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64400000019

第19章 权变(4)

但是,也有相反的事例。赵武灵王想要国人改穿胡人的衣服,以方便骑马打仗。而他的叔父公子成却很不高兴。灵王说:“穿上服装是为了方便活动,讲究礼仪是为了方便做事。圣人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礼仪,所以能够使百姓受益,国家也因此富强。剪发文身,衣襟向左掩,是瓯越人的习俗;染黑牙齿,在额头上描花,头戴粗劣的河豚皮帽子,这是犬戎的习俗。虽然礼仪和服饰各异,但都是为了方便使用。因为地域环境有差异,所以使用的东西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因为事情不同,所以礼仪风俗也会改变。所以,圣人提倡考虑做事的目的是有利于国家,而实现目的的方法不必统一,只要考虑这样做能够方便礼仪,那么就不必效法以前的做法。儒家虽然师承一人但弟子却来自风俗不同的地方,中原各国虽然礼法相同,但教化的方法都有区别,更何况边远山区的简单礼俗呢?因此,是舍弃还是保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统一,远近不同地方的服装差异,圣贤之人也不能让它一样。荒远偏僻的地方,风俗多样,乡曲间的学问多有差别和争议。现在叔父您所说的是过去的旧风俗,而我所说的是要改变旧的风俗,叔父厌恶改变服装这个表面形式,却忘记了改穿胡服后的实际效果。您这种做法可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公子成于是改穿胡服。

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的作用更好的。而孟子却说:“天地万物的道理是,因袭传承就会强大,变化传统就会弱小。所谓的因,指的是根据人之常情。”

原文

李寻曰①:“夫以喜怒赏诛,而不顾时禁,虽有尧、舜之心,犹不能致和平。善言古者,必有效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设上农夫欲令冬田,虽肉袒深耕,汗出种之,犹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时不得也。《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于时,其道光明。’《书》曰:‘敬授人时。’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月令,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以立致,犹枹鼓之相应也②。”

太公谓武王曰:“天无益于兵。不胜而众将所居者九,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诛,无德厚而用日月之数,不顺敌之强弱而幸于天,无智虑而候氛气,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归过于时,敌人怯弱,不敢击而信龟策,士卒不勇而法鬼神,设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凡天地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以决胜败,故明将不法。”司马迁曰:“阴阳之家使人拘而多忌。”范晔曰:“阴阳之道,其弊也巫。”

注释

①李寻:字子长,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西汉儒家,好天文月令阴阳。②枹(fú):鼓槌。

译文

李寻说:“因个人一时的喜怒施奖赏或诛杀,而不顾及当时的禁忌,即使有像尧、舜那样的仁心,也无法使国家太平。善于评议古代的人,一定会对当今现实有所增益;善于谈论天道的人,一定对他人有所启迪。假设让一位优秀的农夫冬天里耕田种地,即使是光着臂膀卖力耕犁,汗流浃背地种地,仍然不会使庄稼生长出来,不是人心不至诚,而是天时不利。《易经》中说:‘天时停止了,我在这个天时该做的事情也要停止,天时允许我做的事情实行,我再实行,做事活动不失于天时,那么道路一片光明。’《尚书》中说:‘慎重正确地掌握人事时机。’因此,古代的君王依循天地变化的规律,重视阴阳变换,不失四时的节令,再加上施行仁德善政,所以他能够实现和气兴盛的景象,就像是鼓槌和鼓相互应和和谐配合一样。”

但是,太公曾经对周武王说过:“天对军队的胜利没有帮助。打了败仗,将领发挥起到关键的作用,众将指挥失误可能因为以下九种情况:因为法令难以实行,而肆意罚戮;不广施仁德,而相信日月之术;不根据敌人的强弱用兵,而寄托希望于天命;没有智谋,不能深谋远虑,而妄图等候有利的天象条件;缺乏勇气和力量,而寄希望于上天降福;不去了解地理利弊情况,而是将败仗归咎于天时;敌人害怕胆怯时,不敢进攻,而是相信占卜中所说的话;战士不勇敢,不采取措施,而是祈求鬼神的保佑;设置埋伏不巧妙,而随意地归咎于时运的好坏。凡天地鬼神之类,看不见,也听不到,不可以据此来决定成功或失败,所以明智的将领不会借助鬼神之术。”司马迁说:“阴阳家说的话让人行为变得拘谨,心理有所忌惮。”范晔说:“阴阳之道,它的弊端在于其中有很多巫神迷信成分。”

原文

翼奉曰①:“治道之要,在知下之邪正。人诚向正,虽愚为用;若其怀邪,智益为害。”夫人主莫不爱己也;莫知爱己者,不足爱也。故桓子曰:“捕猛兽者,不令美人举手;钓巨鱼者,不使稚子轻预。”非不亲也,力不堪也。奈何万乘之主,而不择人哉?故曰,夫犬之为猛,有非则鸣吠,而不遑于夙夜,此自效之至也。昔宋人有沽酒者,酒酸而不售,何也?以有猛犬之故。夫犬知爱其主,而不能为其主虑酒酸之患者,智不足也。

