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19278800000039

第39章 有能力就足够了吗?(1)

能力比关系更重要吗?

“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好莱坞流行语

就读于某市重点大学的宋刚,是同学们公认的“高材生”,可就是这样的高材生,却在最近的毕业招聘会上碰了一鼻子灰。看到一些同学凭借关系找到工作,自认为能力强的宋刚却一无所获。曾经的清高也开始动摇了。因为在大学学习期间,宋刚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年年拿奖学金,组织活动能力也特别强,是学生会里的积极分子,而且参加了多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且有着丰富的打工经历。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一直顺风顺水的他,今年就要毕业了,而在近期的招聘中却屡屡从招聘会铩羽而归。给宋刚带来挫折感的,倒不是用人单位,而是那些平时他根本瞧不上眼的同学。宋刚的同班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找到工作,其中,有8名同学都找到了不错的单位。这8个人,按学习成绩乃至实践能力都是在宋刚之下的,曾经还被他视为平庸之辈。然而,就是这6名同学,依靠父母的关系在就业上都走在了宋刚的前面。真不愧应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老爸。”

宋刚自幼家境贫困,读大学的钱还是亲戚们资助的。可能是从来都没有想过通过关系找工作吧,在校期间,宋刚就特别注意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只要自己非常优秀,就一定会找到一个好工作。其实有一次,宋刚是有机会进入他心仪的单位的。他说:“当时,有一家用人单位负责人很看好我,并暗示我要活动活动。当时,我一门心思想靠自己就业,就没照他的意思办,结果就落选了。”现在,宋刚在考虑是否该改变自己的观点了。

现在这个社会,有这样一种说法:“21世纪,就业进入父亲时代”。但也有一些人表达出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有实力的一般根本不需要靠关系,而靠关系的,大多又实力不足。当然,任何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都是走极端的。关系再重要,也不乏人家有的人确实因为能力高而被破格录用的,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后台比较硬从而顶替了别的普通人。但是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属于位于两者之间的普通人,那么,两者孰重孰轻,还真不好随便下结论,但至少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能力并不一定比关系重要,或者说,两者可以存在相等的关系。

但是,大家在关系这点上或许还存在一个误区。何为关系?它指的是人和人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这种联系也可是多样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凡与工作有关的关系都被认为是一种裙带关系即家庭背景、后台等。其实不然,我们可以把它扩大化一些,即人脉关系。人脉关系包括的东西就比较广了,它可以指你的“父亲时代”,也可以指自己的人脉关系。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因为很多时候,这种自己身边的关系同样会给你带来机会和好运。

那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来对待这两者呢?

1.重视关系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高度竞争中的社会,两个人才之间的竞争,甚至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可能成为你筹码的东西。比如那些有关系的人,可能都在大学的时候就处于混日子的状态,认为“反正毕业后我爸会给我安排工作的,我只要混出一个毕业证书就行了,那么卖力干吗”;而那些在成绩上非常好的人则认为:“我就不信,凭我的能力,还找不到一个好工作了!”其实,以上任何一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在能力和关系都有的基础上,千万不要清高地忽略关系。除非你自以为非常非常优秀的人,别人非你不可,否则,就不要这么武断地去拒绝关系,千里马常有,但关系和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现在有能力的人很多,但位置就那么多,而且往往是有关系者上,没关系者想都别想。所谓“能者上,庸者下”、“公平、公正、公开”不过是混淆视听、自欺欺人之谈而已......但是,如果你的父亲确实不能通过他的关系帮你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机会的话,怎么办?那就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对你有利的任何关系。而你自己的人脉关系,同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脉关系”是个人竞争力的一面,一个人的关系网代表了他在社会上获得的认同度。

2.能力才是立足之本

关系在某些时候是个敲门砖,进来之后,还是要靠能力。所以说,要想一直混下去,能力才是立足之本。关系客观存在,所以它不稳定,可以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当关系消失之后,你所依靠它得到的东西就受到了威胁,所谓“人走茶凉”。比如,你的爸爸以前是什么局长,帮你找到了一个工作,现在他下任了,当又有人和你竞争一个岗位的时候,你就非常有可能失败。但能力是你主观拥有的东西,它一直都在,不会消失。所以说,能力才是长远的立足之本。

