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享国最久的封建帝王,康熙皇帝嫔妃成群,子孙满堂,如果处理得当的话,在其中选一个满意的继承人还是不太困难的。可是,英明一世的康熙皇帝在这件事情上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早年立储不当,操之草率,几经反复,晚年一提起传位就脾气大发,有时竟食不甘味,睡不安寝。
康熙诸皇子中最年长的直郡王胤褆,不是皇后嫡出,故未立他为皇储。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嫡出而长者是理密亲王胤礽,所以,康熙十四年(1675年)将尚不满两岁的胤礽立为皇太子。太子很聪明,亦勤奋好学,文武全能,在这点上似乎很像乃父。可是太子自小娇生惯养,非常任性,既顶撞老师,也顶撞皇父,这使康熙很恼火。由于康熙自小缺乏父爱,所以他对自己选定的太子宠爱有加,不怎么训斥,总希望太子年长以后可能变好,太子的老师张英训斥太子遭到他的责罚。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后,他又先后派委了三个太子师傅,结果三人均以失仪罚俸,不久又都自请罢归。从此就无人再愿意教太子读书。
太子终于为他的不思收敛、侮辱廷臣、鸠聚党羽、图谋不轨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出猎塞外木兰围场中途驻跸布尔哈苏台,召集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突然宣布废掉太子,将胤礽囚禁在咸安宫。
太子废掉之后,诸皇子争夺储位已经表面化,八皇子胤禩最为急切。他指使外戚佟国维、大学士马齐等在大臣中为推举他为太子进行活动。康熙早就知道胤禩诡谲奸诈,广结党羽,久怀异志,企图谋害太子。因此,他将马齐、佟国维等人臭骂了一顿还不解气,抽出随身佩剑要杀掉胤禩。五皇子胤祺连忙抱住康熙,为胤禩苦苦求情,这才避免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但是胤禩的贝子爵位被废去,降为闲散宗室。
诸皇子对储位的争夺日趋激烈,康熙饱读史书,自然清楚这种争夺的残酷无情,他们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无论谁为太子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无论谁今后嗣位,都将对先前的竞争对手痛下杀手。一想到可能出现的手足相残的惨烈,康熙不由得心生战栗,迟迟不能决定皇储人选。为了暂时平息诸皇子日趋激烈的皇储争夺,同时破获了胤褆用“邪魔之术”咒害太子,他怀疑太子行为乖戾是由此引起的精神病,所以,本来就对胤礽花费过很多心血、寄予厚望的康熙觉得太子似乎有了悔改表现,又对先前废太子之举后悔起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但是,康熙发现太子自复立以后,行为性情依旧,毫无改进,而且诸皇子对皇储的争夺也未停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康熙又以“胤礽行事乖戾,断非能改”再次废掉太子,从此就不提立储一事了。
立储在帝政时代被认为是决定“国家根本”的大事。康熙本人不提此事,可宫廷上下、朝廷内外,皇子臣僚却为此结党勾斗,忙得不可开交,康熙看到这种状况,觉得诸臣工在忙着投靠新主子,为自己的荣华富贵奔走,和他已无君臣之情;皇子忙着与朝臣勾结,为储位争斗,和他没有父子之情;宫中嫔妃们在为他身后之事寻找依靠,忙着帮助儿子争夺皇位,与他已无夫妻之情。身为一国之君的康熙皇帝英雄一世,老年却倍感孤独,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无法向人打开。臣子中如果有谁向他推荐太子人选,他就怀疑此人与所推荐的皇子结党谋篡,立即火冒三丈,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处治建言立储之人,甚至声称为此将不惜大开杀戒!就这样,康熙皇帝从接受中原立储的做法又走回清朝不立储的习惯老路上去了。他驾崩前到底将皇帝的权柄传给谁?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声称是父皇传给他的,依据却是口传遗诏。这个依据的可靠性成了历史上众说纷纭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