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1935900000004

第4章 跟项家军造反的日子(1)

在淮阴市井上,韩信饿够了肚皮,遭遇了奇耻大辱,可谓落到了人生的谷底。其实,落入谷底并不是坏事,就像皮球一样,触底了就会反弹。这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和人生现象。那么跌落到人生谷底的韩信,他的转机在哪里呢?韩信的转机在于他生逢乱世。一方面,淮阴市井的冷眼、嘲讽在煎熬着他,他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折磨,不过,这恰恰炼就了他沉着、冷静、机智、干炼的心性,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另一方面,秦朝的暴政也断送了这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气数,尽管那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他也在尽力补救,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扭转这种颓势,但是由于他矫枉过正,并且在接班人问题上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随着他的寿终正寝,一场社会风暴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恰恰为韩信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提供了历史机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东方的时候病死在沙丘。赵高和丞相李斯密谋,篡改诏书,赐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杀害名将蒙恬,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皇帝,是为秦二世。秦二世做了皇帝以后,又在赵高的怂恿下杀害了12个兄弟和许多朝中重臣,受到牵连的人数以万计。统治集团的这次内耗使秦王朝大伤元气,统治力量大大削弱了。

当了皇帝的秦二世一点也不体恤老百姓的死活,尽管“天下苦秦久也”,但是,他不但不改变他父亲在位时的过激做法,反而变本加厉地搜刮和压榨老百姓。除继续征用70余万刑徒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外,他还从各地征调精壮的士兵5万人到咸阳来充当卫士,所养的狗马走兽更是不计其数。咸阳城里的粮食不够了,他便勒令各地及时上缴,并负责运送。那时的交通条件可不像现在,大运河还没有修,南方的粮食很难运到北方去。而北方连年战乱,生产又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正处于恢复之中。更要命的是由于交通不方便,粮食在运输过程中大半消耗于路途,比如从齐国运粮到咸阳要走两个月的路,一辆马车拉一千斤粮食要两个人押送,至少得吃掉两三百斤,沿途马要吃草,遇到冬天没有草还得拿粮食去换马料,这样又得消耗几百斤粮食,真正运到咸阳的少之又少。这还不算沿途遇到土匪抢劫,在翻山越岭时不慎掉下山崖,在船运时遇到风浪沉入水底……一句话,老百姓运粮得自带口粮,沿途损失自己承担,错过了农时也得自己负责,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过不下去了,终于在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声中,陈胜、吴广率先发难,在大泽乡率领一帮刑徒,举起了第一章 造反的大旗。

陈胜、吴广一发难,天下就像炸开了的油锅,不仅活不下去了的老百姓云集响应,以前的六国贵族也纷纷杀掉郡县长官,拉起一支队伍响应陈胜、吴广,一时间,秦王朝陷入了天下反秦的汪洋大海中。

在这些贵族中,有一个叫项梁的人,出生于将门世家。项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名将,因为军功卓著,被封在“项”这个地方,所以子子孙孙都姓项,这个项梁就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楚国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但是楚国人很不服,他们认为秦始皇剪灭东方六国,楚国是最冤枉的,楚国是最不应该被灭亡的。所以,楚国灭亡以后,楚国人满怀悲愤,发誓要报仇,并抛下了这样一句狠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就是说,即使楚国最后只剩下几户人家,最终灭掉泰国的必然是楚国人。不知这样的话算不算谶语,因为后来灭掉秦朝的的确是楚国人,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包括韩信、英布等人,他们都是楚国人。当然,这是后话。

在秦始皇灭楚的战争中,项燕是抗击秦军的主要将领,给秦军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使秦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迫使秦始皇不得不走马换将,用老将王翦代替李信,举倾国之兵前往灭楚。秦国最终灭掉了楚国,名将项燕战死,楚国的父老乡亲很怀念这位为国战死的名将,所以,作为项燕的儿子,项梁在楚国民众中拥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俗话说“将门无犬子”,这项梁也确非等闲之辈。楚国灭亡后,项梁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的报复和官府的追捕,他便带着侄儿项羽来到吴中避难(今江苏苏州市)。一来到吴中,他的才能很快就脱颖而出,当地的士大夫都很服他,很多事情都找他拿主意,尤其是每逢上面摊派下来的大宗徭役,以及大户人家有丧葬事宜,往往都要请他出面主持办理,项梁也从不推辞,并暗中按兵法部署去指挥宾客及子弟,以此来考察他们的能力。

项梁的侄儿项羽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项羽小时候读书很不用功,学习成绩不好,让他去学剑术,他也不感兴趣,惹得项梁很不高兴,想教训一下这个桀骜不驯的侄子。谁料项羽对他说:“书读多了有什么用,不过是用来多记几个人的姓名而已。学剑也没有什么意思,剑术再精,也只能抵挡一个人的攻击,我要学就学那些能够打败上万人的本领。”项梁听他这么说,觉得这家伙人小志大,不愧是项门之后,不但没有教训他,反而非常高兴地教他学习兵法。不过,他学兵法也只求粗知大略,并不想花过多的功夫。最让项梁称奇的是,秦始皇巡游会稽、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羽一道前往观看。当时前往观看的人很多,几乎所有的人都被秦始皇的赫赫威仪所倾倒,惟独项羽不以为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也就是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将来完全可以取代他。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喝道:“毋妄言,族矣!”(别瞎说,这会招致灭族的罪名)。不过,项梁嘴里虽然这么说,心里却暗暗称奇,认为这个侄儿将来绝对会不同凡响。要知道秦始皇可是千古一帝,当年大名鼎鼎的燕国勇士秦武阳随荆轲来到咸阳宫献图,当他看到秦始皇那虎视一切的威仪时,居然两股颤颤,被吓得浑身发抖,而项羽小小年纪,敢对这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不以为意,并说“彼可取而代也”,显然是需要底气的。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并非是口出狂言,他的确把秦王朝的强大军队打得土崩瓦解。

长大成人后的项羽身高体壮,司马迁说他“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项羽长得相貌堂堂,力大无比,智勇双全,即使是吴中本地那些颇有来头的大家子弟也都非常敬畏他。再加上他是名将之后,叔父项梁又非常贤良,很有人望,于是叔侄二人成了吴中地区事实上的领袖人物。只要他们登高一呼,人们就会立即响应。不过,他们并没有轻举妄动,他们在等待时机,只要时机一到,他们就会扯起亡秦复楚的大旗。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9月,项梁和项羽袭杀会稽郡守殷通,起兵响应。三个月后,陈胜失败,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当然,那时的通讯工具非常落后,信息闭塞,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有手机,有网络传输工具,两三分钟前发生的事,几千公里以外的人们马上就能知道。那时,传递消息主要是口口相传或者是书信往来,这种传递方式有两大弊端:一是传递速度慢,耗费时间长;二是可信度不高,甚至会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尤其是事发地距离自己很遥远时。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对别人传递的信息感到怀疑时,往往会说出这样一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陈胜战败、被自己的车夫所杀,这件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很多人即使听说了,也压根儿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因为陈胜所领导的队伍在短短两个多月就壮大到几十万人,并很快打到秦王朝的都城咸阳附近,这样一个有能耐的人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死呢?这是很多人常有的心理。正因为如此,有个人便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心理,将造反的火种继续播撒。这个人就是陈胜的部将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