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19285200000001

第1章 误区一有了爱,就有了教育(1)

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所以说,没有爱,便没有了教育。但是,是不是有“爱”,就有了教育呢?

在教育中特别强调“爱心”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他的书中曾经这样说过:

“……关于教育中的爱心,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爱心’。有读者在给我的信中说:‘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但是工作中仍然力不从心;尤其让我伤心的是,我那么爱学生,可学生仍然不理解我,也不爱我。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有老师当面与我探讨:‘爱心教育好是好,但有的学生实在太调皮,根本管不住呀!教育不能只有爱心,还得有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呀!’”

这显然是对我所说的‘爱心’的误解,他们以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我认为,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以必要的惩罚。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

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爱心是做教师的基本前提,但教育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山东省威海市的李令清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我的一个学生叫吕冰川,是一个单亲孩子,父母离异后,他随母亲一起生活。他母亲的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尽管加班加点地工作,每月工资仍不足400元。没有房子,他母亲单位的领导给了一间厂房,母子二人春夏秋冬就住在这里。夏热冬寒,日子过得很苦。这些情况是我在翻阅孩子们填写的《成长册》时了解到的。

小冰川在班上学习成绩属于上游。我从内心萌发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帮帮这个孩子,帮他摆脱困境。于是,我就给小冰川准备了学习用品和衣服。有时还叫小冰川和我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经常用温暖的话语感动他、激励他。小冰川也知道我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我十分希望我的关爱和呵护,能使小冰川懂事,在班上活泼地、努力地学习和生活。有时,发现他的一些缺点,我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生怕哪句话伤了他的自尊。我对待小冰川唯恐爱之不深、护之有疏,唯恐伤着他的自尊心。可是,小冰川在这样的“关爱”和“呵护”下,在班上的表现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在他身上经常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例如:他与同学相处时显得有些“野蛮”,还顶撞老师,在校外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习成绩也下降了。面对小冰川的不良表现,我本该以严肃的态度对他晓之以理。但每次把他叫到面前,一想到他从小到大真不容易,便不忍心再说什么指责的话了。殊不知,这样一来,小冰川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化。看来,这样的“爱”,对他没有好处可言。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对小冰川,我的爱太过火了,以致于“热”得他晕头转向,我应该对他“冷”一些。于是,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不去找他,看到他,我也故意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了解他的近况。谁知我对他的态度一“冷”,他反而“热”了起来,主动跑来找我。我心想:好,你既然来了,就得听我说。我要触摸你的心,要走进你的内心与你对话,要揭开你对同学“野蛮”、结交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之谜。几经攻坚,小冰川终于自道谜底。他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怕受到别人的歧视,所以结交一些社会朋友,让别人知道他也有“哥们儿”,就不敢欺负他了。听了小冰川的内心自白,我觉得时机已成熟了,于是告诉他:“一个人在学校、在社会能否站住脚,能否顶天立地,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德行、自己的能力、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而不是‘哥们儿’义气。这正如卡耐基所说:‘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自信生智慧,智慧生勇气。’”我越说越动情:“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看看你妈,想想你妈,你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听了我的话,小冰川流下了眼泪,望着我说:“老师,谢谢您,我已读懂了您的心。”这次触及心灵的谈话真的起了作用,之后,小冰川变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实施爱的教育,教师一定要爱孩子,但是孩子犯错的时候,教师如果不给他一点挫折感受,却在好的方面一个劲地夸他,从而让他改掉不好的习惯是不现实的。现今的教育大力倡导爱的鼓励,孩子的自信心确实增长了许多,但是只是一句“如果你能这样做就会更好”却不能解决问题。

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不敢批评他,甚至一点惩罚也会被当成体罚,只是采取鼓励的方式来教育他不要犯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某一面是起到了作用,但是效果不好,学生不仅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越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

迁就决不是爱。虽然孩子的自信心要培养,但是应该有个限度,适当地尝受惩罚,对学生改正恶习有帮助,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会在今后的失败中经受不住挫折。

