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想起在伦敦上道德哲学课,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学家讲的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后面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钱钟书《围城》
先吃哪一种葡萄?吃栗子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都是跨期抉择问题。
★时间偏好:享受当下与享受未来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正时间偏好”。就是说,人们认为当下的快乐要比将来的快乐有价值。
小明预订了一款本田雅阁,3个月后才能提车。经销商告诉他,提现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加价3000元。
想着下周就可以开车出去兜风了,小明居然同意了。小明也是具有正时间偏好的人。
小明在小美生日那天说,下周送她一款Nokia新款手机。同样一款手机,可小美觉得,一周以后送来的手机的价值和生日那天送的的价值不一样,小美就是具有正时间偏好率的人。
“正时间偏好”合乎理性。经济学家观察到,人们的确给当下某物赋予的价值要比给未来“同样”的东西赋予的价值高。
1891年,巴维克在他的《资本实证论》中解释,因为我们对未来缺乏耐心。相对未来而言,现在总要占据更多的优势,现在可以被我们直接感知,而未来,却需要我们去想像,天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传统贴现效用理论
如何解释人的跨期抉择,萨缪尔森给出了一个贴现效用模型(The Discounted Utility Model)。
不懂这个模型,丝毫无碍完整的人生。姑且省去繁琐公式,把萨缪尔森的观点进行归纳:
1.在各个时段,贴现率是恒定不变的。
2.正的时间偏好,递减的边际效用。人们愿意消费分散到各个时期,而不是集中在一个时期。人们更乐意在30分钟内慢慢吃掉一串葡萄,而不是1分钟全干掉。
3.在时段跨越中做抉择时,决策者会将新的备选计划和现有计划结合起来考虑。
4.不同时段的效用是独立的。
5.在跨期抉择中,任意时段的效用不受其它时段状况的影响。昨天吃的是豆包,明天将要吃花卷,但这两样都不会影响今天你对馒头的胃口。
6.假定一个人在任意时段,对某一活动所产生的偏好都是一样的。
保罗·A·萨缪尔森
★ “朝四暮三”VS“倒吃甘蔗”
按照传统贴现效用理论,人们应该拥有正的时间偏好。
也就是说,如果时间有价值的话,理性人应该尽可能在现在享受好东西,比如成果、胜利、效用、收益、利润,奢侈等等,而尽可能的推迟到未来去承受坏的东西,比如苦难,悲伤,支出,成本,失败和拮据等等。
人应该像寓言里的猴子一样,先享用更多的栗子,或者先吃大葡萄。
现实中,很多人刚好和理论的预测的相反:情愿从差的起点开始,克服一下,“倒吃甘蔗,渐至佳境”。而不是先来好的,然后慢慢变坏。
至此,我们看出来了,传统的效用贴现理论是有问题的!
