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
诗人邵燕祥,于1986年在美国与台湾同道王拓先生相遇,曾赠以七律一首。中有一联:
海内何妨存异己,
人间难得是知音。
全诗今已不能记诵,但这两句却一直铭刻于心,而且每一忆及,辄多联想。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历来传为名句。王勃言“知己”,而邵燕祥此联则言及“异己”,特定情景不同,自各有千秋。但“海内何妨存异己”,却显得更睿智,更富哲理,更耐人寻味,且似为前人所罕言。
异,是个中性字,但与其他字结合为词,就涂上了是非褒贬的色彩。除“异才”、“异行”、“异彩”、“异能”等具有褒义外,其他则多含贬义或恶意。不忠贞谓之存异心。欲谋变谓之有异志。异端等同邪说,而异己,则大有非我族类之嫌,近于敌人了。所以,一旦谁被目为异己,就往往难被宽容。
抗战事起,国内各党各派,虽政见有异,主张不同,但面临亡国灭种之祸,除少数民族败类外,驱除日寇,恢复疆土,其心则一。惜乎以蒋介石先生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私心以中共为异党,视民主党派及非其嫡系者为异己力量,诸多排斥打击,甚至演成“江南一叶,千古奇冤”之悲剧。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建国,而蒋先生又蓄意消灭异己,终至燃起内战烽火。结果被迫处台湾一隅,并造成如今十亿同胞不团圆之局面。今日之事,如海峡两岸均能以“海内何妨存异己”之观念和气度处之,实不难解决。大陆倡言“一国两制”,实即求祖国统一之大同,存两种制度之大异,于双方均有益无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鸡鸣曲》:“福州鸡鸣,基隆可听,伊人隔岸,如何不应?”愿台湾朝野卓识之士,有以应之。
但“海内何妨存异己”,并非为“一国两制”做注脚,而自有其更为深广的意义,特别在思想认识领域里,尤为显著。它承识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的认识的复杂性。它表示了对这种多样性、杂复性的现实态度和宽广襟怀。它包含着一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无私精神。
异己者未必便绝对相互排斥,有时还能相辅相成。不同的乐器,才能奏出美妙的交响乐。五味调和,才能烹制出美味佳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异路可以同归,异曲可以同工。建设社会主义可以有多种模式。条条道路通罗马。
己未必是,异己者未必非。存异己,有时就意味着存真理。一味排斥异己,往往可能拒绝和扼杀了真理。
昔之异己者,今日为知己,昔之知己者,今日为异己。此类转化嬗变,世所常见。即以一个人自身言之,今日之我,可能异于昨日之我,明日之我,也可能异于今日之我。所以惟能够存异己者,才不致堵塞通往真理之道路。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不幸的是我们竟也常常不能免俗。马寅初力陈“新人口论”,梁思成主张保护北京古城,邓子恢反对合作社的过速发展,彭德怀不赞成大跃进,孙冶方强调企业要讲利润。以上诸公的高言谠论,当时都曾被视为异端,横遭批判。十年内乱中,排斥、打击、迫害思想上的异己者,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甚至不惜利用血和火来达到目的。这些实际上不过是错误压制正确,谬误审判真理。其结果则是对异己的不宽容,导致了历史对不宽容者的不宽容,并殃及国家和人民。如今虽经拨乱反正,但“海内何妨存异己”七字,仍值得人们经常记取。
自然,在思想领域里,既有异己的理论、观点、主张存在,相互批评、辩驳、诘难、论争,就在所难免。这并不坏,它有助于弄清是非,发现真理。但精神世界的分歧,只有用精神的手段和力量才能解决。论争的双方,应该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享有同样的权利。而且论争的作用,也有限度,最终还得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世界是如此纷繁复杂,又是如此地日新月异,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千差万别。一种异己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异己。异己现象,将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以为不妨说:人间理应存异己。
(1989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