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项羽手下干,看不到前途不说,而且因为自己的名声不好,人品也被项羽看不起,这让他感到很窝火。于是整天想着要找一个能赏识自己的明主,但环视天下诸侯谁又称得上是明主呢?很快地,他发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那位在各路诸侯中出身最卑微的刘邦。在此,我们不妨对刘邦作个简要的介绍。
这刘邦原是投奔项梁的,本身没有什么背景,但他手下有一批能人,像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等都非等闲之辈,而且因为刘邦这个人本身不是出自名门望族,为人比较随和,不太看重对方的身份,只要能帮他打胜仗、对他忠心耿耿就行。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比较高,他在怀王集团中很有人缘,也深得项梁器重,并很快成为项梁手下一位很有分量的人物,常常和项羽并肩作战。项梁死后,怀王让宋义接替了项梁的军事指挥权。在怀王集团中,由于项家军的势力过于庞大,难以驾驭,项梁死后,怀王和宋义为了打击项羽的势力,便有意抬高刘邦的地位,借此牵制项羽。当时,秦将章邯率军攻打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王数次遣使向怀王求救。于是,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北上救赵,然后再折向西攻击秦军,直逼秦都咸阳;同时,派刘邦率领本部人马直接向西攻城略地,与宋义所部形成夹钳攻势,威逼咸阳。临行前,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也就是说先进入咸阳、平定关中的人封他为关中王。
在北上途中,宋义按兵不动,静观其变。项羽则以此为借口,说他贻误军机,发动兵变,杀掉了宋义,夺取了军队的领导权,然后率部渡河,破釜沉舟,与章邯在巨鹿展开激战。由于秦军主力尽被吸引于此,刘邦便乘虚向西攻击,势入破竹,于公元前207年10月挥师直抵距咸阳不远的霸上。此时,赵高已经杀掉秦二世,拥立二世的侄儿子婴,削去帝号,称秦王。不久,子婴又杀掉赵高,打开城门向刘邦投降了。
进入咸阳后的刘邦,并没有摆出一副征服者的派头,他召集咸阳父老集会,对他们说:你们在秦朝的暴政下煎熬已久,诽谤朝政的人要被诛灭九族,相互私语的人要被杀头示众。这样的王朝怎么能不灭亡呢?怀王与诸将曾经有约,先进入关中的人就封他为关中王,如今我率先进入咸阳,平定关中,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关中王。现在我与你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随后,刘邦又废除秦朝的全部法律,下令各级官吏都要忠于职守,与老百姓秋毫无犯。关中父老奔走相告,几百年来一直生活在秦氏高压和恐怖氛围中的关中百姓欢呼雀跃,衷心拥戴刘邦,刘邦很快就赢得了关中父老的认可。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后,随即还军霸上,等待诸侯军队的到来。
对于这一切,韩信都是知道的。他从中看出了刘邦的与众不同,知道他是位能成大事的人物,所以对他心仪已久。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并迫使秦军主将章邯投降,威震天下,成为节制诸侯的上将军。随即他率军火速往关中进发,当他到达函谷关时,却发现关门紧闭,刘邦已率先进入关中,占领了秦都咸阳,而函谷关的守军居然不让他入关。他觉得既没面子,又很窝囊,自己九死一生、浴血奋战,却让刘邦趁虚捡了漏子。于是,他发兵攻下函谷关,准备闪击刘邦。当时,刘邦只有10万人马驻在霸上,而项羽却拥有40万能征善战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为了避免以卵击石,刘邦决定暂时屈服,亲至鸿门向项羽谢罪,逃过了一劫。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鸿门宴”。
此时的项羽在天下诸侯中的威信达到了极点,大有“环视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于是,擅自做主分封诸侯。本来从道义和名分上讲,项羽虽然身为诸侯上将军,但是怀王是项羽的主子,要分封诸侯也应该由怀王来分封,然而,此时的项羽完全把怀王抛在了一边,只是出于礼节,尊他为“义帝”。这还不算,在分封诸侯时,他又违背怀王当初与诸将的约定,即“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不但不封刘邦为关中王,反而把他封到偏远的巴、蜀、汉中地区,让他去做汉王,定都南郑。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很让人失望,这让原先楚军集团的很多将领都对项羽有了看法。不仅如此,他对其他诸侯的分封也多有不公平的地方,尤其是对英布、彭越的分封,就让二人感到很不满意,这为二人后来转投刘邦埋下了祸根。对于齐国的实力派人物田荣,项羽更是不予承认,迫使田荣在不久之后就举兵反叛,逼走了项羽所立的齐王田都,杀死了项羽新立的胶东王(原来的齐王田市),并自立为齐王。这样一来,原本在诸侯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的项羽就因为分封不公,一下子又成了众多诸侯的矛头所向,埋下了干戈再起的种子。
项羽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据天下最富饶的九个郡,建都彭城,而把天下共主的“义帝”(即怀王)迁往长沙郴县,并密令衡山王、临江王在怀王渡江时,将其击杀于江中。
