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伤】
贯通伤多为刀伤、钝器、火器伤和车祸所致,是一种穿透伤。多为胸腹部贯通伤,以合并发生肋骨折、气胸和血胸和腹腔脏器等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这些严重损伤都将威胁生命,应紧急处理后,送有关医院诊治抢救。
下面以胸部贯通伤为例,介绍简要急救方法:
1.胸部贯通伤要立即包扎封闭(不要用敷料填塞胸腔伤口,以防滑入)。
2.清除呼吸道的血液和粘液,必要时在条件许可下进行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术。
3.多根肋骨骨折有明显的胸壁反常呼吸运动时,用厚敷料或急救包压在伤处,外加胶布绷带固定。
4.有明显呼吸困难者,检查发现气管偏于一侧,应想到对侧有张力性气胸,立即在伤侧前胸壁锁骨中浅第二肋间穿刺排气。为安全送医院,可保留穿刺针头,用止血钳固定于胸壁上,并在针头上连接单相引流管或橡皮指套加剪缺口,持续排气。
5.胸部伤送医院急救时应取30°的半坐体位,并用衣被将伤员上身垫高,有休克者可同时将下肢抬高,切不可取头低脚高位。
【骨折】
骨折是由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损伤。
骨折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骨骼由于意外事故或暴力造成断裂,称为外伤性骨折。原有病变,即使在极轻微的外力下即可引起的骨骼断裂,称为病理性骨折。
依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暴力或车祸引起的骨折还可同时伴有伤肢的肌腱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关节脱位,严重的还可引起内脏损伤、休克甚至死亡。骨折端穿透皮肤与外界相通时,称为开放性骨折,容易继发感染。
(一)如何判断骨折及注意要点
肢体因暴力事故发生外伤时,可产生疼痛、肿胀和瘀斑。伤肢可能部分或全部失去功能,严重可产生畸形,如缩短、旋转、扭曲等。当发生肢体不完全和完全性骨折时,检查患肢可发现在不应该活动处可产生活动(即假关节),移动患肢偶尔可听到骨断端相互摩擦的声音。此时,应关注患者的神志、心跳、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以确定是否存在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征象,以及骨折是否会引起临近器官的损伤,导致并发症,如盆骨骨折并发尿道膀胱或直肠破裂;肋骨骨折并发气胸、血胸;肢体骨折可并发大血管、神经断裂等,然后再检查局部伤情。
(二)骨折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发现严重的外伤事故应及时打电话求救,检查伤者生命体征,必要时采取临时急救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伤肢临时固定,伤口止血,有脊椎骨折的患者不可随意搬动,以免出现脊神经损伤而瘫痪,正确的方法是由几个人一起托起放在平整的木板担架上,尽快送医院急诊处理。
如发生较轻的外伤,怀疑骨折时应到医院骨科检查,医生会根据肢体的活动情况和X光片的结果确定是否发生骨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比较简单的闭合骨折(没有伤口)可以即刻进行治疗,骨科医生通常用手法复位可以纠正大多数骨折,要求两个骨折端接触对位良好,并在轴线关系上对线良好;而后将复位的断骨固定住,固定的方法有石膏、小夹板、牵引等外固定方法,金属钉、针等内固定方法。固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复的位置,并保证骨折愈合过程能够正常进行。
(三)骨折愈合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1.饮食调养对促进骨折组织愈合也是十分重要的。保证充足的营养。宜用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饮食,可多吃瘦肉、鸡、鱼、蛋、奶、猪牛排骨、豆制品以及新鲜水果。另外,在骨折修复时需要大量钙,故还应多食含钙质较多的食品,如豆类、奶类和海产的鱼、虾、蟹、贝类及海带、紫菜等。
2.具体饮食搭配要根据骨折时间长短而选取。初期宜食清淡富有营养的食品,不宜吃骨头汤之类饮食。后期患者因长期卧床,体质虚弱,可采用生晒参片含服或煎汤,同时服用白木耳或同时应用杜仲、牛膝、女贞子、桑寄生等补益之品。
3.功能锻炼是促使骨折痊愈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疗骨折不能缺少的。骨折部位不同,其锻炼方法也不同。上肢骨折,主要采用握拳、伸屈、外展、内收及大前臂旋转等活动恢复。下肢骨折,主要采用踝关节伸屈及小腿肌肉和股四头肌的收缩,膝关节伸缩和抬腿、髋关节活动等恢复。
【爆炸伤】
爆炸伤是由于爆炸形成的人体损伤,常见的爆炸分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类。前者主要是由炸药类化学物引起,后者由锅炉、氧气瓶、煤气罐、高压锅等超高压气体引起。局部空气中有较高浓度的粉尘,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爆炸。
战争中以炸药类引起的爆炸为多见。炸药装填在硬质的容器内制成的爆炸物,如各类炸弹、炮弹、手榴弹、地雷等,其破坏杀伤力较单纯的炸药要大。炸药经过引爆才能爆炸,引爆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如雷管、导火索、甚至直接用明火或电流装置引爆。爆炸伤的特点是伤情程度重、范围广泛且有方向性,兼有高温、钝器或锐器损伤的特点。
