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蔡京、童贯、李彦、梁师成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朱勔和蔡京的两个儿子蔡攸、蔡翛也都在流放地被斩。而蔡絛,是在流放邵州,迁白州时病死的。
蔡京等奸臣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后,宋国军民空前地振奋。大将折彦直统帅十二万将士,死守黄河岸边。
大将折彦直乃折可求的长子。从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家数百年间,保家卫国,“内屏中国,外攘夷狄”,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折可求曾随童贯征方腊,迁武节大夫,以擒宋江功迁武功大夫,官至靖康军节度使。金刀令婆无佞侯折赛花(《杨家将》中为佘赛花,即佘太君)便是折家的女中魁首。
宋军与金人浴血奋战,却不料知河阳燕瑛、西京留守王襄弃城逃遁。宋兵顿时丧失士气,不少人纷纷夜遁,不几日,金人渡过黄河,折彦质十二万驻守大军,“决堤”,金兵剑弩直指京师。
各地勤王之师已经集结在汴梁城外,其中大将姚平仲忠心耿耿,誓死要保卫京师。
姚平仲是姚古的侄子,其族上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姚平仲从小成了孤儿,被姚古收为养子。从十八岁开始,他就在西部边境上屡次与西夏人作战。臧底河一役,姚平仲奋勇杀敌,令西夏人闻风丧胆。当时,童贯曾亲自召见他,姚平仲为人狂傲,进了童贯的大帐后卓然而立。童贯有些不悦,问道:“你就是姚平仲姚将军吗?”
“不错,正是本将。”姚平仲一张紫脸上淡淡的,并无一般人见了上司恭恭敬敬的神色。大将刘延庆道:“姚将军,这位是童大人,咱们的统帅。”
刘延庆的意思是想提醒姚平仲,要知道上下有别,谁知,姚平仲淡淡地说:“我知道,是童公公。”
童贯虽然并不讨厌别人喊他童公公,但是姚平仲的语气里透出的是一种讽刺意味。童贯当时正在四处笼络人心,所以,纵使怒到极点,也保持着一定的风度。
刘延庆走到姚平仲身边,低声道:“姚将军,身为军人,要有礼节。”姚平仲这才冲着童贯抱抱拳,道:“末将姚平仲见过童大人。”童贯摆摆手,起身相迎,笑道:“久闻姚家世代英武,今日见了姚将军,果然有昔日关羽关云长之雄姿。”童贯本是赞誉他一句,姚平仲却不领他的情,道:“童大人,关公是关公,末将是末将,请不要把他拿来和末将相比,末将还不想走麦城呢。”
童贯语塞,一时不知该如何与这个性格另类的年轻人交流,之后,童贯很少重用姚平仲,即使重用也无重赏,显然,童贯是恼他目中无人,对自己无礼。对外,童贯传出话来,说担心姚平仲狂妄自大,哪一天走了麦城。
童贯虽非预言家,但是,看人还是很准的。姚平仲不可重用,否则,总有一天,他会走上麦城。
而这一天,终于到了。
为了抵抗金人,钦宗起用老将种师道,封其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种师道年近七旬,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路过武安军时,想起西部名将姚平仲来。姚家和种家在西部同样有威名,种师道虽然知道童贯不肯重用姚平仲的往事,但他认为那时姚平仲年轻,经过了十几年的锤炼,姚平仲该成熟了吧。因此,种师道亲自去见时任承宣使的姚平仲。姚平仲听说要赶往京师护驾卫国,马上拍着胸膛说:“既然老将军有令,本将岂能不从,咱们这就走,不把金人赶出宋境去,我姚平仲决不撤回防地。
两位将军来到汴梁,受到了钦宗的隆重接待。
钦宗道:“两位将军到来,朕就放心了。”姚平仲道:“万岁请放心,金人不过数万之众,而我勤王之师足有二十万,数倍于敌人,请给臣十天时间,一定能把金人赶回去。”钦宗问种师道:“种老将军有什么看法?”种师道抱抱拳:“万岁,老臣本已退任之人,这次受诏复出,已有些力不从心,不过,老臣以为还是坚固京师防御,金人长途跋涉作战,供给不足,用不上十天半月,饿也能把他们饿垮。”姚平仲道:“种将军,看来你真的老了,连胆子也变得这么小了,试想,我大宋军队数倍于敌人,如何还要采取防御战术?兵法阅,十倍于敌,围歼之,五倍于敌,困乏之,三倍于人,伏击之,势均力敌,诱打之,兵力少之,奇兵之。我们本该一鼓作气,将金人歼灭,如果采取防御战术,恐怕官兵情绪低落,失去战斗力。”
种师道默然不语。
钦宗道:“就以姚将军之见,请寻找战机,一举将金人击溃。”
于是,钦宗任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宣抚司使,总负责京师保卫战,姚平仲为都统制。
李纲去见钦宗,道:“万岁,勤王之师渐集,不宜分开,更应统一管理,希望万岁能将种、姚两位将军归微臣指挥。”
钦宗道:“种爱卿老而知兵,且职位已高,与卿同官,不宜由卿节制。”李纲无奈,只好告退。
回到城外营防驻地,种师道与姚平仲等几位高级将领,召开了军事会议。种师道还是重申自己的意见,他认为金人疲乏,宋兵应采取防御之势,以逸待劳。而姚平仲急于立功,向钦宗邀赏,因此,希望主动迎击。双方意见不一。