★鲁文斯坦的新贴现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 “造反”,行为经济学家直指传理性假设。代表人物是卡尼曼、泰勒等人。第二阶段是“媾和”,传统经济学“招安”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也积极向传统经济学靠拢,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做一些修修补补。代表人物是马修 拉宾、乔治·鲁文斯坦等。
新贴现理论就是“媾和”的产物。
鲁文斯坦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社会和决策科学系的讲席教授,和泰勒一样都是耶鲁大学经济系的博士。
鲁文斯坦对效用贴现模型进行修正。数学论证统统省略,现将鲁文斯坦观点归纳如下:1.收益和损失的贴现率不一致
2.决策取决于人的先前的期望
3.景气指数与投资储蓄
★未来损益贴现率
你最近表现不错,老板说要发你奖金。
A今天就领奖金,可领10000块。
B如果一年后领,可领奖15000元。
你选______
鲁文斯坦通过实验证明:今天拿100块的价值相当于一年后拿158块,而今天损失100块的价值相当于一年后损失133块。
远期损失、收益的贴现率不一致:
远期的“收益”比较不值钱,贴现率更高。
远期的“损失”,更为值钱,则贴现率更低。
甚至有人对“损失”的贴现率为负:他们另可今天损失100块而不是未来损失90块。
★抉择取决于人的先前的期望
小明和小刚各自预订了一辆本田雅阁。小明的2个月可以提车,小刚的4个月可提车。
2个月后,经销商分别联系他俩,告诉他们现在有两种选择。
(1) 马上可以提车。
(2) 是再等2个月提车,免费给他们的汽车加个电动按摩座椅。
请问谁更有可能等待?答案是小刚更有可能等。
小明的选项是:(1)(应该)马上到手的汽车;(2)两周后到手的一个更好的汽车。
选项(1) 是小明的现状和参照点(reference point)。损失规避会让他保留选项(1),否则他会很痛苦。同时对未来的好处贴现,让选项(2)不那么吸引人。
总体作用偏向选项(1),所以小明更有可能选(1)。
小刚的选项是:(1)马上到手的一辆汽车;(2)两个月后到手的一辆更好的汽车。选项(2)成了小刚的现状和参考点(他本来就要再等两个月),损失规避会让他害怕放弃选项(2),但是对未来的收益的贴现让选项(2)不那么吸引人。
综合来算,总效果没有对小明那么强。所以小刚更有可能等待。
★景气指数与投资储蓄
特韦斯基、卡尼曼以及泰勒,这三位更多的是关注微观经济行为。而鲁文斯坦使用他的理论解释了行为学对宏观经济周期中经济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对投资和储蓄的影响。
鲁文斯坦认为,让投资者和消费者在不景气时期进行投资和储蓄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因为不景气时期消费者对投资和储蓄带来的(未来)收益打折的比较狠(意味着需要很高的收益率才能吸引他们去投资和储蓄),同时不景气时人们把从降低的收入里拿出钱来投资和储蓄当成(今天的)损失,这样更是要避免。
因此,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和传统经济学的预测相比,投资者更会减少投资,消费者会加倍减少储蓄。但是市道好时,特别是发了奖金,消费者反而会更高比例的增加储蓄。
★负债规避
负债规避,是鲁文斯坦最有趣的发现。可以说它是对损失规避原理,以及泰勒心理账户理论在分期付款消费领域的一个证实。
负债规避 是很多情况下人们不喜欢负债分期付款消费,但是,车轱辘话说回来,有些时候,人们又喜欢负债分期付款消费。
先做个调查。
假设您准备去您最想去越南转一转,旅行社报价是5600块。假设这个旅行社声誉相当好,所以不必考虑欺诈的问题。它有两种付款方案供你选择:
A一次性付费方案。从旅行之前一次付费5600元,包含饮食、住宿、交通等项目。
B分别付费方案。饮食、住宿、交通等项目分别缴费,也就是消费一次,掏一次钱。加起来是5600元。
您选那种___________
根据传统经济学的理论,钱是有时间价值的,当然是方案B合算。但鲁文斯坦的研究证明,大部分人会选方案A。参加旅游团旅游,一次缴清旅行所有的费用和先付一部分钱,然后每次门票费再另付。可能路线、费用都一样,但舒服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是怎么玩乐怎么高兴,因为钱已付了;后一种情绪变化会比较大,因为总在掏钱。
再问一个调查:
你希望买一台电视,价格5600元,正好某家电商场有分期付款业务。
你也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一次付清,第二种是分六期付,免利息。
鲁文斯坦的实验证明,这时人们的答案反过来了:84%的人选择分期付款。
★消费愉悦VS支付痛楚