爆炸伤的处理方法如下:
1.制止威胁生命的大出血。爆炸伤往往出现大出血症状,而大多数创伤性死亡是源于创伤造成的大出血,所以制止爆炸伤引起的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是创伤现场急救的第一要务。可以用毛巾或手帕直接压到伤口上,要有一定的压力,有条件可以加压包扎。如果临时找不到毛巾等物品也可以通过指压动脉搏动点来止血,并及时送医院进行抢救。四肢的大出血可用止血带,但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否则会发生肢体坏死。止血带可在大腿、上臂的上1/3和下1/3处。捆绑在上臂中段会损伤桡神经。止血带的材料可选择布带、领带等,不可用铁丝绳索。上止血带后要标明时间。表浅的伤口,小的出血或者是大面积挫伤,可以先找清水把伤口及伤口周边的泥土、砂石冲掉,并在6小时内赶到医院再做具体清创。如果是危及生命的大型伤口,清洗会导致流血更多,破入颅腔、胸腔、腹腔等的伤口冲洗会导致感染扩散,所以此类伤口不要清洗而应尽快送医。
2.开放气道。呼吸道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因爆炸引起口鼻有异物窒息者需要立即清除。昏迷的病人要注意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窒息。患者昏迷后,肌肉的张力也会变弱,舌肌松弛,舌根向后下坠,造成上呼吸道梗阻,所以做人工呼吸前抢救者要跪在病人头部的一侧,一手将患者的颈部托起,另一手压住其前额使他的头向后仰,间接地将舌根拉起。注意怀疑颈椎损伤的病人应用手或厚纸卷等固定颈椎。
3.维持患者有效呼吸。爆炸伤患者如没有自主呼吸要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当患者胸部有开放性伤口时,为维持有效呼吸,要用不透气的材料尽量把伤口封闭住,以免空气进入胸腔。
4.检查血液循环。因爆炸引起失血性休克的伤者应使其保持平卧位,脚可以适当抬高以便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保障重要脏器供血。随时检查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是否被有效控制。
【烧伤】
据统计,每年因意外伤害的死亡人数中,烧伤者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第二位,而且在交通事故伤害中也有大量伤员合并烧伤。中国烧伤年发病率约为1.5%-2%,即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其中约5%的烧伤病人需要住院治疗。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
烧伤是指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烧伤的程度由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局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度。烧伤时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组织毛细血管功能障碍,缺氧血症也增重。临床经验证明,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可有生命危险。
(一)烧伤急救方法——冷疗
冷疗是在烧伤后将受伤的肢体放在流动的自来水下冲洗或放在大盆中浸泡,若没有自来水,可将肢体浸入井水、河水中。冷疗可降低局部温度,减轻创面疼痛,阻止热力的继续损害及减少渗出和水肿。
冷疗持续的时间多以停止冷疗后创面不再有剧痛为准,大约为0.5-1小时。水温一般为15-20℃,有条件者可在水中放些冰块以降低水温。及时冷疗可中和侵入身体内的余热,阻止热力的继续渗透,防止创面继续加深,减轻组织烧伤深度。
创面的处理冷疗对创面有一定的机械清洗作用,创面应保持干净,有水疱者不要弄破,也不要将疱皮撕去,以减少创面受污染的机会。创面不要涂有颜色的药物或覆盖有油脂的敷料,以免影响创面深度的估计与处理。要用干净、清洁的被单或敷料包裹保护创面,然后将伤员就近送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冷疗多适用于四肢或头面部的中小面积烧伤,寒冷季节应注意病人的耐受性。大面积烧伤对冷疗并非完全禁忌,但应考虑冷疗可使体温降低,不利于抗休克治疗。
(二)烧伤急救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1.烧伤疤痕的预防。皮肤一旦被烧伤后,其损伤将是不可逆的。深度烧伤后疤痕的形成在所难免,疤痕挛缩畸形将直接影响伤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抓住烧伤后短暂的黄金时间对创面进行简单的处理,将大大减轻受损程度,减少疤痕的形成,伤员的预后将大为改观。
2.化学烧伤的处理。头面部化学烧伤时,首先应注意眼部,看角膜有无损伤,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
生石灰烧伤是一个例外,伤后不能立即用水冲洗。因为生石灰遇水会产生大量热,加重创面的损伤程度。所以首先必须将创面上的生石灰完全清除干净,然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
(三)烧伤后的注意事项
烧伤后的注意事项不少,包括饮食方面、创面清洁方面、治疗方面等等。