由于项羽在西进咸阳的途中坑杀了秦军20万降卒,只留下了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位降将,这些士兵都是关中父老的子弟兵,项羽此举让关中父老颇为痛心。进入咸阳后,项羽又纵兵劫掠,焚烧咸阳城,大火三月不绝,这使关中父老意识到项羽比秦始皇更加残暴,他们恨透了项羽。项羽也自知得不到关中父老的支持,无意在关中久留,于是便封章邯为雍王,定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定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定都高奴。关中地区由此被一分为三,所以又称“三秦之地”。项羽让他们分镇关中,以阻止前往汉中的刘邦东进。
刘邦接受分封后,决定前往自己的封地就国。此时的刘邦拥有10万大军,但是项羽为了限制刘邦的力量,只允许他带3万人马。不过,刘邦的亲信和部下很多,他们都愿意跟随刘邦去汉中,还有一些诸侯的部属因为敬慕刘邦的为人,也主动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前往汉中,所以跟随刘邦去汉中的人远远超过了3万。而在那些敬慕刘邦、愿意跟随他前往汉中的人中就有韩信。
韩信知道在项羽麾下毫无用处,决心另寻新主,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刘邦的身上,决定追随刘邦。于是,在刘邦离开咸阳前往汉中前,韩信主动向项羽请示,愿意跟随刘邦进入汉中。项羽早就对他感到厌烦,便趁机把他划归到刘邦属下。
但是,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并未很快实现他出人头地的愿望。因为当时他“未得知名”,除了他在淮阴市井那些不好的名声外,确实拿不出让人信服的名气。估计以他当时的身份来到刘邦军中时,连刘邦的面也没有见到,而由刘邦的部将比照他在项羽军中的职位,给他安排了一个很小的官职:连敖。连敖是个什么官呢?就是搞接待工作的,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关先生。而他之所以能当上连敖,大概还是因为他身材高大,长得挺帅,又能说会写的缘故。看来要在刘邦的军中出人头地也不是那么容易,路还长得很。怎么办呢?那就干脆干点出格的事吧,这样或许能引起刘邦的注意。
干点什么出格的事呢?在军队里,军规是最神圣的,一般人都不敢拿军规开玩笑。为了引起一些重量级人物的注意,在他不经意的策划下,一帮人和他一起糊里糊涂地便犯了军规。按规定犯了军规的人该杀头,执行军规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在沛县跟随刘邦起兵的夏侯婴,这个夏侯婴在刘邦面前也是个红人,早在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他就在沛县衙门里管事,已升为试补县吏,比刘邦的职位高,但是他很佩服刘邦,跟刘邦很亲近。有一次,刘邦与夏侯婴比剑玩时,一不小心把夏侯婴砍伤了,此事正好被其他县吏看到,便密告刘邦故意伤害官差。
刘邦身为亭长,却伤害朝廷官差,依照秦法不但会被革职,还要被判处重罪。由于事态严重,刘邦怎么也不承认夏侯婴是他刺伤的。县官没有办法,只好找夏侯婴,要他出面指控刘邦,夏侯婴也坚决不承认是刘邦剌伤了他。县官恼羞成怒,把案子翻了过来,以“知情不报,匿护罪犯”之罪名,将夏侯婴鞭笞了数百下,并把他打入大牢,判处一年刑狱。刘邦终于得以解脱,夏侯婴对此也无怨无悔。当然,刘邦对夏侯婴的“义举”也非常感激,他在沛县起兵后,夏侯婴追随在他的左右,深得刘邦信赖。
韩信等人犯了军规,夏侯婴亲自监斩,很快就杀掉了其他的13个人。轮到要杀他了,他抬起头来对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这样随便斩杀自己的子弟兵呢?
夏侯婴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听了韩信的话很是诧异,觉得这个人不一般。于是就没有杀他,给他松了绑,还和他长聊。谁想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原来这个韩信居然有如此过人的才能,于是他赶紧前往刘邦那里,向刘邦提起了韩信这个人。刘邦听了很感兴趣,不过人事任命非同小可,就像我们今天要提拔某个人之前,照例先要派人事部、组织部去调查一番,看这个人的群众基础怎么样。可是调查的人回来说韩信这个人以前在淮阴市井的时候,靠混饭吃过日子,而且还当众从一个地痞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刘邦一听调查的人这样说,自然对韩信也不感冒了,于是只给了他一个治粟都尉的头衔,也就是押运粮草的官。
就这样,韩信当了治粟都尉,虽说这个官并不大,但却给了他结识更多重量级人物的机会,尤其是刘邦非常器重的萧何。萧何自刘邦起兵以来,一直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他又封萧何做了丞相,让萧何负责治理封国,并兼管军队的后勤工作,军队的粮草供应他当然是要过问的。就这样,韩信和萧何也相识了。
一天,他和萧何谈古论今,语及兵法战略,萧何大惊,认为韩信是一块尚待琢磨的玉,是当今天下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刘邦阵营中最缺乏的人才,身为丞相,即使他给韩信任何一个他能安排的官职,都不能让他完全发挥他的才能。因此,对于韩信,萧何想让刘邦自己来安排重用他。
不过,萧何一向较冷静,也不愿将心中的想法过早地让韩信知道,以避免韩信因为急于成功,表现得太积极,从而引起其他将领的反感。
韩信确信萧何必定深为自己的见解所折服,也确信萧何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然而很多天过去了,韩信还是没有等来刘邦的召见,更不用说重用自己了。看来刘邦对自己确实有成见,并不想重用自己,于是韩信又萌生了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