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届奥运会上火炬点燃的方式和点燃火炬的“神秘人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组织者事前往往绞尽脑汁严格保密希望可以别出心裁带给观众惊喜。
我们知道,历届奥运会的圣火传递活动为普及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为发扬奥林匹克精神而积极参与到奥运圣火的传递活动中去。
1976年,第21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改变了以往传递圣火的方式,首次采用了卫星传递。
冬奥会的圣火
冬季奥运会期间也燃点奥林匹克的圣火,但在时间上冬奥会显然要比夏季奥运会要晚得多,头几届点燃奥林匹克火炬的地方也不在奥林匹亚。1952年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第6届冬季奥运会,组织者为了纪念其滑雪运动奠基人诺德海姆,在他生前摩尔达尔村所住的石屋壁炉内用钻木取火的方式引燃火炬。之后,在1956、1960年两届冬奥会也采用了同样的采集火种办法。从1964年开始,冬奥会才与夏季奥运会一样,改在奥林匹亚。
在本届奥运会前,当圣火在希腊奥林匹亚遗址点燃并将火炬送到雅典以后,加拿大人通过高科技的一座电子感受器将火焰的离子变成电子脉冲发射给太空的卫星,然后由卫星转发到加拿大渥太华国会山上的激光装置。这个装置收到脉冲后,把它转变成热射线,点燃1支1公斤重的火炬,然后再由两名分别代表加拿大英语区和法语区的男运动员桑德拉·汉德逊(16岁)和女运动员斯蒂芬尼·普莱方达(15岁)接过火炬,跑上圣火台,点燃了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圣火,宣告为期16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开幕。
此项高科技的应用,把原来要用9周时间跨国越洲的圣火传递活动缩短到两天时间。但是,在当时这种空中卫星传递圣火的方式受到了大多数人的非议,国际奥委会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经过研究后,国际奥委会最后决定,为了更广泛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使和平和友谊的种子在更多的国家生根开花,此后奥运会的举行依然开展接力传递圣火的活动,让奥林匹克精神在全球各地广泛发扬。
在21届奥运会,筹委会考虑到过去各届奥运会的圣火棒制造材质,大多以钢铁或不锈钢、合金等材质制成,重量达到了1公斤以上。这样的圣火棒,对于参与传递活动,以及最后进入体育场点燃圣火者来说,都过于太重了,因此本届圣火棒设计考量重点,就是减轻重量,则选择了铝质材质。
圣火棒制成棒槌形,燃烧部分则是镂空网状,这样可以方便空气进入有助于燃烧。燃料是经过处理的橄榄油。火炬的握把部分上面刻有21届奥运会的标志。圣火棒的颜色是黑色,这样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便于摄影者拍摄照片或影片时,很容易看得到圣火。
相关链接
在现代奥运会复兴后,最初举办的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并没有将古奥运会“点圣火”的传统继承下来。1912年,顾拜旦首次提出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建议,但接着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未能施行。1920年,在第7届安特卫普奥运会时,协约国为了庆祝世界大战结束,希望人类不再有战争,在运动会期间燃烧了象征和平的奥运会火焰,并决定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开始,恢复古代奥运会这种传统。但是真正传递圣火是从1936年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