1.严重烧伤简单处理过后要及时送到医院做专业的治疗,由医生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包扎,以便有效地避免感染,去除坏死组织,使愈合后皮肤上的疤痕变得更小。烧伤创面刚愈合时,仍会有少量分泌物和药痂,细菌容易快速繁殖,加上表皮薄嫩,结构和功能都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破溃。在此期间,可使用中性清洁剂进行清洗,清洗后使用抗疤痕药物等治疗。
2.在饮食上,如果烧伤比较严重,伤后1-2天要少进食,第三天可逐渐正常进食,注意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品为主;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辣椒、姜、蒜等;平时可多食鸡蛋、豆类及其制品等易吸收的优质蛋白。
3.创面愈合后,在疤痕未稳定的三至六个月的时间里,由于烧伤疤痕表皮结构和功能不完善,表皮较易受到损害,一些不恰当的治疗可能加重损伤。因此,一定要在权威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疤痕的预防工作,在应用抗疤痕药物时,不宜过度用力按摩,也不宜过长时间按摩,这样会造成表皮与纤维板层分离形成水疱或血疱,关节部位过度活动,同样会导致表皮松动分离,起水疱。
【毒蛇(虫)咬伤】
毒蛇(虫)咬伤是由具有毒牙的毒蛇(虫)咬破人体皮肤,继而毒液侵入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的一类急症。
据统计,我国的毒蛇有48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以下种类,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螲蛇科的螲蛇、尖吻蝮(五步蛇)、烙铁头(龟壳花蛇)、竹叶青、蝮蛇;以及海蛇科的十多种蛇类。
在我国,这些毒蛇多数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湖北、云南、江西、浙江、江苏、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长江以北毒蛇种类较少,以蝮蛇常见;海蛇则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
毒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节。毒蛇咬伤后,若经及时急救治疗,可以避免或减轻中毒症状;如延误治疗,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一)如何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
1.看蛇形: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身上有彩色花纹,尾短而细;无毒蛇头呈椭圆形,身上色彩单调,尾细而长。最好将咬人的蛇打死以供诊断参考。
2.看伤口:毒蛇咬伤的伤口表皮常有一对大而深的牙痕,或两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对大牙痕,有的大牙痕里甚至留有断牙;无毒蛇咬伤则无牙痕,或有两列对称的细小牙痕。如果蛇咬伤发生在夜间,无法看清蛇形,从伤口上也无法分辨是否为毒蛇所伤时,万万不可等待伤口情况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
(二)被毒蛇咬伤后的处理方法
1.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被毒蛇咬伤后,不要惊慌失措,奔跑走动,这样会促使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自行或呼唤别人来帮助,迅速用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如果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绑扎的目的仅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故绑扎无需过紧,它的松紧度掌握在能够使被绑扎的下部肢体动脉搏动稍微减弱为宜。绑扎后每隔30分钟左右松解一次,每一次1-2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
2.迅速排除毒液。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洗掉伤口外表毒液。如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挑出,用小刀或碎璃片等其他尖锐物,使用前最好用火烧一下消毒,以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中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须持续20-30分钟。此后如果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作拔火罐处理,先在茶杯内点燃一小团纸,然后迅速将杯口扣在伤口上,使杯口紧贴伤口周围皮肤,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如无茶杯,也可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但吮吸者的口腔、嘴唇必须无破损、无龋齿,否则有中毒的危险。吸出的毒液随即吐掉,吸后要用清水漱口。