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孩子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哪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需要自信,同时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哪能锻炼他们的自信。因此,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一视同仁”不一定就是爱

一位老师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他感触很深。

他说:“说句心里话,我非常得意自己昨天的杰作,为了发动全班同学给贫困生刘丽和宋平捐款订校服,我事先跟班委打了招呼,又将有关事宜作了精心安排。在昨天的献爱心主题班会上,我第一个亮出了30元钱。榜样的力量果然不同凡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准备好的钱投进捐款箱里;几位班亨出手潇洒,轻手一甩就是几张10元大票。今天早上,我合计了一下班长送来的捐款明细单,总数竟超出了两套校服所需用款的两倍。我很激动,想赶紧把这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同时还想征求一下刘丽和宋平的意见,是不是选个合适的机会和形式,向全班同学表示一下谢意。

说曹操,曹操就到。随着一声甜脆的报告,刘丽走了进来。她把一张信笺和一束盛开的鲜花放在了办公桌上。我一看,中间心型的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了一行字:谢谢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厚爱!还没容我开口,她莞尔一笑,郑重地向我鞠了一躬,飘然走了。刘丽走后,我把鲜花插入心形的花瓶里,然后拿起有关材料和刘丽的信笺,追着预备铃声走出了办公室。刚走过路旁的月季花丛,马上要拐弯进入教室的时候,身后一连声的“老师”喊住了我。回头一看,宋平从即将关上的校门外挤了进来。他气喘吁吁地跑过来,立正站好,双手递给我一沓钱,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这是俺爸赶早集刚刚凑足的钱,对不起,俺交晚了。”我一听,心里一阵酸,一把拉住他。可他挣脱我的手,把一张纸条塞给我,跑进了教室。我打开那封信,皱巴巴的纸上字并不多,可其中几句被泪水浸泡过的话却很沉很沉:“爸爸说得对,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人’字伸手,那还叫人吗?”我困惑了。这两位学生,家境同样的贫困,都需要爱心的支撑。我做到了,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毫无私情的爱心,却换来了两个人迥然不同的理解。为什么一半感受到的是阳光的呵护,另一半却是……

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那位老师说,这两封信沉淀在心底的困惑至今还难以褪色。它常常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用爱的清风抚慰孩子心灵的时候,你校正好爱的角度了吗?当你用爱的细雨滋润孩子心灵的时候,你斟酌过爱的能量了吗?当你把爱的阳光撒向孩子心灵的时候,你奢求过耕耘的回报了吗?别让丝毫的私念玷污了高尚的师德;别让爱的奏鸣误伤了孩子的心弦。要轻轻走进孩子的心灵,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细雨的时候,心中都是一架绚丽的虹桥;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时候,心中都是一轮鲜红的太阳。

听完这个故事,我很感动于老师这种反思精神,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日常教学中,许多老师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而不经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可能事先老师根本没有意识到,但我们不能因为老师良好的动机而掩盖因此带来的伤害。教育无小事,教师需注意细节。

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其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生观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的同一行为便会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故事中的刘丽坦然地接受了捐款,并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回应了全班同学的爱,可能她会将这份爱化作学习的力量,回报同学和老师的爱。可这些捐款对于宋平来说,便显得有些沉重,因为这份以金钱形式表达的爱触及了一个人最珍贵的自尊。为什么同一份捐款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差异,忽视了孩子的尊严和利益,以为“一视同仁”就是爱。

差异是每个个体之间的客观存在,正因为差异才使得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正因为差异,才使得生活美妙绝伦。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却往往在追求统一、追求一致、追求标准的观念下,容易不经意间被人忽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极其正常的,更何况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孩童。

在追求平等、尊重人格、崇尚人权的今天,在教育中有时会发生用自己的爱去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情,而这种“伤心事”却早已司空见惯。

据报道,在新学期到来之际,某市义务教育阶段近10万贫困生将享受中央和地方提供的免费教材。与其他学生领到的课本不同的是,他们的课本上将盖有一个“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印章。