语曰:“巧诈不如拙诚。”晋惠帝为太子,和峤谏武帝曰①:“季世多伪,而太子尚信,非四海之主,忧不了陛下家事。”武帝不从。后惠帝果败。

注释

①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西汉学者,历任中郎博士、谏大夫。②和峤:字长舆,西晋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曾任颍川太守,为政清简,深得民心。

译文

翼奉说:“治理天下的方法的关键是明辨部下人品是邪恶还是正直。人性真诚而正直,虽然愚钝也可以任用,如果这个人心怀奸邪,则越是聪明越会对统治有损害。”和这个观点相反的说法是,凡人主没有不爱自己的,不爱自己的人,不值得去爱。所以桓子说:“捕杀猛兽的事情不会让美人去做,垂钓大鱼的事情,不会让小孩子去干。”不是不相信他们,是他们没有足够力量可以胜任这些事情,更何况是大国之主,哪能不选择人才使用呢?所以说,猛犬之所以是猛犬,是因为只要有不正常的地方,他立刻就狂吠起来,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对主人的忠诚度可谓达到了极点。从前,宋国有个卖酒的人,酒放得都酸了,仍然没有卖出去,为什呢?因为是有猛犬的缘故。猛犬知道忠爱他的主人,然而却无法帮助他的主人分担酒酸卖不出去的忧虑,因为它的智力有限,做不了这件事情啊。

古语中说:“奸巧、善欺诈的人不如一个笨拙但拥有一颗诚心的人。”而相反的例子是,晋惠帝做太子的时候,和峤曾在进谏武帝的时候说:“现在人情险恶、诡诈,而太子过于诚实,容易轻信他人,不适合做天下的君主,我很担心他不能料理好您的帝王大业。”武帝没有听从他的话。后来晋惠帝果然统治得很失败。

原文

《左传》曰:孔子叹子产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哉。”《论语》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汉文帝登虎圈,美啬夫口辩①,拜为上林令②。张释之前曰③:“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又问曰:“东阳侯张相如④,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弊,徒文具耳,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辞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口辩,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之间,不可不审。”帝乃止。

注释

①啬夫:古代官吏名。汉指小吏。②上林令:主管黄帝园囿上林苑的官员。③张释之:西汉法律家。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汉文帝时官至廷尉。景帝时出任淮南相。对文景之治的实现,有杰出贡献。④张相如:西汉大臣,汉文帝时官任东阳侯,后任大将军,击退匈奴。

译文

据《左传》中记载有孔子称赞郑子产说:“他的语言完全能够表达他的志向,文辞完全可以把话讲得很明白。如果不能把心意讲出来,谁又能知道他的志向呢?长于用语言表达的人如果不善于文辞,就很难让自己的思想传播得远。晋国是诸侯中的霸主,郑国人去晋国陈辞议事,如果没有很好的文辞和辩论能力是很难将事情办好的,怎样讲好话,这是一定要谨慎考虑的啊!”《论语》说:“能够背诵诗文三百首的人,可以让他从政,如果不能胜任,就让他出使四方各国,不能灵活使用诗文漂亮地对答,即使背诵再多的诗文,又有什么用呢?”

有个与上边相反的例子是,汉文帝去老虎圈去看虎,对管虎的啬夫官口才很是喜欢,就升任他为上林令。张释之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这个人怎么样?”汉文帝说:“有长者风范。”他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怎么样?”汉文帝又回答说:“有长者风范。”张释之:“这两个人说事情的时候,表达不流利常常结结巴巴,哪里像啬夫这样伶牙俐齿,说话不停?而且秦国因重用写文撰辞的刀笔官员,于是这些人争着比赛谁办事更快、对人更苛刻,但他们的弊病是只流于表面的文章,并无实效,他们并不真正关心国家的安危。所以秦始皇听不到指责他过错的良言,这样的坏风气一直延续到秦二世,最后天下皇权土崩瓦解。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善于言辞所以就升迁他,臣下担心天下人随风而起,都争口舌答辩的能力,而浮夸不求实际,而且这是从陛下开启这种风气的,这种风气会迅速传播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陛下的一举一动,不可不谨慎。”于是汉文帝取消了升迁啬夫的决定。

原文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以之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言虽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虚辞滥说①,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讽谏何异?”