3.排毒完成后,伤口要湿敷以利毒液流出。必须注意,蛇毒是剧毒物。只需极小量即可致人死命,故绝不能因惧怕疼痛而拒绝对伤口切开排毒的处理。若身边备有蛇药可立即口服以解内毒。病人如出现口渴,可给足量清水饮用,切不可给酒精类饮料以防毒素扩散加快。经过切开排毒处理的伤员要尽快用担架、车辆送往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以免出现在野外无法处理的严重情况。转运途中要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保持安静。
【核辐射伤害】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可能产生核辐射。核辐射主要包括α、β、γ三种射线。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性质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与电离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称为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称为外照射;β射线既可造成内照射,也可造成外照射。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癌、致死。受照射时间越长,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大,危害也越大。
(一)核爆炸发生时的防护方法
1.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
2.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如果看到核爆炸闪光后,应立即背向爆心卧倒。之后用淋浴消除放射性物质。
(二)核事故发生时的防护方法
1.不要淋雨,穿戴帽靴。发生核事故后,如果事发地出现降雨,应避免淋雨。尽量减少裸露部位,穿长衣(白色为好),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脖子(甲状腺)部位尤其重要。
2.彻底洗澡,更换衣服。如果你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核辐射中,应及时更换衣服和鞋子。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密封塑料袋,放到偏僻处。彻底洗一次澡。洗澡时应先冲再洗。
3.关闭窗户和通风口。发生核事故后,如果要求撤离,注意保持窗户和通风口关闭,使用再循环空气。如果留在室内,应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在车上保持车窗和通风口封闭,并采用车内循环空气。
4.进入地下,别用电话,带收音机。发生核事故后,如果可能,应进入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区域。如非绝对必要,不要使用电话。注意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的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
5.封好食品,勿饮海水淡化水。发生核事故后,应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或冰箱里。事先没有封闭的食物应当先清洗再放入容器。不要饮用海水淡化水。
6.用铅板墙壁等遮挡降低照射强度。发生核事故后,应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尽可能远离放射源;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7.严防死守五官。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8.个人防护。核与辐射从突发事件开始,可能延续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该时段特点是事件发生,并持续伴随有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释放。主要照射途径是吸入和烟云中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人员主要应采取隐蔽、撤离、呼吸道防护等防护措施。
对于呼吸道防护,可使用防毒面具、防尘口罩来防止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可以使用防化服、防酸碱服、核辐射防护服等对个人身体进行防护。
(三)核辐射伤害后相关救护
1.能量供给要充足。辐射会使身体能量消耗增加,身体组织对糖的利用能力下降,而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利于提高人体对辐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减轻损伤保护身体。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摄入不足,将迫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不断转变为能量,造成蛋白质的相对不足,从而影响辐射损伤组织的修复,或使辐射损伤加重。糖类供给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等。
