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德第九
君有道,天下太平;君无道,百姓遭殃。同样居帝王之位,他们的统治却各有短长。他们的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原文
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用礼赏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有察察之政、兵甲之备,而无争战血刃之用心。天下太平,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主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士疏,赏毁,士不为用。故曰,理国之本,刑与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也。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①;仗刑多,任德少者,五霸也②;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
注释
①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五霸: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有说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译文
虽然三皇没有留下修身治国的言论,但他们的教化功德,遍及四海,使天下人不知道该归功给谁。帝王遵顺天地自然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法则或制度,那么天下就会太平无事。君臣之间互相礼让,互相推让功劳,他们的德行流向四海之内,他们的美德,无形中感染着百姓,渗入到了老百姓的行动中,百姓虽身受其恩但还不明白恩从何来。所以,使用大臣不需要奖赏等规定,就能做到四海之内完美无害。作为君王,用道义统治臣民,让他们真心顺服。设置的规矩规定,是为了防止衰败的事情发生;设有负责检察政体和机构,也备有兵甲武器,但却不是为了发起战争。天下一片太平盛世,君王不怀疑自己大臣,大臣不怀疑君王。国家安定,人主安心,群臣遵循仁义的规范进退有序,这样也可以达到完美无害的大治景象。天下的霸王靠权势和策略控制士人,依靠诚信结识士人,通过奖赏任用士人。如果信任缺乏,士人就会疏远他;不实行奖赏,他就不能使用士人。所以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刑罚和恩德并举,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就像天靠白天、黑夜和春夏秋冬的阴阳转变才能形成时岁的更替,人也一定要依靠刑罚和恩德两方面来成就治理好天下的目的。所以,即使是圣人当政,也不能只用一方面而偏废另一方面来治理天下。所以,施恩德多,用刑罚少是五帝的施政方法;刑罚和恩德参半使用的是三王;用刑罚过多,用恩德少的是五霸;纯粹用刑罚来治理国家,但很快就灭亡的是秦朝。
原文
或曰:“王霸之道,既闻命矣。敢问高光二帝,皆拔起垄亩,芟夷祸难,遂开王业。高祖豁达以大度,光武谨细于条目。名擅其美,龙飞凤翔,故能拔乱庇人,拯斯涂炭。然比大德,方天威,孰为优劣乎?”
曹植曰①:“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纯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酷虐之心②,嬖妾被人彘之刑③,赵王幽囚④,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斯哉?然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所鲜有,历代之希觏。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也。
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蹈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⑤,遭炎精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奋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故窦融闻声而影附⑥,马援一见而叹息⑦。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⑧;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僭,言行则无秽,量事则势微,论辅则臣弱,卒能握干图之休征,立不刊之遐迹,金石铭其休烈,诗书载其懿勋。故曰:光武其优也。”
注释
①曹植:字子建,曹魏时著名诗人。曹操死后备受其兄曹丕的猜忌,最后抑郁而终。②凶妇:这里指的是吕后。③人彘:是古代一种酷刑。把人四肢剁掉,挖去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说话。然后扔到粪坑里。④赵王:戚夫人所生之子,刘邦死后,被吕后杀害。⑤阳九:古代术数家的学说。指灾荒年景和厄运。⑥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东汉初大臣。新莽末年,割据河西。后归附刘秀,协助其灭掉了隗嚣。⑦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辅佐刘秀屡立战功,被封新息侯。⑧吐握:指周公礼待贤士的行为,一次他在吃饭的时候,有贤人来拜访,他就把嘴中的饭吐出来,赶紧去接待,这样反复三次。他又在洗澡的时候三次停下来握着头发迎接贤士。这成了礼贤下士的典型例子。
译文
有人问:“称王成霸的道理和方法我已经听明白了。请问: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两位帝王都是从普通的平民崛起,平定天下战乱,最终成就帝王大业。汉高祖刘邦心胸开阔,不拘小节,而汉光武帝刘秀却谨小慎微。两位都有过人的长处,所以他们能够扫平惑乱,保护百姓,拯救生灵免遭涂炭。然而两个人若从仁德和威望方面做比较,谁更胜一筹呢?”
