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1935900000048

第48章 别闹情绪,接受分封吧

项羽入关后先是驻军鸿门,由于刘邦此前派兵驻守函谷关,不让项羽进来,惹怒了项羽,项羽一怒之下一举夺下了函谷关,发誓要教训刘邦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并准备与刘邦火拼,幸亏有项伯从中斡旋,刘邦才免去了灭顶之灾,并亲往鸿门道歉。在鸿门宴上,范增几次要对刘邦下手,但项羽还算仁慈,最终放过了他。这就是历史上广为人知的“鸿门宴”。

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咸阳,纵兵烧杀抢掠一番后,把整个咸阳城搞得面目全非,项羽对此感到非常快意,他认为总算为楚国报了仇。这还不够,他以为在反秦战争中,他的功劳最大,如果没有他,那么天下诸侯恐怕早就被章邯率领的秦军消灭了。正因为如此,在反秦战争中,天下诸侯都愿意受他节制,奉他为诸侯上将军,统一指挥和调度诸侯兵马。如今秦朝灭亡了,他已经不满足于做诸侯上将军了,他想要成为“天下共主”。于是,他撇开怀王(你怀王是咱们项家立的,当然咱们项家也可以不要你),在咸阳大肆分封诸侯。然而,在分封诸侯时,项羽却公然违背怀王当初与诸将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不但不封刘邦为关中王,还把他分封到更远的巴、蜀之地。这些地方在当时是发配犯人的地方,虽然物产丰富,过富裕日子不成问题,但偏在一隅,道路险绝,去了以后恐怕一辈子也很难再回中原。不仅如此,项羽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将他们分别封为雍王、塞王、翟王,共同镇守关中,以阻止前往巴蜀的刘邦重回关中。

对于项羽的这一分封结果,刘邦当然非常不满,十分恼怒,甚至欲与项羽一决胜负,周勃、灌婴、樊哙等将领都极力赞成刘邦这样做,然而,具有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的萧何坚决地阻止了他们。萧何心里很清楚,打仗,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周勃、灌婴、樊哙等将领根本不能和项羽手下的英布、龙且、蒲将军、钟离昧等人相提并论,论军队的战斗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刘邦只有10万军队,项羽有40万,而且这40万军队都是从无数次硬仗恶仗中打出来的,战斗力非常强大。这个仗根本不用打就已经知道了胜负结果,而且项羽巴不得刘邦这样做,这样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当着天下众诸侯的面收拾刘邦。

所以,萧何极力反对刘邦等人明知自己实力不济却要和项羽撕破脸皮,他主张刘邦应该忍辱负重,先就汉王位,经营巴蜀,整军备战,待力量强大之后再夺回关中,进而与项羽争夺天下。基于此,萧何对刘邦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最终接受了萧何的劝阻,并通过张良去求项伯,让项伯去说服项羽连同汉中也一块封给他。这项羽一听刘邦愿意接受去巴蜀的分封结果,也就同意了项伯的请求,把汉中也一并分封给了他,准许他把都城设在南郑。

萧何的这种在战略上暂时退让妥协、以避楚军锋芒的建议,使刘邦最终没有因为分封的不公平而过早地与项羽翻脸,从而为刘邦赢得了战略调整和准备的时间。还是那一句话说得好:进一尺万丈深渊;退一步,海阔天空。聪明人处世,能不吃眼前亏的时候,最好莫吃眼前亏。刘邦这次之所以避免了吃眼前亏,完全是因为萧何善于审时度势,及进地阻止了他和部将们的冲动。否则如果刘邦当时在关中与项羽火拼,不仅会遭到惨败,而且败了以后恐怕逃命的机会都没有,项羽只要控制了几个出口,然后关门打狗,刘邦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插翅难飞。这就等于两个人在一间狭窄的屋子里对决,没有回旋的余地,个小、劲小的一方纵然非常灵活,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

于是,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忍气吞声地接受了项羽的分封,并率领部众前往汉中就国。在去汉中的途中,刘邦又接受张良的建议,一路上烧掉了所经过的所有栈道,以此向项羽表示,他此去以后,不再回来。这一招儿还真的骗过了项羽,连驻守关中地区的章邯等人也认为刘邦不打算回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