2.蛋白质不能少。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组织蛋白合成不足,导致肌肉、心、肝、肾、脾等脏器的重量减轻,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对辐射的敏感性增高。因此,接触核辐射的人,要注意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多吃胡萝卜、番茄、海带、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肌体抵抗核辐射的能力。
3.脂类摄入不宜高。人体受辐射照射后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总供给量要适当减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较好。
4.多补充维生素。必需脂肪酸、维生素A、K、E和B族维生素的缺乏会降低身体对辐射的耐受性,宜加量供应。
5.矿物质平衡尤为重要。体内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须平衡,否则不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轻者损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锌对许多营养包括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辐射损伤时,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在内,过量或不平衡,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6.无机盐供应宜加量。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7.辛辣食物作用不低估。辛辣食物属于常用调料,同时也是抵御辐射的天然食品。常吃辛辣食物不但可以调动全身免疫系统,还能保护细胞的DNA,使之不受辐射破坏。因此,经常吃辛辣食物,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化学武器伤害】
(一)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三)化学武器不同于常规兵器,它有以下特点:
1.以毒性杀伤人畜,不损坏设备器材。常规兵器靠弹丸、弹片的撞击作用杀伤人员,而化学武器是通过毒剂的毒害作用,即与生命体中的重要生命物质发生作用而引起杀伤,对设备器材不造成损害。
2.伤害形式、中毒途径和毒害作用多。不同种类的毒剂可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食物等染毒,人员吸入染毒空气、皮肤或伤口接触毒剂液滴、误食染毒的水或食物时,都可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受到不同的毒害和杀伤。
3.杀伤范围广。化学武器能使较大范围的空气和地面染毒,同时毒剂云团随风可扩散到一定地域。此外毒剂云团还能渗入无防护设施和不密闭的工事、车辆、建筑物内,从而造成染毒,伤害隐蔽于其中的有生力量。
4.持续时间长。常规兵器在爆炸瞬间起杀伤作用,而化学武器使用后,能对地面、空气、物体等造成较长时间的染毒,杀伤作用时间延长。毒剂的杀伤作用时间,短的为几分钟,长的可达数小时、数天或数周。
5.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大。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雪等气象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影响极大。条件有利时,能充分发挥其杀伤作用和扩大其杀伤范围,反之,则使其杀伤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无法使用。如:风向不对,不便使用;风速过大会将毒剂云团迅速吹散,达不到杀伤浓度;气温高,毒剂挥发快;严寒时,某些毒剂会被冻结;降雨能冲掉毒剂液滴或使某些毒剂水解;降雪能使毒剂液滴暂时掩盖等。
地形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也有一定影响。如在山谷湿地、居民区和丛林中,毒剂云团不易传播和扩散,杀伤范围将缩小,但滞留时间长;在高地、开阔地、水面等地,毒剂云团扩散快,杀伤范围大,但持续时间短;湖泊、稻地可使毒剂水解而降低毒性;土质疏松多孔的沙地能吸收液态毒剂而使蒸发速度减慢等。
(四)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是为了避免和减少遭受化学武器袭击的人员伤害,因此,在人防部门领导下,加强平时的防护准备,做好防护、消毒、急救等工作,对保护人民、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护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1.观察与侦察。及时发现敌人使用化学武器,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就能避免受毒剂伤害。除使用专业装备、器材进行侦察报知外,还可从下述种种迹象来判断化学袭击。