曹植说:“从前汉朝初兴时,汉高祖刘邦因秦朝统治残暴而起来反抗,随后又灭掉了强大的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他的功绩可以和商汤、周武王的功绩相提并论,他为后世奠定了基业,是帝王中的元勋,他的功业在历代君主创造的成就中的也算是大事。然而他的品德、行为都很不纯正,不符合王道,所以他死之后,果然让凶妇吕后大发残酷暴虐之心,干尽坏事,高祖的宠妾遭受‘人彘’酷刑;赵王被幽禁毒死,祸害殃及到自己亲生骨肉。吕氏家族专权,汉朝江山险些被更换。上述种种,难道不是汉高祖失于深谋远虑造成的恶果吗?然而,他手下勇猛的大将、智谋的大臣,都是古今少有、历代罕见的人。只因为他能量才重用他们,并时刻关注他们的言行,所以才会统一天下,登上帝王的宝座。”
汉光武帝继承了皇室家族的仁德,禀承了忠贞温和的纯正精华,遵循外修风度内修精神的要则,韬略、才华仅次圣人。他的德行体现在,聪明而通达事理,拥有广博的学识,仁义智慧而又开明宽容,思维谨慎周密,乐于行善,爱护百姓。那时,汉朝正处在大旱的灾年,又面临衰败的危机。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汉光武帝如一声惊雷,毅然举兵起义,铲除强暴,扫荡恶势力,军队还没有出南京,王莽就已经死于西都了。这是因为汉光武帝早已拿定了主意,成竹在胸,然后才挥军而进。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准备了相应的措施,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仁召告天下团结众生,广施恩泽感召远方之人,因此窦融闻声归附,马援一见而叹息相见恨晚。汉光武帝使九族关系和睦,有唐尧虞舜的称誉;品德高尚淳朴,有伏羲的本性;为人谦逊,礼贤下士,就像周公一样不辞辛劳;心系国家社稷大事,日夜操劳不辞辛苦。因此,如果从功劳上讲,那么汉光武帝和汉高祖的业绩就不同,如果从功业的宏伟角度去考虑,则他们的事业不同类,赞颂他的仁德恩惠没有值得非议的地方,说起他的品行则纯洁无瑕,比量他的势力则比汉高祖微弱,若论辅佐他的大臣则比汉高祖弱小,但是,他终于还是把握住了建立帝业的征象并最终实现帝王大业,成就了无法磨灭、流传万世的功业,金石上铭刻着他的盛世美名,诗书上记载着他的功勋。所以说,相比之下,光武更加优秀。”
原文
或曰:“班固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斯言当乎?”虞南曰①:“成康承文武遗迹,以周、召为相,化笃厚之氓,因积仁之德,疾风偃草,未足为喻。至汉祖开基,日不暇给,亡嬴之弊,犹有存者。太宗体兹仁恕,式遵玄默,涤秦、项之酷烈,反轩、昊之淳风,几致刑厝,斯为难矣。若使不溺新垣之说②,无取邓通之梦③,懔懔乎庶几近于王道。景帝之拟周康,则尚有惭德。”
或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可方前代何主?”虞南曰:“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方于始皇,则为优矣。至于骄奢暴虐,可以相亚。并功有余而德不足。”
注释
①虞南:即虞世南,字伯施,唐代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时任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②新垣:即新垣平,本是一个方士,他骗取汉文帝的信任,最后官至上大夫,后来被人告发诈骗,被诛杀。③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曾经梦见自己受黄发少年一臂之力,顺利登天。文帝到达梦中遇见少年的地方时遇见邓通,当时邓通头上披着一条黄巾,便认为他是梦中少年,因而宠幸邓通。景帝时被免官,收没全部财产,最后穷困潦倒而死。
译文
有的人问:“班固曾经说过,在周代君王中最为称颂的是成王和康王,汉代值得称誉的是文帝和景帝,这样的说法是否合适呢?”虞世南说:“成王和康王承袭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业绩,用周公和召公两人为相,教化的是忠实厚道的百姓,用的是先王积淀下来的仁德,所以把他的统治比喻成疾风吹动草那样也不足为过,国家治理起来很顺畅,国家太平,人民安定。到了汉高祖开辟基业,他事务繁忙,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灭亡秦朝的一些弊端仍然存在。汉文帝体恤民情,拥有宽仁之心,遵奉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清除了秦朝、项羽时酷刑暴政,重新倡导轩辕、太昊时的淳朴风气,以致刑罚闲置不用,做到这一点是很难得的。假使文帝不沉溺于新垣平的虚渺之说,不理睬邓通的梦幻之言,那么,文帝的政治,快接近王道了。至于汉景帝的统治与周康王的相比,还是有自惭形秽的地方。”
有人问:“汉武帝有杰出的才能和谋略,他可以和前代的哪位君王相比?”虞世南说:汉武帝承袭了刘姓家族六代的功绩,国家富足;同时他又有过人资质,所以能招揽英雄,驾驭豪杰。在内弘扬礼仪,在外开拓边疆,他治理国家的贡献,用兵打仗的成绩,焕然可述,比前代的秦始皇还要更胜一筹。至于武帝的骄奢、暴虐,则不及秦始皇。两个人都是功名显赫,德行不足的君王。”
原文
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之变①;汉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②。成王不疑周公;汉昭委任霍光。二主孰为先后?
