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9200600000022

第22章 化学发明(1)

人类文明的圣火由无数的发现和发明贯穿,一代传承一代,不断地推动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化学史上的发现、发明创造也是如此。

本章从浩瀚如烟的化学发现、发明中,遴选出重要且具有影响意义的29个,比如,肥皂、火柴、火药、化肥、橡胶等,以期让你找到光明之源、力量之源。

1.点石成金

智慧思索

我们知道金刚石是一种贵重的宝石,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将其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饰品,佩戴在身上。天然的金刚石产量太少,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时有个人突发奇想,他想用自己的手把石头变成“金刚石”,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能否成功呢?这个“异想天开”的年轻人就是药店学徒出身的法国化学家莫瓦桑。莫瓦桑看到天然金刚石“供不应求”时,就琢磨:能不能用人工制造金刚石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呢?那样不就解决供求紧张的问题了吗?于是,他在化学界同仁的异样目光中,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在当时,人们已经在陨石里发现了石墨和碳,而天然的金刚石里也夹杂着石墨和碳。这就是说,金刚石是石墨和碳在不同的条件下转化成的。要使石墨和碳变成金刚石,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压力,因此莫瓦桑就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对石墨和碳进行加压,然而在对碳和石墨加压中发现挤压不行,撞击也不行……

最后,他终于想到利用“热胀冷缩”的方法给它加压,这一招果然有效:他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装置,在熔化的铁液中掺入少量的碳,使碳和铁液混在一起,然后把烧红的铁液一下子倒入冷水中,水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嘶鸣声,一团团水蒸气迅速升腾着。熔化的铁立即变成了固体,同时内外产生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压力,使金属铁中的那些碳变成一颗颗很小的亮晶晶的结晶体,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造金刚石。人造金刚石不像天然的金刚石那样有光泽,要黑一些,但硬度比一般的物质都强。

人造金刚石具有超硬特性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极大的重视,年消耗量直线上升。

莫瓦桑,法国化学家,生于1852年9月28日,因首次制得单质氟等一系列发明获得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宣布:把相当于10万法郎的奖金授给莫瓦桑,“为了表彰他在制备元素氟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表彰他发明了莫氏电炉”。同年12月,一大批莫瓦桑的学生和朋友,在巴黎大学的会议厅里,隆重举行庆祝大会,庆祝莫瓦桑制取单质氟20周年。会上,54岁的莫瓦桑即席讲演,他在演讲的最后说:“我们不能停留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面,在达到一个目标之后,我们应该不停顿地向另一个目标前进。一个人,应当永远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只有这样做,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不断前进。”

2.燃烧的真相

智慧思索

氧气是我们天天都要吸入的气体,每个人都离不开它。同样,物体的燃烧也离不开氧气。

人类的祖先在穴居时代就学会了钻木取火,火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燃烧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于是许多化学家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探讨,但都未能触及燃烧的本质。后来,德国人斯塔尔提出“燃素说”。他认为一切可燃物中都含有燃素,物体燃烧时,本身所含的燃素便飞散出去,燃烧即物体失去燃素的过程。

拉瓦锡对此感到怀疑,但是他找不到更科学、更合理的理由。有一天,吃完饭时,他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从重量上入手呢?于是他决定从“物体燃烧后重量变化的原因”这一棘手的问题入手。他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发现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了氧气及其性质,燃烧的真相大白了。以汞为例,加热汞后,生成物汞灰增加的重量恰好等于空气失去的重量;再加热汞灰使其还原,还原汞灰时所得的空气与生成汞灰时所失去的空气正好相等;把这一部分空气同不参加反应的其他空气混合后,恰好就是普通空气;拉瓦锡称这部分特殊空气为氧气,指出了氧气具有助燃并参与燃烧中化合的性质。

氧气的发现彻底将燃素从燃烧中驱逐了出去,用真正的原因揭示了燃烧的本质。

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是我国唐朝的炼丹家马和。马和认真地观察各种可燃物,如木炭、硫黄等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后,提出的结论是:空气成分复杂,主要由阳气(氮气)和阴气(氧气)组成,其中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阴气可以与可燃物化合把它从空气中除去,而阳气仍可安然无恙地留在空气中。马和进一步指出,阴气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等物质中。如用火来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来。他还认为水中也有大量阴气,不过很难把它取出来。马和的发现比欧洲早1000年。

拉瓦锡,法国化学家。他在化学上主要的贡献是:用实验和理论多方面证明燃素说是错误的,并建立氧化说去代替错误的燃素说;证明水是化合物,推翻自古以来认为水是元素的错误观念。

拉瓦锡著作很多,代表作有《化学概要》《物理学和化学的重量》等。

在政治上,拉瓦锡不能说没有错误,特别是担任收税官和后来拥有大量土地的情况下,有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在化学上的功绩并不因此而磨灭。

3.能燃烧的石头

智慧思索

日常生活中,取暖做饭经常用到煤气,对于煤气,我们并不陌生,但对它的发现过程,我们是否熟悉呢?