3.做最好的自己

不管从以上两点中的哪一点来讲,努力增加自己的实力都是首选的。你可以没有关系,但不能没有实力。如果没有“能力”做基础、支撑的话,“关系”是无论如何聚集不起来,也长久不了的。真正的实力竞争,是关系无法左右的。所以,我们要使自己拥有“真正的实力”,而非“实力”。因为上文已经说过,你比别人好一大截,这样的话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做最好的自己。但是,做最好的自己不仅仅是提升你的专业实力,也同样包括拓宽你的人脉竞争力。哈佛大学商学院曾对此调查出这样一个结果:在事业有成的人士中,26%靠工作能力,5%靠家庭背景,而人际关系则占69%。可见,要想成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并不能仅仅靠提升才能,更重要的是拓展你的人际关系,提升你的人脉竞争力。只有这样,你才会脱颖而出,取得事业的成功。

高位者能力一定强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卜居》

闫刚是位软件天才,曾在北京的一所软件公司工作,可以说,几乎所有软件方面的技术问题,他都能解决。因此,在公司里,他的威望很高,受到同事的尊敬和领导的赞扬。因为工作能力突出,没有多久,他就被提拔为开发组组长。

担任组长以后,闫刚的兴趣还是在软件的开发上,他常常孜孜不倦地帮助那些新人设计方案,有时甚至直接帮他们完成整个开发,让他们坐在那里干看着。其实,闫刚这么做也完全是出于敬业的个性,再加上有时在比较重要的任务上,他还是不太放心这些新手,毕竟软件开发这项工作,是容不得半点失误的。因为常常忙于这些工作,而无暇顾及管理组内的其他成员,导致另外一些有开发能力的人在完成手头工作后,却迟迟不见闫刚,只能坐在那里等候他闲下来之后再安排新的任务。

于是,开发任务延误,上级为此十分懊恼。闫刚的下属也同样感到郁闷,新手的工作几乎都被他一个人干了,既学不到东西,又缺乏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老手的工作也得不到合理的安排。整个开发组,只有闫刚一天忙到晚,其他的人闲来无事,只好打游戏。闫刚一天工作10个小时,忙得筋疲力尽。尽管这样,他的部门还是没有顺利地完成过公司的任何任务。无奈之下,闫刚只好主动辞职,换了另一家公司。他就不懂了,怎么自己一个能力这么强的人升了官之后反而变得无能了?

由此可见,职位高的人,能力不一定强。只是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能力强的人,职位高的机会大一点。想一想,在企业里获得提拔的表面依据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是能力!如果你是个技术人员,你的技术能力是你得到提拔的主要依据;如果你是个销售人员,你的销售业绩是你提拔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升职基本上靠的是你的专业业绩,而非其他能力。一旦你的能力够好,在给了你足够的薪水以后,唯一能鼓励你的方法就是把你提拔到一个高一点的岗位上,去做管理人员。这个时候,你面临的是跟你过去专长完全不搭界的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你完全是个新手,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而且也没有人可以教你该怎么做。如果运气好,你天生有点管理能力,那当然是最好的,你能混好久而不被发现无能。但是,如果你天生管理能力不足,那就不好说了。所以,不是谁都能当领导的,当了领导能力也未必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某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着: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200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400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800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放权,懂管理,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认为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公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正如文章刚开始讲到的闫刚。

在企业里,任何一个职位,甚至一个小组长,都意味着需要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一大堆能力。这些能力跟你的技术水平一点关系都没有,跟你的销售业绩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能独立地开发一套操作系统,不等于你能吃透你上级的意图,不等于你能管理好你的下属;你有本事一个人开拓一个省的市场,同样不等于你能管理好你的下属,你能整合好你的资源。

综合以上所讲的我们国家的提拔策略和企业实际所需的领导才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位者不一定能力强,甚至,领导有时还不如你呢。

1.能力的种类

我们之所以会犯高位者能力一定强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对能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的是我们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而特殊能力指的是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在工作中,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特殊能力就职。包括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不同的管理能力。例如,管理一个技术部门跟管理一个销售部门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管理财务部门,跟管理行政部门需要的能力也不是一样的。一般人能力的高低是根据他在职位上作出的贡献来评判的。

