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1935900000029

第29章 鸿门宴中的最佳配角(1)

相对于项羽来说,刘邦在西征途中遇到的都是秦朝的地方守军,战斗力相对较弱;而项羽面对的是以章邯为首的中央王牌军,是秦军的主力部队,并且遇到了一系列的遭遇战,所以,刘邦得以在项羽苦苦鏖战之际趁虚西进,先期到达了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领各路诸侯大军向咸阳进发。当他到达函谷关时,得知刘邦已进入咸阳多时了,项羽感觉有些窝火,自己经过了那么多的硬仗、恶仗,一路上毫不拖延,没有想到还是让刘邦先进了咸阳城。不仅如此,最让他无法容忍的是,刘邦居然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他入关进入咸阳。

原来,刘邦进入咸阳后,一位姓鲰的儒生向他建议说:“关中是秦国的故地,它的富庶简直就是全天下的十倍,而且是四塞之国,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听说章邯已率领秦军投降了项羽,项羽打算封他为雍王镇守关中,如此一来,只要他们进入了关中,沛公您的关中王就做不成了。为今之计,如果您要想做关中王,占有关中,那么就应急派重兵占领函谷关,关闭项羽和诸侯军队进入关中的惟一门户,然后再征发关中地区的兵力,加强守备力量,拒项羽和天下诸侯于关外,这样关中地区自然就是您的地盘了。”刘邦听了他的建议,颇有些动心,没有作过多的犹豫就采纳了,并立即派兵去接替了函谷关的防务。

当然,鲰生的这一段话,我相信是司马迁后来在写《史记》时,为了替刘邦避“不义”之嫌加进去的。因为当时消息闭塞,像刘邦先进入咸阳这样的大事,作为天下诸侯联军最高军事统帅的项羽尚且不知道,像鲰生这样身在咸阳的一介儒生,又怎么可能知道项羽要封章邯为雍王呢?再说章邯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时投降项羽的,项羽犯得着给他开这么高的条件吗?况且项羽虽然身为诸侯上将军,但在名义上他仍然是怀王的一介臣子,要封诸侯也是怀王的事,轮不到他项羽(虽然后来项羽在咸阳撇开怀王擅自分封诸侯,但那时他和刘邦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桌面上,而怀王要坚持如约封刘邦为关中王,于是他才索性撇开怀王,擅自以天下共主的身份自居,分封诸侯),更何况分封诸侯属于国家级机密,怎么可能在未分封之前就让一般人知道呢?这大概是后来项羽确实封章邯做了雍王,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为了给刘邦抹去“距关,毋内诸侯”这一不义形象,有意附会或杜撰的。因此我认为,派兵镇守函谷关、不让项羽及诸侯军队入关不是因为鲰生的建议,而是刘邦自己的主意,并且他并没有和张良商量,是瞒着张良干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出馊主意。

当然,项羽来到函谷关下,一见守军居然紧闭关门不让他入关,自然是火冒三丈,于是立即着手进攻函谷关,要狠狠教训刘邦这个家伙。项羽不愧是用兵的能手,他知道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从正面强攻很难奏效,于是就派他的猛将、一直被他当先锋使用的英布率领一支小分队,由小道绕到函谷关后,突然发动袭击,守关将士措手不及,在项羽大军的前后夹击下很快败下阵来,项羽没有费多大的劲儿就占领了函谷关。

项羽率领的诸侯军攻下函谷关后,再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他们很快就抵达成阳郊外的戏下,驻军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项王营村),和驻军霸上的刘邦形成对峙之势,两军相距不过20里地。当时,刘邦拥有军队10万人,而项羽则拥兵40万,论军队的战斗力,项羽的军队是经过一系列恶仗、硬仗杀出来的,战斗力远在刘邦军队之上;论军事指挥才能,刘邦远远不是项羽的对手;论手下的部将,当时项羽手下有蒲将军、英布、龙且、钟离昧等人,这些人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远非刘邦手下的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辈所能比,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

其实,刘邦派兵镇守函谷关拒不让项羽入关的做法非常愚蠢。在项梁领导反秦斗争时,刘邦和项羽常常并肩作战,他们的关系很好,还结拜成了兄弟。后来,他们奉楚怀王之命,一个率军北上救赵,一个率军西征,从战略上讲,这两支军队的配合是非常密切的。就算刘邦比项羽先入咸阳,项羽有些不服气,也不至于要对他动手,况且项羽自巨鹿之战后被诸侯公推为上将军,天下诸侯的军队都受他的节制,以他如此高的身份,也犯不着去和刘邦计较谁先入关中的事。虽然秦朝已经灭亡,天下格局会重新发生分化改组,刘邦和项羽作为反秦各派中最强大的两支军事力量,他们谁都想成为天下的主宰者,最终也难免会走到兵戎相见的这一步。但是,如果刘邦不派兵去镇守函谷关,或者说为了保证咸阳城的安全,可以派一支军队去镇守函谷关,而在项羽到来之时开关迎接项羽大军,那么,他和项羽之间的较量就不会这么早地被提前摆在桌面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很有可能会被延缓或推迟,说不定项羽也不会违背怀王的意思改封他为汉王。这样一来,刘邦就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加有利的斗争环境和条件,楚汉相争或许不会像后来那样惊心动魄,并多次使他险象环生,差点性命难保。