飞机布洒毒剂的特征是:飞机低飞,机翼下方喷出烟雾,类似飞机布洒农药,在飞机经过的地面或植物上可发现液滴或粉末;若用毒剂弹,爆炸时声音低沉、弹坑浅而小,弹坑附近可能有液滴斑点或粉末,有时有异味。动物、植物、昆虫同时大范围出现异常现象。如鸟、鸡、兔、狗等出现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或散大、抽筋等中毒反应症状;蜂、蝶、蝇等抖动翅膀、飞行困难;植物叶子、花朵卷缩、枯萎,出现异常变色斑点等。若上述现象在一定地域内同时发生,可作为发现染毒的一种特征。
人员有异常感觉。当空气中出现某种气味或有刺激感觉时,或人员出现视力模糊、流泪呼吸困难、胸闷、皮肤有灼烧感觉时,可能是空气或地面染毒,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进一步观察、侦察。
此外,敌方施放毒剂还会考虑天气的气象条件和时间因素,如风向、风速适合,拂晓、黄昏时间适宜等。
2.利用防护工事。人员对化学武器的防护的基本方法,一是利用有密闭、滤毒通风等防护设施的工事进行集体防护,二是利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个人防护。
利用防护工事进行防护时,应根据指挥人员的命令有组织地进入,不得随意进出,以防带入毒剂,降低防护效能。为了减少工事内氧气的消耗,工事内人员要尽可能减少各种活动,各就各位。
当接到化学袭击警报时,个人应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或其他简易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尤其是做好对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当敌人使用持久性毒剂时,还应进行全身防护,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穿好防毒靴套或用就便材料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
3.通过染毒地域的防护。通过染毒地域前要做好各项防护准备,按规定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器材如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篷、靴套、手套、雨衣或用自制器材、就便材料等。通过染毒区时,应选择地质坚硬、植物层低矮且少的道路,尽量避开弹坑和有明显液滴的地方,人员之间拉开距离快速通过。通过染毒区后,应背向爆心而立,将器材物品放置下风方向2~4步处,先脱去防毒衣、斗篷或雨衣,将染毒面向内折叠放好在器材物品一侧,然后脱去一只手套,取出消毒液,再戴好手套,对被染毒服装、器材物品、手套进行消毒,接着脱去防毒靴套,解除包裹腿脚的材料及防毒手套,最后取下防毒面具。但应注意将已消毒物品放在上风位置。
4.在染毒地域内的防护。当需要在染毒地域内停留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戴好防护器材,尽量避免与染毒物品接触。条件允许时,应对人员经常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在染毒区域内,个人不得随意行动,不得随便坐、卧,不准在毒气容易滞留的房屋背风处、绿化地带、低洼处停留。严禁在染毒地域内进食、饮水和吸烟,有条件时,可在有防护设施的工事内进行,但进食、饮水前必须对双手进行消毒和清洗。
5.消毒。对毒剂的消毒就是采用某种方法使毒剂失去毒性或从染毒的人或物上除去毒剂而免受伤害的措施。由于毒剂性质和施放方法不同,染毒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因而采用的消毒方法也不相同。
6.化学武器的急救方法
当遭到化学武器袭击并发现有人员中毒时,一方面要给中毒人员戴好防护器材,另一方面,要按先重后轻的原则快速准确地进行急救,并移出毒区。
(1)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神经性毒剂中毒人员应立即对肌肉注射神经性急救针(解磷针),迅速清洗染毒部位。眼睛中毒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或1∶2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半分钟。皮肤染毒可用个人防护包内的消毒液进行消毒,也可用10%-15%氨水、5%-10%苏打水溶液。若误服染毒水或食物应洗胃。
(2)糜烂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对糜烂性毒剂中毒的急救主要是消毒,具体方法同对人员消毒。
(3)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者应迅速鼻吸亚硝酸异戊酯安瓿(戴面具者,则将捏破的安瓿塞入面罩内),如症状不见消失,可每隔4-5分钟再次使用,但连续使用不得超过5支。对呼吸困难者还应进行人工呼吸。
(4)对窒息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窒息性毒剂中毒人员将引起肺水肿而使人窒息致死,一般无特殊治疗方法。但要注意保持安静、保温,呼吸困难时,严禁压胸式人工呼吸,及早送医院治疗。
(5)对失能性毒剂中毒的急救
中毒者一般不需要急救,只要离开毒区或采取了防护措施,不再吸入毒剂,过一定时间后症状会自行消失。
(6)对刺激剂和植物杀伤剂中毒的急救
中毒轻者一般不需要急救。中毒严重时,可用2%小苏打水或净水洗眼、漱口、洗鼻;吸入抗烟混合剂解除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用肥皂水和净水冲洗。
【生物武器伤害】
(一)概念