英国大发明家威廉·梅尔道克,小时候和一些小朋友在自己家后的一座小山上挖页岩玩——这种石头一片片的,像一页页书,能用火点着。梅尔道克觉得这种石头很怪,居然能着火,要是放在水壶里烧一烧,又会成什么样子呢?于是威廉·梅尔道克决定带些石头回家烧烧看。

回到家,梅尔道克把采来的页岩小心翼翼地放进水壶,然后把水壶放在火上烤。他想,加热了,这种奇怪的石头还能变成什么呢?过了一会儿,水壶嘴里冒出了一股股气体,小梅尔道克又惊又喜,呀,这石头还真神奇,居然还呼吸,石头能燃烧,那它呼出来的气体也可能会燃烧,他一边想,一边用火柴点燃它,想不到火柴刚一碰到那种气体,就听“啪”的一声,那气体就燃烧起来了,把小梅尔道克吓了一跳,差点儿让火烧着他了。

自此梅尔道克迷恋上了科学,长大后,他开始研究煤,他把一块煤块像小时候玩页岩一样,放进了小水壶里,然后在水壶底加热,并仔细地观察着水壶里的变化。一会儿,水壶嘴里也冒出了一股股气,用火柴一点,也着了起来。梅尔道克把这种气体称为“煤气”。

煤的组成以有机质为主体,构成有机高分子的主要是碳、氢、氧、氮等元素。通常所指的煤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氮和硫。煤是由带脂肪侧链的大芳环和稠环所组成的。这些稠环的骨架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因此碳元素是组成煤的有机高分子的最主要元素。同时,煤中还存在着少量的无机碳,主要来自碳酸盐类矿物。氢是煤中第二个重要的组成元素。除有机氢外,在煤的矿物质中也含有少量的无机氢。它主要存在于矿物质的结晶水中,如高岭土(Al2O3·2SiO2·2H2O)、石膏(CaSO4·2H2O)等都含有结晶水;氧是煤中第三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它以有机和无机两种状态存在;氮是煤中唯一的完全以有机状态存在的元素。煤中的硫成分是有害杂质,它能使钢铁热脆、设备腐蚀、燃烧时生成SO2污染大气及危害人类健康。所以,硫成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煤气中毒通常指的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煤炭燃烧不完全形成的。一氧化碳被吸入肺,并通过血管进入血液。我们知道,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及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车”,通过红细胞的流动,全身组织才能进行气体交换。一氧化碳与红细胞结合的力量比氧气大200~300倍,所以大量的一氧化碳与红细胞结合,就大大减少了红细胞带氧的能力,使组织发生缺氧而“窒息”。

4.意外发现的肥皂

智慧思索

最早的肥皂是谁发明的呢?

古埃及有个庄园主,他请了一个厨师。由于吃饭的人多,做饭的人少,小厨师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脸都没时间仔细洗,黑糊糊的。小厨师为了早上多睡会,每天忙到半夜把第二天的材料给准备出来。

有一天,小厨师实在太困了,一觉睡到了8点,小厨师急急忙忙起来做饭。一不小心,把灶下的一盆炼好的羊油踢翻了,全部浇在炭灰里。

小厨师怕被主人责骂,连忙用手将混有羊油的炭灰一把一把地捧了出去,以免被人发现。他捧完炭灰洗手时,忽然发现手上竟然出现了一些白糊糊的东西,而且手洗得特别干净,甚至连以前很难洗掉的污垢都不见了。

小厨师没有多想就赶紧去做饭了。当他做完饭后又用那种白糊糊的东西把手洗了一遍,变得更白了,接着他又洗了洗脸,的确能变白。

小厨师把他的发现告诉了庄园主,庄园主半信半疑地试了试。“嗯,不错,的确能让脸又白又光。”庄园主惊讶地说道。

不久,小厨师的这种“小团团”被更多的人知道了,一传十,十传百,全国上下都开始使用了。

原来,小厨师的“小团团”就是我们说的肥皂。

肥皂是由易溶于油的亲油基(也叫疏水基)和易溶于水的亲水基所组成。这两个基团分别溶于油和水中,降低了油水的界面张力,从而把油水本不能互溶的两种物质连接起来不使其分离,被肥皂乳化后的油以微小的粒子分散于水中而不分层。肥皂的这种性质,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这种化合物统称为表面活性剂。由于肥皂和其他表面活性剂有这种性质,因此产生润湿、渗透、乳化、分散、起泡和去污等作用。