扬雄以为②,赋者,将以讽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③,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讽帝,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类俳优④,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

注释

①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②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作赋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③闳侈钜衍(hónɡchǐjùyǎn):指文章宏大恣肆,文辞广博富丽。④俳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译文

太史公说:“《春秋》把很显明的事情写得很隐晦,《周易》是把本来很隐晦的事情说得很明了。《大雅》先说王公大臣的事情,然后引发出恩德来教化百姓,《小雅》是讲述自己的得失小事,然后引发的思想引起上层统治者对治政得失的思考。虽然它们谈论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最终都符合德的准则。司马相如的大赋虽然文辞虚华、铺排夸张,但是他的最终要义是引出节约俭朴,这又与《诗经》中的讽谏意义有什么不同呢?”

而扬雄却认为,赋是用来讽谏君王的,所以必须要运用推类排比的语言,极尽奢华靡丽辞藻,文章宏大,文辞繁富,使用词语到了极致,然后才言归正传。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赋太过注重文辞形式的修饰、铺排,最后读者忘记了文章规劝、讽谏的意义。从前,汉武帝喜好神仙之说,司马相如就奏上《大人赋》,想要以此讽谏皇帝,可是,皇帝看了之后反倒飘飘然好像有凌云之志的样子。由此说来,赋起到的是鼓励的作用而起不到规劝的作用,确是如此啊。赋很像供人娱乐的滑稽杂耍,没有法度。而贤人君子的辞论,才是诗赋正统。

原文

《淮南子》曰:“东海之鱼名鲽,比目而行;北方有兽,名曰娄,更食,更候;南方有鸟,名曰鹣,比翼而飞。夫鸟兽鱼鲽,犹知假力,而况万乘之主乎?独不知假天下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岂不痛哉!”狐卷子曰①:“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②;兄贤不过周公而管、蔡诛③;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况君之欲治,亦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注释

①狐卷子:战国时魏国人,王子狐的后代,对国家政治特别关心,口才很好。②丹朱:尧的儿子。个性刚烈,暴虐无情,被尧视为“不肖乃翁”,所以尧禅位给舜,流放丹朱。③管、蔡:即管叔和蔡叔。管叔,姬姓,名鲜。蔡叔,姬姓,名度。他们是周公旦的两个弟弟。

译文

《淮南子》中说:“在东海有一种鱼叫鲽,鲽有一种习性,总是结伴并排着游行;在北方有一种野兽,名字叫娄,娄有一种习性,两只娄交替着进食、守候;南方有一种叫做鹣的鸟,总是翅膀挨着翅膀那样紧挨着飞行。鸟兽鱼鲽等动物,尚且还知道要相互帮助,更何况是拥有万乘之国的君王呢?如果君王不懂得借助天下英雄俊杰的才能力量,和他们一起治理天下,实现宏图大业,难道不让人痛惜吗!”而狐卷子却说:“贤慈父亲莫过于尧,但是他还是流放了丹朱;仁贤的兄长莫过于周公,但是周公还是诛杀了他的弟弟管叔和蔡叔;贤德的臣子莫过于商、周武王,可是他们却推翻了自己君王夏桀、商纣王的统治。因此,君王想要治理天下,也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其他人怎么能够依靠呢?”

原文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己不立。”孔子厄于陈、蔡,子路愠见曰:“昔闻诸夫子,积善者,天报以福。今夫子积义怀仁久矣,奚居之穷也?”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耶?则伯夷、叔齐为不饿首阳①;汝以智者为必用耶?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②;汝以忠者为必报耶?则关龙逄不见刑③;汝以谏者为必听耶?则伍子胥不见杀④。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

注释

①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坚决不肯,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走。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最后饿死。②比干:子姓之后,商朝沫邑人(今河南卫辉北),中国古代著名忠臣。末帝纣王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到摘星楼强谏三日不肯离去,被纣王剖心而死。③关龙逄:陕县人,夏朝末年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夏桀杀害。④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人,称申胥。任吴国大夫。本为楚国人,其父伍奢被杀,被迫逃亡到吴国,帮助阖闾夺得王位。吴王夫差时,他劝诫吴王不要接受越国求和,停止征战齐国,但不被吴王采纳,并因此被疏远,后被吴王赐死。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一定的地位,而担心自己没有自立的才能。”孔子被困在陈、蔡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路满脸怒气,他来见孔子说:“从前我听您说过,积德行善的人,上天用福运来回报他。现在您积累义举,心怀仁爱已经很长时间了,为什么还是这样穷困潦倒呢?”孔子说:“子由,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啊。让我来告诉你,你以为仁爱的人就一定会被人相信吗?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被饿死在首阳山了;你以为智慧的人就一定会受到重用吗?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剖心了;你以为忠诚的人一定会得到好报吗?那么关龙逄就不会遭受刑罚的痛苦了;你以为进谏君王就一定会听从吗?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杀害了。是否受到知遇,得到发挥才能的机会,在于时运。是贤还是不孝,是根据才能决定的,博学且能深谋远虑而却不被时人重用的人很多!哪里是我仲丘一个人呢?”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