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科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近代民族英雄,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并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希望军民全力抵抗西方的侵略,他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精神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尊敬和爱戴。
而林则徐最让世人惊叹的功绩,就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1188吨。并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广东省东莞市的三大镇之一,位处虎门大桥东端)海滩上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14.泉州
名城概览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于泉州。人称“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泉州自古代流传下来的种种遗迹都具有高度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同时,泉州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的祖籍地。
泉州又被称为鲤城、刺桐城、温陵。泉州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这正是它被称为“温陵”的原因。
泉州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互辉映,使得泉州成为不得不去的好地方。1982年2月8日,泉州被国务院批准进入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寻幽探秘:
1.同福州被誉为“榕城”一样,泉州也有一个用树来命名的雅称--刺桐城,那么它的这个名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刺桐,本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然而自唐宋以来,福建的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是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
五代(907-979)时节度使刘从效扩张城池,在城池的周边和城内的小巷道路中全部要种上刺桐,因此被种满了刺桐的泉州从此有了个别称--“刺桐城”。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在他的游记中,就曾经这样描述:“宏伟秀丽的zai 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位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就是以刺桐的音译来称呼泉州的。
奇境珍藏
【涂门街】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这条街又叫“土门街”,因为过去曾经传言,建造东西塔(泉州的标志)需要许多土石,涂门街就被用来承载、储存建塔土方。
在这条长仅千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的遗迹。所以,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这是一条拥有浓厚文化积淀、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具有闽南特色的千年古街。
【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同时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从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的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当时洛阳江水势湍急,桥基层总是被摧毁。造桥工匠们便利用筏形基础奠定了桥基,接着又应用浮力的原理,通过船来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后来工匠们又别出心裁地利用“种蛎固基法”使得桥基稳固,才最终将这座石桥建造完成。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
⊙寻幽探秘:
2.洛阳桥的建造应用了“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的方法呢?
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放置大量的石块,使之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再在上面建造船形的桥墩。
而“种蛎固基法”则是在桥下养殖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石和桥墩石通过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固基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清源山】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位于泉州城市区3千米之外。历史上这座山因泉眼诸多又叫“泉山”,山下的城市因山得名而叫“泉州”;而此山山高入云,因此又叫“齐云山”;因为它位于市区的北郊,故又称“北山”;这里的山峰鼎峙,所以还被称为“三台山”,它是泉州的城北屏障。清源山的景观多为自然形成,是我国著名的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的美誉,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在清源山右侧山麓有一处老君岩,是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这尊坐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像,堪称为我国石像雕刻艺术瑰宝。
【姑嫂塔】
姑嫂塔,又称万寿塔、关锁塔,位于泉州石狮的东南宝盖山上。姑嫂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是古代泉州海上交通的导航标志,而这里的“关锁烟霞”又成为泉州的一大胜景。在塔的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丈夫的姊妹为姑,兄长的妻子为嫂)。
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因此才在位于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姑嫂塔,以作为航标灯塔。姑嫂塔不仅是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标,更是闽南侨乡的标志。
【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坐落在泉州鲤城区西街,它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名扬海内外。
在寺内有“桑蓬古迹”,是一棵据说曾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而寺内的石塔--东西塔,又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它以雄伟的塔身、奇妙的形制、神工的建筑和精美的雕镂而颇富盛名。东西塔已经成为泉州的象征,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礼朝膜拜,同时也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典故传说
【姑嫂塔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石狮宝盖山下有一对兄妹,父母过世后两人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了妻子,一家三口尽管日子清贫,却也其乐融融。
有一年,天逢大旱,百姓只得纷纷逃往南洋谋生,哥哥也不例外。可是哥哥这一走,却从此音信全无。嫂子和妹妹两人牵肠挂肚,思念不断,甚至在宝盖山上用石头叠起站台日夜眺望。最后不得已,她们用自己的头发编成绳子,将写好的家信绑在风筝上,希望能寄到哥哥的身边,最终这封家信几经辗转到了哥哥手上。原来他虽然到了南洋,却也依然落魄,没脸回家。可是一见这家信,哥哥立刻决定回故乡和家人团聚。
这一天,两个人依旧站在站台上眺望,终于看到了归来的船上的船帆。可是,就在这一刹那,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瞬间翻覆。两人眼睁睁看着即将相会的亲人葬身大海,她们悲痛万分,相互拥抱着跳崖自尽。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对姑嫂,就在她们用石头叠站台的地方,建了一座石塔,起名为“姑嫂塔”。
知识百科
【惠安女】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而闻名海内外。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她们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的几个小镇。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到此地。由于在海边生活,为了防风,所以用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捂住双颊下颌,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一般都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皮;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黑裤子,腰带扎在肚脐下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外界文化的影响使惠安女的着装已悄悄发生了变化。年轻的惠安女在着装上只保留了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即便如此,她们的服饰仍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