2.做到人尽其才

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不在于高位者有高能,而是怎样的职位就有怎样的才能。有其能,所以,经营者尤其应该用心考虑,力求做到量才适用,高职位与高能力相匹配。有其能,在其位,谋其职,而不是让人们所拥有的才能和从事的职位不匹配。

西乡隆盛是日本著名政治家,受我国晚明时期哲学家王阳明思想影响颇深。他认为,对于国家有功之人应给予奖赏,但决不能因为其有功即授予官位。给予官位的,要有与官位相应的才识。用在企业管理上,可以这样理解:不能因为某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出色,就提拔他作为领导。业绩好的,可以给予薪酬、奖金的提高,而不一定要通过升职来奖励。应该让真正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来管理。对有功者,多发奖金;对有才者,破格提拔。

爱在领导面前表现的都是马屁精吗?

奉承不用花钱,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却不自觉地向奉承者付出巨款。

——叶慈

田女士所在的公司进了一批新人,她的部门也分来一位新的大学毕业生小李。经过半年的接触,大家都觉得小李太狂,总爱在人前表现,而且年纪轻轻就知道巴结领导,有些年龄大的人都说她简直就是个马屁精。比如每天她一看见部门上司进门,就大声问:“主管好!”往往是当着上司的面,很有眼力地干这干那,可背过上司,就去上网聊天什么的。有时上司穿了件漂亮衣服,她就恭维说“这衣服款式很新,颜色也很适合您”。这种话,谁听了都喜欢,女上司当然也被哄得高兴得不得了。这下可好,部门例会上,上司总是表扬她进步快。甚至还宣布明年到总部培训的名额也确定是她了,这让田女士这些老同志都很看不惯。觉得她是一个十足的马屁精。

所谓马屁精,指的是爱出风头,好表现自己的人。总能听到大家对“职场马屁精”的声讨,似乎这样的人到处都是。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马屁精只是一种个体在企业中立足的方式。我们每个人在企业中立足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人凭借的是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有的人凭借融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能断定其中谁更好或者更不好,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马屁精之所以有立足之地,是因为他们非常了解和善于使用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企业中大大小小的领导也绝不例外。

在一次重大决策会议中,某公司总裁执意去做一项几乎不可能成功的项目。对此。大多数高管报以沉默,唯独杨威挺身而出,在进一步赞扬此决定的同时,还不顾事实的忽略甚至隐瞒了在其所负责领域的市场调查以及反馈的真实情况,本来还犹豫的人们纷纷举手投票。最终,公司为此决策裁员无数,经济损失难以用金钱估量。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杨威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惩罚,职务没降反升,薪水没减反增,日子乐哉乐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还是因为他当着众人的面支持了老板的决定,让老板心理产生了一种满意感,进而对他产生好感所致。

有一个笑话,说很早以前,有个专会拍马屁的人,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州官县令,都被他拍得忽忽悠悠。阎王爷得知这一情况后,大骂马屁精是人间败类。于是,命牛头马面将马屁精捉来,准备割舌下狱。马屁精被捉来之后,一见阎王爷,急忙双膝跪倒,磕头祷告:“请阎王爷息怒,在人世并非我愿意拍马屁,而是世人多爱听奉承之言,喜欢拍马之人。如他们都能像您这样铁面无私、严肃公正,我自然就不会拍了。”

阎王爷听后怒气全消,高兴之余,命二鬼把马屁精送回人间。由此,马屁精益寿延年,长生不老。

其实,虽然人们嘴上经常骂马屁精,实际上是“人人都爱马屁精”。谁也不会拒绝奉承自己的人的。所以,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来看待马屁精,而不要老带着贬义的色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说话的艺术。也就是说,拍马屁也是需要学问的。

1.拍马屁的学问

学会寻理由。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开发的语言产品就是理由。对于领导的失误,或造成的灾难事故,应竭力搜索和查找种种客观元素,以尽量摆脱和弱化问题的严重性。如此,就等于曲线拍马。不能毫无根据地拍马屁,那样让别人一听就觉得是奉承,会起到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