或规则。通常表现为:关税、贸易配额、贸易补贴、人口牌照、出口牌照,以及其他非关税的贸易壁垒。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逐渐打破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壁垒。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20世纪中后期以来,作为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地区经济集团急速发展。到1996年末,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地区经济集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国家。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三极,其区域内所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和经济总量都占全世界的80%。

经济一体化不是从来就有的,其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国家间的孤立发展状态,形成广泛的、深厚的世界经济联系。任何国家和地区,一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都必然受到世界各国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使得各国间合作的障碍大大减少,渗透和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各个国家共同分享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收益,共同承担风险。

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有极其复杂的原因。新的通信技术、交通工具的利用,加快了资金、技术等流转速度,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国家间的分工合作。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受制于资源的匮乏、劳动力的昂贵。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各国家间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共创双赢的局面。

一体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它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经济全球化有效地促进了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经济一体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一体化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一定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经济一体化不仅会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秩序,而且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冲击,加速了世界不同文化的融合。

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一体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破除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壁垒,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经济一体化首先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外,经济一体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因此经济一体化给国际经济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经济学家建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我们要处理好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的衔接问题,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抓住机遇,参与到世界竞争中去。

贸易顺差、逆差的喜与忧——出口与进口

美国贸易逆差已经连年创下历史新高。在2007年2月13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2006年贸易统计数字当中,贸易逆差达到7636亿美元,比2005年多出533亿美元。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就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与2005年相比激增15.4%,达到2325亿美元,同样创下纪录。美国媒体的报道称,美中的贸易逆差在美国全部逆差中占到了30%。鉴于此,美国频频要求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脚步。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而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贸易逆差表明一国的外汇储备减少,该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弱,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一般都采用国际货币(例如美元、欧元等)结算,因此国际间的贸易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外汇储备问题。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中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每年都会有巨额的贸易顺差。我国贸易顺差的迅猛增长,为我国创收了更多的外汇。截至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有学者认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随后,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上升,截至2008年9月末,达到创纪录的19056亿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美元、欧元、人民币汇率的波动,2008年10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降至1.89万亿美元以下,为自2003年年底以来首次下降,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9460.30亿。2009年六月,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了2万亿美元,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的国家。

一般来说,出口大于进口的贸易顺差将提供就业机会,所以人们大多不反对出现这种情况。拥有庞大的外汇,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比如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是雄厚的外汇储备让中国免受冲击。相反,巨额的贸易逆差表明一个国家的国际清算能力弱,对该国的国民经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各国政府都力图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然而,任何事情总有其两面性。其实贸易顺差并不是越多越好。

过高的贸易顺差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它往往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抵御风险能力低,一旦外部需求降低,本国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例如受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影响,中国南方沿海一些外贸企业纷纷倒闭,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另外,中国因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经济学家建议:贸易顺差并不是越大越好,外汇储备也非越多越好。中国应逐步调整经济运行的体制,改变以外向型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扩大内需。在出口增长的形势下,要鼓励进口,特别是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和技术。

为什么中国人更愿意出国旅游——升值与贬值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保持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首度破7,人民币汇率一时又成为舆论的焦点,甚至普通百姓也会热议人民币升值问题。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好事情,而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坏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到底人民币升值是好是坏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多大影响?

上文中提到了人民币升值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民币升值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得对币值问题有所了解。

货币的价值简称币值,每个国家根据各自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自行利用各种金融手段调整币值的大小,以实现某种利益,货币币值的变动通常有升值和贬值两种形式。

货币升值也叫“货币增值”。是指某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价值增加或上升了。如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最高达到约6.8:l,而2005之前约是8:1,那么以前要8元人民币才能换1美元,如今只要6.8元人民币就可以换l美元了。如果是货币贬值,那表现和以上的相反。原先l美元可以兑换8元人民币,而现在只能兑换到6.8元人民币。我们就说美元贬值了。

为了抵御外汇冲击,制止通货膨胀,各国央行一般都采取使货币升值的措施。一般是增加本国单位货币的含金量或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价,或者直接宣布提高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价,以提高本国货币价值,抑制大量外汇的涌入。因为外汇太多将给本国货币流通市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将可能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虽然会使物价上涨,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都把货币贬值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人民币升值,有几个好处。1、人们手中的钱更加值钱了。如中国学生想到国外留学的话,原来学费是1000美元,兑成人民币就是8000元,但现在只需6000元,花费的钱比以前少了。2、人民币升值还可以降低我国能源和原料的进口成本。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量资源依赖进口。在国际能源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如果人民币升值到合理的程度,就可大大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负担。3、人民币升值可能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一国货币的升值,是一国国力的象征。比如,近年以来,中国人到东南亚各国去旅游,只要带人民币就可以了。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了,人民币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信任。这样,靠经济实力说话的人民币自然而然也就获得了更大的国际事务话语权。

但是,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来说也有不利的地方。具体表现为:(1)出口将会减少。人民币升值,那相对来说,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了,出口的利润就会减少。(2)一定量的外汇“人间蒸发”。假若以前1美元=8元人民币,现在1美元=6元人民币,那么以前所赚的的8000亿美元就会变成6000亿美元。即使货币数量还是8000亿,但价值却下降了。这样,每8000亿美元中,就会有2000亿美元“人间蒸发”了。因此,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国家都力图使自己国家的货币汇率保持稳定。

近两年来,随着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加上人民币相比以前币值有较大的提升,中国人在外国花同样多的钱,能买到比以前更多的东西,因此中国出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掀起了一股出国旅游的风潮。

经济学家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升值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客观地说,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升得恰到好处,可以为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升得不好,则会对国民财富造成很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