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该有所准备,这就是 “有备无患”。例如,足球比赛之前,整个足球队往往会事先对比赛的战术、别人的技术进行非常详细的分析,这就是事先的准备。一个球队比赛的输赢,事先的准备是最为重要的。
学习和踢球一样,要达到有效率的学习目的,就要做好各种课前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心理准备、身体准备、知识准备等。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知识的准备,即预习。
抓好预习这一环节
预习是指在老师讲授知识之前,学生独立阅读新知识,初步了解掌握新知识内容,为新知识做好知识准备的学习过程。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之一,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学生往往没有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因而常常忽视预习这一学习环节。有些同学认为,反正老师明天上课还要讲这些文章和题目,我何必多花这些脑筋呢?有些同学则非常强调课后的复习以及练习,而非常轻视预习;另外有些人认为,老师讲的我都听不懂,自己预习就更加看不懂了。有人做过中学生调查,发现其中有74.57%的学生没有达到预习的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绝大多数人都有事先的预习,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忽视这一环节。事实上,预习在新旧知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还带领我们回顾与新内容相关的已学过的知识。预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培养自学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预习工作。
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们认为,事先预习至少可以给他们带来如下好处:
第一,预习能给接下来的听课打下基础。通过预习,你事先已经了解了老师接下来会讲述的内容。这样,你在上课时就可以顺着老师的思路去听课,化被动为主动。同一班级、同一位老师讲授同一内容,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吸收水平会相差很大,这就是由于这些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所造成的。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事先不预习,直到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那么听课时就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听下来,有些可能听懂了,有些只是似懂非懂,因此听课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习惯于事前预习的同学,在预习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弄懂的难点,对这些难点,你必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你的精神必然会集中到重点和难点上,有选择地听讲和记笔记,对这些难点进行重点学习,并随时进行提问。另外,事先预习可以扫清知识的障碍,提高课堂听课的接受能力,节省大量时间。预习之后,在经过老师课堂的教授,可以使你对知识重新消化和吸收,避免下课花大量时间复习并同时做练习的匆忙。
第二,预习能使你更加轻松地听课。一般来讲,一个人如果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他的大脑肯定会感到十分疲劳,从而影响他的学习效果。在通过预习后,你可以增加听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可以明确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和板书所写的内容,认清哪些是教材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这样,你就可以重点学习和记录老师补充的内容。这样岂不让你的听课更加轻松?
原湖北省高考状元曾就预习的重要性这样说过: “以前,我没有预习的习惯,老师强调记笔记,也不知道该记哪些东西,总想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记下来。结果,经常是我还没有记完,老师就又讲新的内容了。刚要听,老师又去写新的板书了。这样,既不能记好板书,也没听好老师所讲的内容。手忙脚乱地听课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后来上课之前,我开始注重课前预习,情况就不同了。现在,我也记一些笔记,不过记得简单多了。我把老师提到的重点记下来,而其他次要的、书上有的,我认为听听或者画在书上就可以了。这样记笔记,既抓住了重点,又赢得了听课的时间。”
第三,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我高中时期有个同学,学习非常努力,整天有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忙?他说自己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事实上,他的学习成绩从来没有进入过班里的前二十名。我这个同学是个典型的被动学习者,老是被学习牵着鼻子走。预习作为主动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往往是这类学生所经常忘记的。另外,预习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在的考试题,已经远远超过了教材。仅仅靠教材上的内容,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例如,现在文科考试经常有阅读,那些文章都是课外的,如果学生对老师上课的教材的分析轻车熟路,他是很难应付出题灵活的考试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同学阅读的速度很快,对所阅读的内容分析概括得既准确又全面;而有些人则相反,阅读速度慢而又抓不住重点。显然,前者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能够对新的内容进行独立分析;而后者则缺少自学能力,他们只能靠着老师的分析,才能做出题目。预习时,你会有意无意地对预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整合,这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捷径。
课前预习法
根据学习时间和内容的不同,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预习两种。
课前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前对将学的内容进行预习,预习的范围是下一堂课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任务是为学习新课程而做准备。它是一项常规性学习活动,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阶段预习是指对一段时期内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例如某一单元或某一项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大致了解,其主要任务是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阶段预习可以是单元预习,也可以是学期预习。这种预习的特点是知识包含量较高,所跨知识面较广。因此,在预习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己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进行。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课前预习和阶段预习的主要方法做出解释。
课前预习法的主要是为了达到如下的目的:初步了解新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对新课程所涉及的旧知识、旧概念等进行复习;抓出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听讲;适当做一些预习笔记和习题。
为了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下列课前预习法的常用步骤:第一步,课题剖析。课题剖析就是就学习课题的名称或标题,分析包含在那里基本含义,力争对课题名称有一个明确的印象。然后阅读课文找出从属于课题名称的各个并列项目,再通过比较找出主要项目进行认真阅读,画出重点内容,找出不懂的问题,最后按照课文顺序列出提纲。在上课时能与老师的板书作对照,以便不断改进预习方法。例如,我们在预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从课题入手,就要分析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个短语,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烈日”和 “暴雨”这是两个区别很大的环境,为什么要并列在一起呢?通过阅读课文后,知道这是骆驼祥子在这两种恶劣的天气下拉车。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课题和阅读的文章,列出阅读提纲,之后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二步,阅读教材。阅读是预习的最基本方法。预习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教材来达到对新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的。我们可以按下面步骤来进行有效的阅读预习:通读教材,目的在于找出重、难、疑三个 “点”;充分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扫除障碍。对确实不明白的地方,做适当标记,以便在新课学习中向老师学习;读完教材后要回顾全文,做好归纳性小结。第三步,联系旧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旧知识被遗忘了或存在知识缺陷造成的要及时补救。如果遇到旧知识的模糊不清,就要立即对它们进行重新学习或复习。然后就这些原来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对新知识的内容结论进行推导、探究。在推导过程汇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思路。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新知识。
第四步,标记重点和疑点。根据课后的思考题和自己的判断,标出教材的重点范围。这样,就可以知道下一节要讲述的重点内容,有利于做好课堂笔记。对教材中的新观点和有疑问的地方,你不必非要在预习中就全部弄清楚,否则就可以不用去上课了。你只需要知道下一堂课的难点在哪里,有哪些问题就行了。找到了这些疑难之处,在听课时就会专心致志,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第五步,动手解题。预习从新课的联系开始。在预习时,要先阅读课后练习,然后根据这些练习,在课文中寻找直接或间接的答案。完成习题之后,还要对练习进行检查,看自己的解题情况是否符合课文内容。做到课后习题与阅读课文的有效结合,提高预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