夜里,姚平仲探知金人主力在离汴梁三十里外扎下营寨,于是奔进种师道帐中请令,种师道没有批准。姚平仲走出营帐,大喝一声:“谁敢与我出击?”姚平仲所带数千部下,当即应允,另有其他勤王之师一万余人振臂响应。于是,姚平仲带着近两万宋兵,连夜奇袭金兵营寨。
如果姚平仲不是个狂妄自大的人,又有种师道的几分稳重的话,或许从这一夜开始,历史就会改变,那么,北宋又不知会延续多少年。只可惜,由于他的轻敌,并没有将奇袭行动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而被金人探马得知,因此,奇袭行动便变成了公开的进攻。
当姚平仲率兵进入金兵营寨后,发现里面冷冷清清,一个人影也没有。如果姚平仲能够冷静一些,及时撤回,也许损失不会太大,但是,他太过于自信,竟然号令将士长驱直入。于是,两万宋兵进入了金兵设下的口袋。一场血战直杀到黎明,宋兵尸横遍野。姚平仲见大势已去,只好单枪匹马杀出重围。他没脸再回汴梁,,一路逃向邓州,后来又经武关,过长辗转到了蜀地,在青城山附近的道观出了家。据说,经过了奔袭金人营寨一役,姚平仲大难不死,从此换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大有改变,活到了八十多岁,成为得道之士。
再说金兵杀退了姚平仲,营寨向汴梁开拔。那潮水般的铁蹄声和肆杀声似乎已经在朝中大臣的耳边响起,钦宗吓坏了,像赵佶未退位时般,吓得浑身颤抖。
李纲挺身而出,给钦宗壮胆:“万岁,金人只有几万,而我守城军民不下三十万,只要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汴梁是不会失陷的。何况,敌兵深入大宋腹地,给养时有中断,只要我们派兵抢了黄河防线,切断金兵后援,不需多长时间,金兵必然自退。”
钦宗只好听从李纲之意,李纲亲自带兵向黄河方位而去,临行,推荐宗泽留守开封。
李纲走后不久,金兵便到了。老将宗泽暂代开封府留守,登城抗敌。
开封保卫战也打响了。
守城军民在宗泽的带领下,和太原军民一样,浴血奋战,毫不退让。
完颜宗望见己方伤亡惨重,一边继续攻城,一边展开政治攻势。
金兵造谣说李纲的兵马全军覆没,城上宋兵听了,果然乱了军心,纷纷去报宰相李邦彦。李邦彦赶紧将此消息报于钦宗。
钦宗哭道:“李纲已去,谁能保我京师?”李邦彦劝道:“万岁,不如派人去向金人议和吧。”钦宗环视百官,道:“列位爱卿,意下如何?”
文武百官纷纷表态,结果,同意割地议和派有七十余人,而不同意的有三十六人。秦桧由于上次出使金营,回来后被封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这一次,秦桧仍然反对割地,但是,从民主的角度讲,还是议和派占了上风。
钦宗顺坡下驴,叹道:“也只好如此了。”
于是,心惊胆战的钦宗再次接纳了求和派的建议,派资政殿大学士何栗为使者,向完颜宗望送上了割让太原、中山、河间的求和条件。与粘罕不同的是,完颜宗望欣然答应了钦宗的条件,宣布撤军。
汴梁解围后,大宋割地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李纲带兵回转京师,直上金銮殿,质问钦宗:“万岁,为什么要向金人屈服?”钦宗道:“李爱卿,原来你还活着,朕以为你被金人害死了,所以……一时没了主心骨。”李纲竖眉道:“臣李纲算什么,大宋爱国将士何止千万,死了一个李纲,还有千千万万个李纲,无论如何,万岁不该自甘受辱,丢了大宋的颜面。”钦宗被李纲指责的脸色连变。
李邦彦是主和派的代表之一,趁机向钦宗道:“万岁,李纲目无圣颜,以下犯上,该当死罪。”钦宗沉吟未语。
李邦彦趁机烧了一把火,说道:“万岁,外面传言,太上皇是被李纲吓退的,难道您也要受他的威吓吗?”钦宗再也忍不住了,喝道:“来啊,摘去李纲的乌纱,免去一切职务。”李纲被免了相位,其职位被刚刚立“功”而归的何栗代替。
在钦宗任太子时,何栗曾上疏列举王黼十五条罪状,并连奏七表,因此得罪了王黼的干爹梁师成,被贬外放,以徽猷阁待制知山东泰州。赵桓登基后,将其调回,任御史中丞,次月加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兼中书侍郎,接着,又奉宣诏以待参知政事,位居中枢要职。可见,钦宗对何栗的器重。
钦宗见金兵同意议和,并已经退兵,于是派林冲前去报知太上皇赵佶。赵佶等人听到消息后,在林冲的保护下回来了。
再说太原。当钦宗派路允迪前去宣读圣旨,要将太原交给金人时,全城军民没有一个同意的。路允迪宣读完圣旨,见张孝纯面色阴沉,便道:“张大人,怎么还不接圣旨?”
张孝纯道:“路大人,非是本府不接,你看看我的这些属下,哪一个愿意?”路允迪环视王芨等人一眼,道:“你们难道敢抗旨不成?”王芨正色道:“我大宋江山,岂可交给金人!路大人,请回去告诉皇上,就说太原城只要还有一兵一卒,就不会让金人践踏。”路允迪叹息一声,道:“可惜,可惜啊。”说着,路允迪转头对来交接太原的金使杨天吉道:“对不起,请回去转告完颜宗翰将军,就说太原城有些麻烦,要等处理完了再行交接。”杨天吉道:“路大人,看来太原是不肯交给我们金国了,战争是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