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轮的生产结束后,收入都会分为消费和积累两部分。例如上一年的投入是100万,今年的总收入是150万,如果一个企业想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就要把其中100万作为积累,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如果想要扩大生产规模,那么就要把更多的收入用于生产。如果生产者将收入中的130万都用于消费,来年的生产规模只能缩减,这将导致企业的衰退。
◎ 夫妻求福——笑谈“消费和积累”
卫国有对夫妻向天神求福,妻子冀求道:“让我们不费力地得到100个钱币吧!”
丈夫说:“怎么要这么少啊?”
妻子说:“超过这个数,您将要娶小老婆啊。”
趣评:一旦在简单再生产的规模上有多余的剩余价值,资本将过渡到扩大再生产。
■
笑话中的经济学: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每一次完整的生产过程之后,最后的收入必须分为两部分——消费和积累。如果全部收入都被消费掉,那么将没有生产资料投入下一轮的生产,生产过程也就停止了。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社会也就无法延续。所以,必须在每一次生产的收入中留出一部分作为积累,以购买新的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
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分为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在一年里所消费的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只有在实物形式上被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换,社会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再生产或保持自己的财富,这些新物品要从年产品总量中分离出来,重新并入生产过程。比如说,如果100镑预付货币额在今年转化为资本,生产了20镑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只是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也周期地消费掉,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
假如他把20磅剩余价值中的四分之一剩下来,用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投入到下一轮的生产过程中,就叫做扩大再生产。所以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增加投入。按照资本的逐利本质,毫无疑问,他会将所有能获得的剩余价值都转化为资本,来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
或者换句话说,穷人的理想是消费,而富人的理想是投资。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根源更多地来自于对于金钱的观念。
◎ 男人背后的女人——笑谈“规模不经济”
女: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女人。
男:失败的男人背后呢?
女:一定是有太多的女人。
趣评:投入要适度,规模适中,否则将导致“规模不经济”。
■
笑话中的经济学:一个企业,当产量很小时,企业的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产量很小,随着企业雇佣更多的员工进行生产,生产设备的利用率也开始变大。假设增加的第一个工人对产量的贡献是10,那么增加的第二个工人对产量的贡献可能是15甚至更高,第三个会是30……即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随着投入(Input)的增加以递增的比例(Increasing Rate)增加。在这一阶段,产量的增加速度超过成本的增加速率,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
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随着员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变得拥挤,这时候每增加一个员工,依然会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但是这个利用率的提高会慢慢减慢下来(就好比从不及格的50分增长到70分比从80分增长到100分容易是一个道理),经济效益下降,当员工增加到某一程度,再增加一个员工时,这个员工对产量的贡献将会是0,即边际产量为0。在这一阶段时,产量的增加速率从最大值逐渐减小到零,而成本的增加速率(每个员工的费用,加上每单位产品的成本)大于产量的增加速率,从而边际成本增大,这叫规模不经济。
与规模经济所表现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情况相反,规模经济递减则是指规模越大,成本越高的情况,导致公司的利润率缩小。
通常公司在进入某个行业时,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单位生产成本才会下降,形成竞争力。但如果规模继续扩大,有可能会让单位生产成本抬头,如必须新增大量人工成本、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等来支撑更大的销售规模,以及由于需求走高,原材料供给出现紧张,导致采购价格上涨等。
◎ 技术不高的司机哪里去了——笑谈“劳动生产率”
在里约热内卢,一个坐在出租车里的外地旅客问司机:“听说你们这里的司机开起车来车速惊人,可是却很少出事故。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很简单。”司机说,“我们这里技术不高的司机早已在车祸当中死去了。”
趣评:个别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笑话中的经济学:劳动生产率(Labour Productivity)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在个别劳动生产率中,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劳动生产率;按个别企业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生产率。
以全社会的平均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
■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在竞争中拥有竞争力,否则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的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所有企业竞争的核心所在,在优胜劣汰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
◎ 音乐家和马车夫——笑谈“超额利润”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雇了一辆马车赴剧院演出,眼看就要迟到了,他请车夫快点赶路。
“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问道。
“10法郎。”
“你这是开玩笑吧?”