魏文帝曰:“周成王体圣考之休气,禀贤妣之胎诲,周、召为保傅,吕望为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德义之声,所谓沈渍玄流,而沐浴清风矣。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然后乃悟。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縢之教言,岂不暗哉?夫汉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然而德与性成,行与礼并,在年二七,早知夙达,发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诚。岂将启金縢,信国史,而后乃悟哉?使成昭钧年而立,易世而化,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
注释
①管、蔡四国之变:成王即位时年少,由周公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的不满,他们制造周公想谋篡王位的谣言,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带兵征讨,三年之后平定叛乱,管叔被杀,蔡叔被囚。②燕、盖、上官逆乱:汉昭帝继位,由霍光辅政,因霍光大权独揽,与很多人结怨。燕王旦、盖长公主及左将军上官桀等图谋政变,被霍光镇压。
译文
从前周成王幼年登基为王,而国家爆发了管叔和蔡叔为首的四国叛乱;汉昭帝幼年继承王位,国家也发生了燕、盖、上官为首的背叛作乱。周成王没有怀疑过周公,汉昭帝把重任托付给霍光,这两位君王相比,谁先谁后呢?
魏文帝说:“周成王继承了他父母的优秀品格,又有周公、召公的辅佐,吕望为太师,刚会说话的时候就有司仪教他怎样说话,刚会迈步就有礼仪官教他走路的步伐和仪容表情,他的眼睛从小就看惯了威严的仪表和美丽容貌,耳朵里充满了仁义道德,可以说浸润在玄妙之流,沐浴在清风之中。尽管这样,他仍然有内疚惭愧的地方,就是轻信了管、蔡的谗言,让周公东征,平定叛乱,致使上天震怒,现出凶兆,让成王知道错误,成王因此醒悟。周成王不去详细考究周公圣明之德,却相信周公金縢书上的教诲之言,岂不是太糊涂?而汉昭帝的父亲比不上周成王的父亲周武王,其母亲也不如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教养他的只有盖长公主,辅佐他的是上官桀、霍光。保护教育他的人没有仁孝的品德,辅佐他的人也没有很高的治世才能,可谓是生于深宫大院,从妇人手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性情仁德,行为礼仪合乎规范,十四岁时聪明过人,发现燕王诬告书信中虚假有诈,洞察了霍光的忠诚。哪里像周成王那样,开启了金縢见了周公遗书,问了官吏之后才醒悟?如果让周成王和汉昭帝壮年执政,然后两人互换朝代、手下大臣和文化氛围,那么汉代的福祚未必就会少,而周代的福祚也未必就会那么多了。”
原文
或曰:“汉宣帝政事明察,其光武之俦欤①?”虞南曰:“汉宣帝起自闾阎②,知人疾苦,是以留心听政,擢用贤良,原其循名责实,峻法严令,盖流出于申、韩也。古语云:‘图王不成,弊犹足霸;图霸不成,弊将如何?’光武仁义,图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图霸之主也,今以相辈,恐非其俦。”
或曰:“汉元帝才艺温雅,其守文之良主乎?”虞南曰:“夫人君之才,在乎文德武功而已。文则经天纬地,词令典策;武则禁暴戢兵③,安人和众。此南面之宏图也。至于鼓瑟吹萧,和声度曲,斯乃伶官之职,岂天子之所务乎?”
注释
①俦(chóu):同类;辈。②闾阎:民间。③戢(jí):止,停止。
译文
有人问:“汉宣帝明察政事,他是不是和光武帝是一类人呢?”虞世南说:“汉宣帝从民间崛起,知道百姓疾苦,所以能留心听政务,选择贤才,但是考察他循名责实、严令峻法的作风,都是出自申不害、韩非子这些法家的主张。古语说:‘图王不成,退一步也足以称霸;图霸不成,退一步又会发生什么后果呢?’光武帝讲仁义道德,是图谋王道的君主;汉宣帝崇尚刑名之法,是图谋霸道的君主。现在两个相比,恐怕不是一类人。”
有人问:“汉元帝很有才华,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可以算是喜欢文艺的贤良君主吗?”虞世南说:“做君王的才华应该表现在文武功德上。文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经纬天下成就大事,善辞令,善制定典章制度;武方面的才能表现在严禁残暴,停止军事行动,安定百姓,与众人建立友好关系。这才是君王应当争取的治国的远大谋略。至于鼓瑟吹箫、应和声曲,这些是乐官要做的事情,哪里是天子应该做的事情啊?”
原文
或曰:“观伪新王莽①,谦恭礼让,岂非一代之名士乎?至作相居尊,骄淫暴虐,何先后相背甚乎?”虞南曰:“王莽天姿惨酷,诈伪人也。未达之前,徇名求誉;得志之后,矜能傲物。饬情既尽,而本质存焉。愎谏自高,卒不改悟,海内冤酷,为光武之驱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