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
19347900000033

第33章 企业理论比较(3)

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是在于它的生产性,这是对企业本身的基本认识。所以,说到企业,必然是和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把握住了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功能,那么,对企业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就都是围绕着这一基本性质和功能来展开的。企业的规模、企业的产权结构、企业的治理结构以及企业中各项权利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来进行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企业性质和功能的定位,是抓住了企业最根本的东西,把握住了企业的本质。

3.企业的产权结构

马克思对企业的产权结构重点在于研究它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主要是分两个层次来展开的:一是关于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二是关于企业产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首先,关于企业的产权结构。企业的产权结构是指企业财产的构成状况,以及产权中各种权利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企业产权结构的发展变化,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制度的发展变化,两者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当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是由单一主体所有的时候,在企业制度上就反映为单个业主的企业制度。当企业财产所有权是由多个主体所有的时候,在企业制度上就反映为合伙制的企业制度。当企业财产所有权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由众多的主体所有的时候,在企业制度上就反映为股份制的企业制度。因此,就企业制度变化的实际内容来看,就是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生产力的发展所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以企业这一形式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企业生产则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机器普遍应用于生产,使生产的技术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在手工生产基础上分工与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这时,工厂制度得到了最终的确立,并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且,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企业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对此,马克思指出:“社会劳动组织本身,从而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要求生产大规模地进行,从而要求单个资本家预付大量货币资本。”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企业规模的扩大所要求投入资本的最低限额随之不断提高,这使得单个资本的能力难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要求。这样,客观上要求企业产权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由单个业主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制的产权结构演变。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事业,要求在较长时间内预付较大量的货币资本。所以,这一类领域里的生产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货币资本的界限。这个限制被信用制度和与此相联的联合经营(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

很显然,马克思是循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单个资本数量要求的提高,从而使企业的产权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思路来揭示企业产权结构变化原因的。这也是马克思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分析企业产权结构变化中的集中体现。

其次,关于企业产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对企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其一,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使企业规模的扩大突破了单个资本数量的限制,从单一产权向多元产权的变化,使企业也从个人企业向社会化企业转变。这为企业的发展在产权制度上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中有大量的论述揭示了这两者的关系。例如,马克思关于股份制度的出现对于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论述,就是从产权结构变化的角度来分析与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其二,企业产权结构变化使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更趋于复杂化。这是因为,产权结构的变化,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资本的所有者并不是资本的使用者,而实际使用资本的,又不是资本的所有者。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如何处理好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这一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那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如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效率问题。在第四章中所阐述的马克思关于资本两权分离的理论,就是一个集中体现。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既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又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解决好的新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与企业产权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制度的创新也都与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相联系,整个企业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着产权结构的变化展开的。因此,关于企业的产权结构的内容,是马克思企业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企业理论比较

在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中,企业都是重点研究的问题,因而都有比较完整的企业理论。这两种企业理论既存在着某种共通性,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起源问题比较

关于企业的起源问题,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解释,使人们能够从更多的视角来研究企业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起源,他们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与市场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之所以会出现和需要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因为这一资源配置方式比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为什么会有更高的效率呢?具体是用交易费用的理论来进行说明的。在科斯看来,运用企业这一组织来进行资源配置,大大减少了市场交易,从而也就大大节省了交易费用,使许多本来要付出的成本,现在可以内化在企业中。所以,在这一条件下,由企业组织来配置资源比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当然,这种高的效率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并不是绝对的。因此,企业又不能完全取代市场。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要有企业这一组织形式的原因,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有新意的。

其一,这一分析说明了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多种方式的。事实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也是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的。把企业这一组织形式也看作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使人们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而且,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不同的优势,在某种场合和情况下,运用市场这一资源配置方式更具有效率,而在另外的场合和情况下,运用企业这一组织形式进行资源配置更有效率。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资源配置既需要市场这一方式,也需要企业这一方式。并且,两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其二,这一分析运用交易费用的大小来说明资源配置方式效率的高低,使人们对衡量资源配置效率高低有了一个具体的标准。采用企业这一形式来组织生产,其特点在于它的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而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是可以节省交易费用的。这实际上也说明了由市场这一无组织、无计划的方式来组织生产是有缺陷的,因此,要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要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光研究市场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制度问题,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就是属于制度的范畴。之所以要充分注重对制度因素的研究,原因就在于制度因素对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是有直接影响的。

因此,新制度经济学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存在的原因,最终是从提高经济活动效率来说明问题的。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是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验证的,因而也是符合实际的。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是从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这一角度来说明企业的起源的,这一分析的重点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最后要说明的也是企业这一组织制度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企业这一组织制度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是因为在企业这一组织形式中实现了有效的分工与协作。

其一,分工是从生产专业化、工具专业化、操作专业化的角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可以把为生产同一产品的各环节的分工集中在企业的范围内,通过提高每一个环节的效率来提高整个生产的效率。因此,分工是通过提高个体的效率来实现整体效率的提高。

其二,协作是从生产的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的角度提高了生产的综合效率。利用企业这一组织制度,众多生产者的协作生产可以完成单靠个人的能力所无法完成的工作,即协作能够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众多的生产者协作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力,要大于单个生产者单独进行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力总和。即协作能够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因此,协作是通过创造个体所无法达到的生产力来实现整体效率的提高。

企业是社会组织生产的一种制度,它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关系。不同的企业制度当然也就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因此,企业的起源以及企业制度的变化,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这是马克思分析经济关系的基本思路,也是分析生产关系的基本方法,对企业起源的分析也是遵循这一基本思路和运用这一基本方法。

比较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起源的理论,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看法。

共同点:他们都认为企业这一组织制度存在的理由或原因是因为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是经济活动效率。

不同点:新制度经济学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来说明这一问题,即从企业这一资源配置方式替代市场配置资源方式能够节省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进行论证。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从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分工与协作的角度来说明这一问题。

因此,从共同点来看,企业能够提高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必须开展对企业理论的研究。从不同点来看,必须对企业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研究企业问题。

2.企业性质问题比较

关于企业性质的问题,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位,使人们对企业这一经济组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企业性质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大体上是两种不同的看法,即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和张五常对企业性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