就这样,原来在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支军队彼此差点走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偏偏在这个时候,一些人又巴不得项羽和刘邦开战,让项羽及早扫除刘邦这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这样他们就能从中捞取功名。

在这些人中最无耻的是曹无伤,他本是刘邦的左司马,一听说项羽发兵攻下了函谷关,就认为项羽有可能要对刘邦采取军事行动,于是为了给自己找一条后路,就偷偷跑去对项羽说:“刘邦想做关中王,并准备让投降的秦王子婴做相国,现在他已经独吞了秦朝的所有珍宝。”曹无伤的话显然是在煽阴风、点鬼火,因为除了刘邦想做关中王这一条是真的外,其他几条都是他胡乱编的。不过,此时的项羽正一肚子气,哪里还有心思去辨别这些话的真假,怒骂道:秦王子婴是天下诸侯的敌人,你刘邦有什么资格单独处理,并擅自封他为相?灭秦行动天下诸侯都有一份,秦王朝的珍宝理应归天下诸侯所共有,你刘邦凭什么独占?就你这德性,还想做关中王,老子偏偏要让你做不成关中王。

当然,对于叛徒,项羽也是看不起的,他不但没有许诺给曹无伤什么官做,而且还在接下来的鸿门宴中把他给出卖了。

如果说曹无伤的告密是别有用心的话,那么此时还有另外一个人是真心希望项羽立即对刘邦采取军事行动,彻底根除这个心腹大患。这个人就是帮项羽杀掉宋义,使项羽成为楚军最高军事指挥者的范增。范增是项家军集团的忠实拥护者,他虽然建议项梁拥立怀王,但那不过是让项梁“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项梁最终成就大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已。他很看重项梁叔侄,压根儿也不相信怀王、宋义等人能成大器。

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崤山以东、尚未进入关中时,是有名的贪财好色之徒,可是他一进入关中就一反常态。将军您想一想,秦朝国库中有那么多的珍宝,他居然一点儿也没有动;秦王宫中的美女数以千计,他居然一个也没有要,并还军霸上。可见,他以前一直在伪装自己,他其实早巳胸怀大志,想当皇帝,将来和将军争夺天下的人一定是他,将军现在应该趁他羽翼尚未丰满、并且在天下诸侯面前理亏之际,尽快对他发起攻击,消灭他的有生力量,千万不可失去这个大好的时机。”

范增是项家军的顶级高参,有大功于项家军,不仅先前的项梁非常器重他,而且项羽对他也格外器重,尊他为“亚父”(仅次于父亲的长者),对于他的意见项羽一向都注重采纳。此时的项羽正在气头上,一听范增这么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立即下令连夜给将士们开饭,准备天一亮就进击刘邦。

大战一触即发,如果这场战争真的打响了,这以后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又跳出来两个人,他们一下子搅乱了项羽的好局,这两个人就是张良和项伯。

前面讲了,项羽的叔父项伯年轻时因为杀人,逃到下邳避难,张良收留了他,救了他一命,所以他一直对张良心存感激,要找机会报答张良。他见项羽连夜备战,准备第二天攻打刘邦,心里非常担心。他知道项羽的这支军队是一支嗜战好杀的军队,只要一开战就立马会杀红眼,他担心张良跟刘邦在一起会遭到不测,于是连夜偷偷跑到张良那里,告诉他项羽明天早上就要攻打刘邦,刘邦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到时候会遭到惨败,甚至会全军覆没,希望张良能够跟着自己连夜逃走,不要跟着刘邦枉送性命。

可是项伯哪里知道,张良和他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看重情义的人,刘邦平常那样尊重他,视他为知己,对他言听计从,他自然也不愿意抛下刘邦不管。于是张良对项伯说:“多谢您在这个时候还记得我这个朋友,我对此感激不尽。不过,当初我奉韩王的命令跟随沛公入关反秦,现在沛公有危险,我如果不告诉他一声,自己就悄悄逃走,那也太不够义气了吧!如此一来,天下人将怎样看待我张良呢?容我先去和他道一声别,再和你一道离去如何?”

项伯觉得张良说得也有道理,为人一向忠厚的他自然不好反对。殊不知,张良恰恰利用了他的忠厚,并且此后不止一次地利用过他的忠厚。

于是张良立即去见刘邦,把这一紧急军情向他作了汇报。刘邦听了,脸色骤变,不知如何是好。不过他马上恢复了镇定,他一向是器重和相信张良的,只要有张良在就一定有办法。他问张良:“现在该怎么办呢?”

张良反问:“先别问我怎么办,您得先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你是怎么得罪项羽的,难道您真的想急于和项王摊牌吗?”