“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
“那好吧,”帕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
趣评: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别人一定时间内无法替代的优势,才能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
笑话中的经济学:超额利润(Super-normal Profit)是指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
超额利润产生的原因:
1.供不应求产生的超额利润。
这种方式获得的超额利润最短暂,也最不稳定。自由竞争市场中供需会自动调节,当出现超额利润时,其他竞争者迅速加入,供需平衡很快恢复正常,超额利润消失。
科技企业由于暂时的技术领先或创新也可能获得短期的超额利润。科技行业的特性使这种领先或创新很快被模仿、替代、超越,大量逐利资本的进入使所有细分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微利成为常态。像微软这种能依靠技术垄断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企业凤毛麟角。
2.成本领先战略。
低成本较供不应求获得的超额利润稳固。但成本领先战略更依赖于优秀的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规模、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沃尔玛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优秀的管理、庞大的规模、先进的信息系统、近于苛刻的成本控制,使沃尔玛获得成功,但对于人力成本的过度控制又使沃尔玛臭名昭著。
3.最稳固、最持久的超额利润来自于特许经营权。
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可以轻易地获得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甚至容许平庸的管理层的存在,而对超额利润影响甚微,即是那种“傻瓜都可以经营好的公司”。如行政垄断、品牌垄断、自然垄断等。其中拥有强大商誉的品牌垄断是最强大、最具成长性、最持久的垄断,投资者若希望获得超额利润,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资于这类型的企业并长期持有。
◎ 快跑胜过慢走——笑谈“资金周转率”
兄弟二人听说父亲病重,急忙从县城往回赶。到汽车站,班车已经开走了,他们只得步行往家走。弟弟是个急性子,走着走着就跑了起来。
哥哥说:“你跑得再快也不顶事,路还是那么长。”
趣评:总利润目标一定的情况下,资金周转速度越快,所需要的时间越少。
笑话中的经济学:资金周转率是反映资金周转速度的指标。企业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间断地循环周转,从而使企业取得销售收入。
资金周转速度可以用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表示,也可以用资金周转一次所需的天数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金周转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期初占用资金+期末占用资金)/2]
例如,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总额为4000万元,按月平均占用的固定资产(原值)和流动资金总额为2000万元,即每年周转2次,每次周转需要180天。加快资金周转,可以节约资金。在一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的情况下,把资金周转率提高1倍,就可以节约一半的资金。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要达到赢利4000万的目标,企业资金周转一次的利润是2000万,那么需要周转2次,如果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是12个月,就必须周转24个月。假如现在提高周转速度,10个月周转一次,那么只需要20个月就可以了。
所以,简单地说,资金周转快的生意最赚钱。或者说,在同行业中你的资金周转比别人更快,你就最赚钱。因为每周转一次,你才能达到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赚钱。你周转得越快,赚的钱才越多。
当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周转方式和周转周期。房地产几年才能交差,保暖内衣以一年为期,餐饮业则要求每天达到多次翻台率,以月为周期的行业更是数不胜数。你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如格兰仕;可以提高品牌含金量、刺激购买、实现周转,如海尔;可以扁平化,如美的;可以零库存,如戴尔;也可以像联想用ERP。总之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必须殚精竭虑,必须食不甘味,必须为改变资金周转率有所作为。
◎ 两个精神病的故事——笑谈“资本‘惊险的一跳’”
据说有两个精神病人,好不容易从精神病院逃了出来。但出了门还要翻过100道墙,才能到达公路。当他们一起翻了60道墙的时候,其中一个精神病人就问另一个人说:“老兄你累不累?”另一个回答说不累。他就说,那好,不累我们接着翻。当翻到第99道墙的时候,一个精神病人又问另一个精神病人说:“老兄,你累不累?”另一个回答道:“我累啦!我们回去吧!”于是他们又翻回去了……
趣评:要完成生产过程中“惊险的一跳”,必须做好最后一个环节——营销。
笑话中的经济学:俗语云:行百里半九十。意思是:走一百里路,如果不走完最后十里路,则前功尽弃。所以,在最后的环节,很大程度上乃至完全取决于市场营销,即“营销权重”倚仗。只有持续做好市场推广,使产品渗透市场,销售渠道稳定,供货通畅,才能保证产品顺利转变成商品,实现价值回报。否则,将功亏一篑。
资本的流通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完成G-7这个流通行为。第二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结果产生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第三阶段: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卖出他的商品,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完成7-G这个流通行为。因此,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G-7…P…7′-G′。在这个公式中,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7′和G′表示由剩余价值增大了的7和G。
公式本身表明,货币在这里不是作为货币花掉,而只是预付,因而只是资本的货币形式,只是货币资本。它还表明,运动的目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即G…G′,表示出资本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资本生产剩余价值不困难,困难的是实现剩余价值。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卖掉,即社会没有消费掉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生产者换不回资本,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下去。这就是说,生产过程本身是不完全的产品生产过程,或者说,资本生产只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它只是完成产品的生产。生产出产品之后,必须把产品作为商品卖出去,实现它的(交换)价值,并由他人完成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生产才能再进行下去。
所以7′-G′这个最后的环节被马克思称为“惊险的一跳”。这一跳会产生三种结果,即G=G′,G<G′,G>G′。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