人们为什么会对负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比如说旅游,虽然分次付款有经济上的好处,但是一次次付款的痛楚,会降低了他们的愉悦感。
根据泰勒四原则理和损失规避原理,我们知道,我在消费的愉悦同时,还要经历支付的痛苦。把这旅游的享受和支付的痛苦分开,一个人才会更快乐。同时,如果付钱有一种痛感在里面,那不妨把这些痛一步到位。
但如果每次能把消费愉悦和支付痛楚放在一个账户里,比如,您在每期付钱时,想起了新房子住上了,大屏幕等离子电视看上了,这些快乐可以冲销分期付款的痛楚。
★支付的痛感,决定了你是“吝啬鬼” 还是 “败家子”
没有人喜欢别人用“吝啬”或者“挥霍”来形容自己,但这两个词却可以很好地注解一个人消费行为倾向。
鲁文斯坦指出,所谓“吝啬”是指那些“在花钱之前感到心痛”的人,所以他们实际花费的总是比自己希望花费的要少。而所谓“挥霍”的人,是指在花钱的时候“根本没有太多感觉”,所以他们总是比自己原本打算花的要多。人们所感受到的“付钱的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吝啬鬼”还是“挥霍狂”。
鲁文斯坦和同事斯科特·里克做了2项实验。
在5个月的时间里,538名学生被告知,为感谢他们完成亚马逊网站的调研,亚马逊公司将赠送给他们每人一整套DVD影碟。
DVD将在28天内免费送达。其中一部分学生被问到是否愿意支付5元来换得次日快递DVD。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被告之,他们只需支付区区5元的手续费来换得次日快递DVD。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吝啬型”的人对“手续费”要敏感得多,但是,愿意支付“区区5元手续费”的人比支付“5美元”的人多了20%。
而“挥霍型”的人则对费率是如何制定的完全不关心,他们只关心拿到DVD的时候有多么高兴。
在第二项实验中,鲁文斯坦改变了假设的前提,即人们花100美元按摩,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可以缓解背痛的功能型按摩,第二种是为了享乐的享受型按摩。
研究结果表明,为缓解背痛而按摩的人在付钱的时候要比为享乐而按摩的人爽快得多;而“吝啬型”的人付钱的时候要比“挥霍型”的人心疼得多。
“吝啬型”的人中愿意花钱按摩的要比“挥霍型”的人少得多,但最终的差别还是要取决于按摩是怎样界定的:在选择享乐型按摩的人中,挥霍的人要比小气的人多26%,而在选择功能型按摩的人中,“挥霍型”的人只比小气的人多9%。
★延伸阅读
鲁文斯坦:小气鬼和败家子是天生一对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事情:节俭的丈夫娶了个败家的娘们,抠门的老婆找了个爱挥霍的老公。难道不是冤家不聚头?
小气鬼与挥霍者往往相互吸引,容易配对成为夫妻,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
大约200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鲁文斯坦和同事斯科特·里克(Scott Rick)教授,设计了一种ST-TW(挥霍-吝啬) 调研问卷,来评估“花钱习惯的个体差异”。
问卷要求受访者按1~11的等级对自己是小气还是挥霍进行评分,以此来归纳他们的某种消费行为,并判断(吝啬和挥霍)两种消费习惯哪种更能代表他们真正的消费行为。
鲁文斯坦没有直接要求受访者对“购物时的情绪”做出评论,因为受访者可能没有有意识地总结自己当时的情绪,相反他们要求受访者“指出自己实际的消费习惯与理想中的消费习惯的差异”。
截止2007年的31个月中一共有13,327名受访者回答了这四个问题。被调查者被分为三类:吝啬型、中间型和 挥霍型。
调查结果非常有趣:
·男人比女人吝啬得多;
·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挥霍;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吝啬。
·即使挥霍无度的月光族,就总体而言抠门的人要比大手大脚的人多,两者的比例是3:2
·总体言之,“吝啬型”的人对价格更加敏感,而“挥霍型”的人则对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及“购物所带来的乐趣”更加在意。
最耐人寻味的是,对已婚人士的调查显示,越是抠门的人越容易迷上花钱大手大脚的人,而越是挥霍的人,越希望找个节俭的对象。
可是,大多数的未婚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他们想要和一个消费倾向与自己相似的人结婚。事实上,人们口中所描述的理想伴侣的个性,往往与现实中真正吸引他们的伴侣性格完全不同。”
乔治·鲁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