刘邦的优点虽然不多,但有两个优点是非常突出的,一是他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从善如流,二是在关键时刻敢于面对现实,实话实说,从不遮遮掩掩。于是他向张良和盘托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是那个该死的鲰生对我说,只要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要让项羽和其他诸侯的军队入关,我就可以在关中称王。我正是听了他的这一席鬼话才这样干的。”

张良见刘邦说得很老实,又问道:“那么依您看,您的部队敌得过项羽的那支令虎狼之师都感到恐惧的军队吗?”

刘邦和项羽曾经多次并肩作战,他当然知道项羽的作战能力,于是默不作声,可是张良的两眼却望着他,正等着他作明确的回答,于是,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本来我就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但事已至此,现在该怎么办呢?”这家伙真聪明,他知道关键时刻不是检讨和反省自己的时候,而是怎么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张良说:“办法只有一个,解铃还需系铃人,只好请您赶快去见项伯,通过他向项王说明您并没有背叛项王的意思,项王这个人家族观念比较浓厚,非常尊重项家的长辈,对项梁是如此,对项伯也是如此,只是不知项伯相不相信您。”

刘邦一听,又是一惊,开什么玩笑,让我去见项羽的叔叔,你张良是不是想让我自投罗网,让项羽不用发动战争就将我抓起来,然后置我于死地。于是他用疑惑的眼光望着张良道:“子房,你怎么会与项伯相识,我怎么不知道你们相识呢?”

张良一听刘邦话里有话,连忙回答说:“早在秦始皇当政时期,我们就是好朋友。有一次,项伯杀了人,无处藏身,逃到下邳,是我救了他。他一直很感激我,现在有急事,特意来告诉我,怕我因为您而受到牵连。”

刘邦这才放下心来,又连忙问道:“项伯与子房相比,谁的年纪大?”

张良回答说:“项伯比我大。”

刘邦仿佛一下子有了主意,连忙说:“那你赶快把项伯请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款待他。”

张良随即出来去请项伯。项伯因为是偷偷跑来救张良的,如今张良又要让他去见刘邦,这不是有意把军情泄露给了刘邦吗?因此,他当然不愿去见刘邦。大概张良对他说了一些“大丈夫立身处世该如何如何”之类的话,而项伯是最怕听这些话的,再说张良毕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总得给他一点面子吧!于是忠厚的项伯只好与张良一道去见刘邦。

刘邦一见项伯,就像是看到多年不见的贵客似的非常兴奋,对项伯更是尊重有嘉,硬是以对待兄长的礼节款待项伯。此时的项伯虽然身为楚国的左尹,地位很高,但刘邦毕竟是第一个进入关中灭亡秦朝的人,又是除项羽之外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领袖,他见刘邦对自己如此恭敬有礼,竟然也对刘邦生出几分好感来。而刘邦更是不失时机地向他敬酒祝寿,希望他健康长寿,子子孙孙永享荣华富贵,并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项伯的儿子为妻,和项伯结为亲家。

项伯在刘邦的一番情感攻势之下渐渐有些飘飘然了,彼此之间的谈话逐渐变得自然起来,如话家常。坐在一旁做陪客的张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知道项伯已经被搞定了。

而刘邦与项伯一番客套、一番交情之后,开始向项伯表明“心迹”,因为他知道时间紧急,如果不想办法让项伯回去在天亮之前搞定项羽,那么天亮以后自己将大祸临头,性命难保。于是,他向项伯表白说:“我自从进入关中以来,一直谨小慎微,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清查吏民,封存府库,对秦朝国库里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敢据为己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等待项王的到来,让他亲自处理灭秦后的善后工作。我之所以派兵去把守函谷关,并不是为了抗拒项王,而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伺机扰乱关中,并预防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毕竟关中地区刚刚平定,还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我其实是日日夜夜都在盼望项王能够早日到来,哪里还敢反对他呢?请兄长代我向项王言明,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初我和他并肩作战的岁月,永远都不会背叛他的大恩大德。”

刘邦的这一席话说得非常“诚恳”,如果当时有电影学院,让他去报考演员,第一名非他莫属,不过他不想当演员,连导演也不想当,他要当皇帝。项伯本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哪里看过这种表演,当然相信了刘邦所说的话。当然,他之所以愿意相信刘邦,还是因为张良,他是非常尊重张良的,张良是名闻天下的“义士”,连张良都如此死心塌地追随刘邦,这说明刘邦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看来老实人总是常常会落人人家的圈套,项伯也不例外。

不过,项伯还是有点不明白,他问刘邦说:“既然如此,那么项王入关时,函谷关的守军严阵以待,不让项王入关,这又作何解释?”

刘邦不愧是善于临场发挥的演说家,他装出万分委屈的样子回答项伯说:“问题的关键正是在这里,这让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其实,镇守函谷关的人都是我在西进途中一路收降的秦军。他们听说项王在新丰坑杀降卒,于是人人自危,生怕项王入关后对他们采取非常手段,所以,才如此不知轻重与项王作对,这件事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