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简称宁,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66400平方公里,首府银川,总人口625.2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68‰(2009年)。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河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宁夏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总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在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的范围。
二、地势地貌特点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宁夏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块、阿拉善台块与祁连山褶皱之间的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等市县的引黄灌溉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中卫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固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5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三、地形特点
宁夏地形以山地、平原、高原为主,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地势北低南高(一般海拔为1090—2000米,最高海拔为3556米),东西窄而南北长,东西相隔50公里至200公里不等,南北相距456公里。全区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部分。川区主要是宁夏平原,是由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组成的引黄灌区,海拔1100—1200米,包括10个县(市),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乡”的美誉;南部山区包括地处灵盐台地、罗山周围山间盆地、黄土丘陵和六盘山区的8县,海拔一般在1300—1500米,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贺兰山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袭,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沟渠纵横,林木成行,灌溉农业发达,素称“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现为自治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山脉有贺兰山、罗山、牛首山、香山、六盘山等,其中贺兰山、罗山、六盘山是宁夏的三大天然林区。贺兰山是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一)宁夏山地
1、贺兰山:天然屏障
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呈西北—东南向,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
山地东西不对称,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很多国人知道贺兰山是通过宋代著名战将岳飞的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同时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上江南”有着显赫功劳。贺兰山山势巍峨雄伟,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带变化明显,有高山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山地草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分布于海拔2400~3100米的阴坡的青海云杉纯林带郁闭度大,更新良好,是贺兰山区最重要的林带。植物有青海云杉、山杨、白桦、油松、蒙古扁桃等665种。动物有马鹿、獐、盘羊、金钱豹、青羊、石貂、蓝马鸡等180余种。1988年国务院公布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6.1万公顷。山前冲积平原上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所产滩羊二毛皮古称“千金裘”,毛色细润,卷曲如云。山区富含优质煤炭,有石嘴山等10座大型矿区。另外还有磷灰岩、石英砂岩、灰岩、粘土岩等矿产,其中滚钟口生产的粘板岩质地细润,清雅莹柔,用它雕成的贺兰石砚是宁夏“五宝”之一。
贺兰山山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的有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其中三关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2、六盘山:高原“绿岛”
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其北侧另一高峰亦称六盘山,达2928米,由平凉至静宁的公路经此。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因此得名。山地东坡陡峭,西坡和缓。为强烈地震带,1920年海原发生8.5级地震。降水量较周围高原多,高山上森林茂密,使六盘山成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发源于山地北侧的清水河向北流注黄河,东侧为泾河上游,西南侧诸水汇入葫芦河,再入渭河。南段陇山南北长约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山势陡峭,为渭河平原与陇中高原的分界。
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逶迤200余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它以磅礴的雄姿,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
六盘山历来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登上主峰远眺,朝雾迷漫,云海苍茫。日出云开,只见重峦叠嶂,层出不穷。六盘山风光旖旎,久负盛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时曾在这里休养生息,整肃军队,后病逝于此。1935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此地,后来写下了光辉诗篇《清平乐·六盘山》,今有红军长征纪念亭供游人缅怀。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独特的自然山水,葱郁的森林景观,浓厚的回乡风情,闻名的长征纪念地,优美的民间传说,凉爽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森林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盘山有高等植物达788种,乔木林达2.6万公顷。六盘山还是一座天然的动物园,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金钱豹,二类保护的动物有林麝、红腹锦鸡、勺鸡和金雕等。共有38种兽类栖息,200种脊椎动物、147种鸟生活在这里。
六盘山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历代兵家用武的重镇要塞,也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古代多民族在这里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