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二月初十,咸丰即位不久,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咸丰帝立刻调兵遣将,抓紧进剿,企图把太平军扼杀在摇篮里。令咸丰失望的是,清军未能实现他的就地围歼计划。相反,太平军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的率领下,摆脱了清军的围追堵截,出广西,入湖南,进湖北,连克湖北重镇汉阳、汉口、武昌。不久,太平军顺江而下,于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十日占领了南京。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后,改南京为天京,建立政权,颁布新的政策及纲领。太平天国起义的惊雷,使清朝统治者及一切大小地主阶级大为震撼,惶惶不可终日。咸丰的统治面临着一个新政权的直接威胁和挑战。
清政府为此调动大批军队进行围追堵截,但是清军连连失败。这使咸丰很头疼,当太平军攻城略地,从广西向湖南、湖北、江西和南京迅猛进军,清朝的经制兵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不是对手。领军前去镇压的将领有广西提督向荣、巡抚周天爵,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钦差大臣赛向阿等,在太平军面前都不堪一击。钦差大臣陆建瀛死于太平军刀下,钦差大臣德兴阿与和春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都连遭摧毁。将庸兵弱,拿什么跟太平天国叫板?
咸丰帝思虑再三,终于接受了其他大臣的建议,重新使用古老的形式——办团练。这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首推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治下的湘军,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他的“多条理,少大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之说,被梁启超誉为“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因此,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湘军确实不同于骄惰的绿营和庸懦的团练,显得十分凶顽强悍。曾国藩还能选拔和任用人才。他善于察言观色,辨识部下的品质、才能。其日记记载有他对一些人的印象,如:朴实;眼圆而动,不甚可靠;语次作呕;明白安详,拙直,长工之才;等等。通过这种方法,曾国藩识别提拔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使湘军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湘军出师德州之后,首先迎战入湘的太平军西征部队。湘军先败后胜,接着乘胜追击,攻占岳州,从此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率湘军主力出省作战,与太平军激烈争夺湖北、江西。
咸丰五年(1855年),湘军攻占湖南省城武昌,次年又夺得江西重镇九江。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率领湘军精锐团团包围安庆,深沟固垒,外拒援军,内困守敌,经一年多的血战,终于攻陷安庆,从此太平军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指挥湘军分三路向长江下游展开进攻。长江以南,为左宗棠率领的楚军自江西进浙江;江北,命李鸿章以湘军为基础组建淮军,出击江苏;曾国荃则率湘军主力沿江而下,直指天京。最终于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8月)攻陷天京,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下去。
战争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物质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争的胜负。咸丰为镇压太平天国,不惜一切代价。可是,在太平天国兴起前,清王朝的财政就已经十分困难,道光三十年(1850年)国库存银只有187万两,由于镇压起义和赈灾,到咸丰三年六月,户部连两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了。为了解决军需,咸丰在其属臣的帮助和策划下,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广开财源,主要有: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终于筹措到了1亿7000万两足够的军费。这些措施虽然为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但也增大了百姓的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