生物武器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它可以使人员、牲畜、农作物等致病或死亡。生物战剂包括立克次体、病毒、毒素、衣原体和真菌等。
(二)分类
现代生物战剂按照形态和病理主要分六大类:
1.病毒类,如天花病毒、各种马脑炎病毒、热病毒等;
2.细菌类,主要有炭疽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等,这是二战前后使用得最多的生物战剂;
3.立克次体类,一种能导致斑疹伤寒、战壕热等流行疾病的特殊病原体;
4.衣原体类,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5.真菌类,主要有球孢子菌、组织孔孢浆菌等;
6.毒素类,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糖毒素等。
(三)基本特点
1.致病性强。传染性大生物战剂多为烈性传染性致病微生物,少量使用即可使人患病。在缺乏防护、人员密集、平时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因其所致的疾病极易传播、蔓延。
2.污染面积大。危害时间长直接喷洒的生物气溶胶,可随风飘到较远的地区,杀伤范围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在适当条件下,有些生物战剂存活时间长,不易被侦察发现。例如炭疽芽孢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数十年不死,即使已经死亡多年的朽尸,也可成为传染源。
3.传染途径多。生物战剂可通过多种途径使人感染发病,如经口食入,经呼吸道吸入,昆虫叮咬、伤口污染、皮肤接触、黏膜感染等都可造成传染。
4.成本低。有人将生物武器形容为“廉价原子弹”。据1969年联合国化学生物战专家组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以当时每平方公里导致50%死亡率的成本,传统武器为2000美元,核武器为800美元,化学武器为600美元,而生物武器仅为1美元。
5.使用方法简单。生物战剂可通过气溶胶、牲畜、植物、信件等多种不同形式释放传播,只要把100公斤的炭疽芽孢经飞机、航弹、鼠携带等方式散播在一个大城市,就会危及300万市民的生命。投放带菌的昆虫、动物还易与当地原有种类相混,不易发现。
6.受影响因素复杂。有限性生物武器易受气象、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烈日、雨雪、大风均能影响生物武器作用的发挥。此外,生物武器使用时难以控制,使用不当可危及使用者本身。
(四)急救原则
1.防护措施。生物武器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前方和后方、军队和居民、人员和牲畜都可能受到袭击,发病后又可能互相传播。因此在组织防护时,要做到军队、地方结合,军民兼顾;军队与防化、工程等有关勤务部门密切配合。主要防护措施是:
(1)做好经常性的防疫工作。如进行防疫、防护的宣传教育,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贯彻各种防疫制度,有计划地接种各种疫苗等。
(2)组织观察、侦察和检验,及时发现敌生物武器袭击。各种观察哨均兼有观察生物武器袭击的任务,发现袭击征象,及时通知部队进行一般防护。专业防护人员进行现场侦察,采集标本进行检验,确定生物战剂种类,通报部队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并从政治上揭露敌人。
(3)做好个人防护和集体防护。发现敌人进行袭击,接到防护指令后,立即戴上或防菌口罩,扎紧裤脚、袖口,上衣塞入裤腰,颈部围上毛巾,战斗情况允许时,可进入工事,减少受染。受染后要抓紧时间,利用个人消毒包擦拭暴露的皮肤;利用战斗间隙,消灭服装、武器和车辆上的生物战剂;服用预防药物,补充接种疫苗,并定期接受医学观察。
2.生物武器气溶胶主要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因此,保护好呼吸道非常重要。防护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戴防毒面具。防毒面具的式样很多,但主要由滤毒罐和面罩两部分组成。滤毒罐包括装填层和滤烟层。装填层内装防毒炭,用于吸附毒剂蒸汽,但对气溶胶作用很小。滤烟层是用棉纤维、石棉纤维,或超细玻璃纤维等做的滤烟纸制成的。为了增加过滤效果,滤烟纸折叠成数十折,它的作用是过滤放射性尘埃、生物战剂和化学毒剂气溶胶,滤效可达99.99%以上。
(2)使用防护口罩。例如使用那种用过氯乙烯超细纤维制成的防护口罩。这种口罩对气溶胶滤效在99.9%以上。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防毒面具或特殊型的防护口罩,也可采用容易得到的材料制造简便的呼吸道防护用具,例如脱脂棉口罩、毛巾口罩、三角巾口罩、棉纱口罩以及防尘口罩等。此外,还需要保护好皮肤,以防有害微生物通过皮肤侵入身体。通常采用的办法有穿隔绝式防毒衣或防疫衣以及戴防护眼镜等。
(3)对污染区要及时标示范围,监视疫情,控制人员通行。发动广大军民对工事、住房、仓库和交通要道,进行消毒、杀虫和灭鼠。
(4)加强疫区管理,控制传染病向外传播。发现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人时,要尽快封锁疫区,组织好检疫工作,检疫时间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确定。传染病人原则上应就地隔离治疗,不做远距离后送,以防传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