肥皂的化学成分是硬脂酸钠,它能和硬水中的碳酸氢钙反应,生成白色的沉淀物——硬脂酸钙。所以用硬水洗衣服,会浪费肥皂,而自然水如海水、河水、湖水、井水,总是和石灰石打交道,大多数是硬水。在家里最便当的软化硬水的方法,是把水煮一下,去掉碳酸氢钙。

我们现在用的肥皂是从工厂的大锅里熬出来的。制皂工厂的大锅里盛着牛油、猪油或者椰子油,然后加进烧碱(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用火熬煮。油脂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肥皂和甘油。因为肥皂在浓的盐水中不溶解,而甘油在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所以可以用加入食盐的办法把肥皂和甘油分开。因此,当熬煮一段时间后,倒进去一些食盐细粉,大锅里便浮出厚厚一层黏黏的膏状物。用刮板把它刮到肥皂模型盒里,冷却以后就结成一块块的肥皂了。

药皂和一般的肥皂差不多,只是加进了一些消毒剂。

香皂一般是用椰子油和橄榄油制造,并且加进了香料和着色剂,所以有散发出各种香味和五颜六色的香皂。甘油是制皂工业的重要副产品,甘油在国防、医药、食品、纺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用途。

5.铁盒出汗

智慧思索

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离不开水。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水司空见惯,觉得它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那么要问你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又是谁最先揭开水组成之谜时,你是否也了如指掌呢?

英国有一个化学家喜欢看魔术表演,他就是卡文迪斯。

一天,卡文迪斯在路边看见一个长头发的魔术师在表演“铁盒出汗”,只见魔术师把氢气通入一个擦干的铁盒里,然后点燃,就看见铁盒里冒出一股股白烟来,接着是“啪”的一声巨响。这时,魔术师立即拿起铁盒对大家说:“大家看哪,铁盒出汗啦!”

果然,刚才干燥的铁盒内出现了许许多多小水滴,这引起了卡文迪斯的好奇心。他回到实验室,立即做起了实验,把氢气和氧气混合在一起,然后点燃,结果发现,每次爆炸后,容器的四壁都出现了小水滴。

他非常纳闷:“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容器没有擦干造成的?”

卡文迪斯把容器一遍又一遍地擦干,结果仍然是这样。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研究,结果发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纯水是一种无味无色的液体,天然水多呈浅蓝绿色。水的元素构成是氢和氧,其化学分子式用H2O表示,是一个键能很强的偶极分子,这是H与O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决定的。在H-O键中共价键成分很高,其形式是等腰三角形,两个H-O键角为105°。

此外,水分子间分子键强大,使水具有较高的溶点和沸点。这一特性使得自然界的水多数条件下以液态形态存在。离子健化合物在水中极易溶解。水中的各种溶质极易发生相互之间及其与水之间的各种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对自然界物质的迁移、转化能力。即具有很强的溶解力。

常温下,水为液态。温度改变时,水的体积变化也不寻常,它在0℃~4℃范围内,一反“热胀冷缩”的普遍规律,而是在4℃时密度最大,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密度都较小,因此当水结冰时,体积反而胀大而变轻,所以冰浮在水面上。水的这一特性,对自然界水下生命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冬季河流、湖泊冰封水面时,反而保护了水下生物的生存。

在一般液体物质中,除汞以外,水具有的表面张力最大。植物通过水的毛细管作用获得水分及养分,土壤也是通过毛细管作用来保持水分的。

6.侯氏制碱法

智慧思索

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饼等都离不开纯碱,因此只靠天然的纯碱是不够用的,这就出现了工业制碱。关于工业制碱,我国最早的就是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它的发明会有怎样的历程呢?

以前全世界的碱生产都被英国垄断,他们不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的技术,还任意抬高产品的价格,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当时,侯德榜在美国留学,期间来美国考察化学工业的陈调甫感慨地对侯德榜说:“中国的化学工业很需要碱,但我们没有制碱的技术,就只能看着别人卡我们的脖子,让我们受气……”侯德榜听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制碱技术。

毕业后,侯德榜回到祖国,开始研究制碱的方法,经过三年不懈努力,他终于探索出了一种制碱的方法,打破了英美对新式制碱法的技术封锁,使工厂生产出了洁白的纯碱。

后来侯德榜认真地研究自己制碱法的优缺点,反复地试验,首次使用了一种自己想出的新方法,并配合一种合理的制作流程,大大节省了原料,降低了成本。1939年,侯德榜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这种制碱法被世界公认为当时的最高水平,“侯氏制碱法”的名字永远留在了科学史中,侯德榜也被世界称为“制碱大王”。

纯碱的化学学名是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为Na2CO3。纯碱在常温下是固体粉末,而它的结晶水合物是白色晶体,观察到是白色小颗粒。

纯碱水解后水溶液呈碱性,能和碳酸根离子结合产生沉淀的阳离子作用。它的结晶水合物是Na2CO3·10H2O,易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