国家为贫困生提供免费教材,为的是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让孩子们站在一个公平的教育起跑线上。遗憾的是,这项意在抚平社会差别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被人为地贴上了贫富差别的标签。“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如同一个身份印章,虽然印章盖在课本上,但潜移默化的影响却盖在了贫困生的心灵上。

有人认为,有了这个标签可以让这些受助的学生牢记,自己受了国家以及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懂得应该更努力学习以回报社会。言下之意是政府提供免费课本,是对贫困生的一项恩赐,这显然有悖责任政府的理念。

济贫扶弱,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保障,并不是政府的恩赐,而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免费课本的经费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纳税人的贡献。政府不过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又怎能以印章的形式,要贫困生感恩戴德呢?何况,督促贫困生努力学习,不需要也不应该以“贫困身份”示众为代价。

所以,教师,请珍惜你的“爱”,不要让你的爱带“刺”。

需要爱,也需要爱的清醒

一个小姑娘看见一只蛾奋力要破茧而出,小姑娘为了帮它的忙,便拿出小刀来,小心地把茧划破,让蛾出来。蛾出来后,一直鼓翅,但始终飞不起来,最后翅膀终于垂下去了,那只蛾死了。小姑娘的父亲告诉她:“蛾在茧中的奋斗可以增加翅膀的力量,但你把茧划破后,就夺去了它成长的机会,它就飞不起来了。”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实现“爱的奉献”时,常常忽视了它的负面效应。往往只有当被爱者发出“呐喊”时,我们的心灵才会为之一震,才会领悟到有时“爱者有罪”的哲理。

不要以为只要有了爱,就可以在学生的心头播下种子,从而收获果实。人的心灵世界自有它一套运作的规律,而要能真正征服一个人的灵魂,不仅需要爱的力量,更需要爱的清醒。

1.爱到痛处才是爱——让爱成为需要

教育是一杯水,丝丝暖人心。可是太多的时候,苦口婆心的教育却换不来学生心海一丝的涟漪,平时的爱心似乎也很难有用武之地。究其原因,爱心价值的有无和价值的多少在于学生内心需求的有无和需求的程度。雨当旱时方为贵,爱到痛处才是爱,雪中送炭炭才更有价值。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脆弱的时候,在生活、学习及成长过程中,也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这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或安慰的话,都会震动他的心灵,一点点的爱心也许会产生非常强大的作用,使其受益终生。这时,师爱的价值才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征服的力量才会无坚不摧。

师爱不是泛滥,应该是抓住痛处利用机会,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价值。

2.爱到深处才是爱——让爱深入人心

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关键是一把钥匙不能打开所有的门,每个人那里都需要一把特制的钥匙。走近他,即使是最可恶的孩子,你也会发现那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多彩的世界。不了解他的时候,他很可恶;当你真的了解以后才发现,他竟然有那么多可爱的东西。教育的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了解和发现。一切教育的实现都应该从研究情况开始,这样才能不走弯路。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会产生独具特色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千里马,只是没能遇到发现的人而已。

关注他,知道他最想要的,帮助他获得成功。把爱化作细流渗进他的心,在细处下功夫。

3.爱到正处才是爱——让爱生发力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以为爱就是奉献。在爱的哲学里,有时却恰恰相反。父母想得到子女的孝心,不能一味的疼爱,而要从小培养孩子为大人做事的习惯,并以此为乐。要想培养学生成才,教师不能一味的感情投资,而更重要的是作理性的思考,把握爱的内涵。爱,就是给予他正确的信念、精神的鼓励、技术上的指导,让他用其一生做一件件有意义的事情。

爱,不仅仅是问寒问暖,更是教导他如何自立,学会安排生活,知道整理房间,自己准备雨伞。爱,不仅仅是满头大汗地讲题,而更是方法的点拨、思路的引导。

最深刻的爱不是给他什么,而是指导他自己去做并得到什么;最珍贵的爱不是感情上的关怀,而是人生路上理性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