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被从潭州火速召回,同时萧明启用刘光世任枢密院副使,王燮升为枢密院辅政!王庶刚一回来就有重大举措!军界正式开始整合!
首先他恢复了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张所任河北招抚使,傅亮任河东经略使,开始大规模整军备战,同时出台了新军制二十一条!对整个大宋的军队开始了整顿军政,大批的一线将领被充实到了各地对金对齐的前线。
其实这个新军二十一条完全是由萧明操刀而就,那就是将虎卫军中的已经成熟的东西全部照搬过来,大宋禁军全部换名,而萧明的虎卫军全部编入现役当中,被称为大宋皇家虎卫军,以区别大宋皇家近卫军!
而在各自驻防的大宋禁军则开始逐步调防,调防的目的是要进行换装和进行必要的训练,由萧明原来训练的大宋皇家近卫军是首批回来换装的部队,这一批人马在颖昌府前线一些,京东东路一些,还有留在杭州高宗身边一部分。
高宗对身边这批近卫军还是非常满意,想留下来作为皇家羽林军使用的,但是萧明反对,他的意思是想从各路军马当中随军战事的进展,选拔有战功的人员进入大宋皇家羽林军,目前来讲皇帝的安全暂时有虎卫军负责。
目前是改制和掌权的关键时刻,萧明当然希望控制京畿重地的军队是自己信的过部队,所以当有此安排,不但如此萧明委任张浚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张俊组建一所军校!把它作为大宋皇家各级军队的人才培养基地。
这件事却受到了张浚的反对,他认为自古军队无非就是拿着刀枪的武者,通过阵法和训练的方式使其变成战士即可,兵员不够之时可通过招收农夫充数,至于将领的选择则是那些能够熟读兵书或者有战功的人提拔上来即可!
行伍者从来都不是受人重视社会阶层,但萧明竟然要求军校培养真正的、知识性的军事专才,并且还要是择优录取,这可以往武举不一样了!武举的选拔是民间的而军校的选拔是官方的,形式不一样。
也就是说武举的考试对象来自于民间,而军校的学生来自于军队!萧明不是不想从民间选择那些更有冲劲的青年才俊,但现在整个大宋的官学和私学还完全没有上轨道,萧明花费钱财在杭州办学多年,如今只有墨家的工匠学校和安道全的医学院还有点起色,而依托于使用教学的其他学校仍然是应者了了!
当下的大宋学子,还是习惯于十年寒窗苦读,等待着应试中举然后好步入仕途,所以要想改观这种现象,朝政改革之后当然就是这种应试教育的改革了!不从根本观念上改变所有中国人官本位的思想,人才准备根本无从谈起。
而为了改变张浚对办军校的看法,萧明亲自将他拉到了校场,让他亲眼看了下火炮和步枪的威力,同一时间他的热气球和大飞鸢也起飞盘旋,同时在野外使用手雷和延时炸弹进行火力打击,这种声势惊人的热武器效果果然让张浚很是震撼!
萧明对他说:“过去是弓箭刀枪进行厮杀式的战法,如今不等敌人靠近我就已经将他打死,加上火炮的操作,飞鸢和热气球的操作,还有大型的蒸汽战船的操作,这些武器已经改变了传统作战的方式,要怎样将现在的这种战法应用到战争中去难道不需要学习吗?”
“我收复整个辽东时,面对着金兵几十万,但我却只有几万步兵,可是打得他们跪地投降,就是这些武器的威力,他们所有铁骑兵并且应用了很多战阵之法,可是对于我来说只需要平推过去,就已经够了!你说这样的军队应适用于怎样兵法?”
操练完毕的虎卫军,整齐的排队,然后端着枪从张浚和萧明眼前踏步而过,眼神彪悍杀气腾腾!张俊心里不禁赞叹:“真是一支铁军!”他终于明白萧明的话了,虽区区几千虎卫就已经可敌地方数万之人,如此强悍!那么大宋何至于养那么多官军?一到战时还要连吃败仗!假如有几万这样的虎贲,不但朝廷能够解决开支,同时也是天下无敌的啊!
思想工作通了以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张浚虽然不太懂军事,但却可以是一个办军校的好手,再说他在朝中势力很大,做什么事情自然会事半功倍的,萧明等同于又放下了心中一块大石!
新军二十条是跟整个军制改革分不开的,同时在军中的奖励和处罚也做了调整,军队最重要的是要有荣誉感,而不是只简单用金钱来衡量,但跟着萧明打仗的人却没有一个不发财的,萧明对待敌人财富的掠夺非常的贪婪,但却对自己手下的人格外慷慨!但这却不能是一支军队的灵魂,还需要靠真正的荣誉感来维护,而虎卫军当中的金章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军队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例子,但萧明曾打过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只能慢慢等待成效,可这个时候,高宗却对归到他手里的财政权很是抓瞎,他实在不太明白这个大宋皇家第一银行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萧明还需要给他普及金融知识,这个就比较难了!但是萧明为高宗讲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典故,那就是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宋神宗熙宁元年,被封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应召入京。宋神宗问他治国最要紧的是什么,王安石回答说选人之道为先。神宗又问:唐太宗如何?王安石说:“陛下当效法尧、舜,怎么以唐太宗来比呢?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后来的效仿者不能洞明,以为高不可及。”
他又说:“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相助,魏徵、诸葛亮何足道。”第二年王安石拜参知政事,实施变法。而王安石所变得第一法就是“青苗法!”何谓青苗法哪?那就是由官府出面,先让农民从官府借贷种粮食,粮食收获后再连本带利的归还官府当初的借贷,而当时北宋很多大商人火大在、地主都在实行这样一种办法。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紧跟着所有类似“青苗法”的行为都会被定性为“新法”而给予取缔,于是民间的这种方法则踪影不见了!这实际上本就是一种倒退!就像司马光所言:“天下哪有这样的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有个定数,不在民则在官。如果设法夺民,害处比加赋税还大。”当时的人们大多不能理解这件事情。
其实王安石是带着切实的经验入朝的。他的自信来自从27岁起在浙东的一个小县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当县令的四年吏治经历。鄞县海滨有田,民以抵押向豪右贷款。王安石以官钱低息贷之,秋收还贷,即所谓青苗法。鄞人感恩戴德,在东钱湖畔为之立祠。王安石秉朝政,即以青苗法推而广之,推诸全国、推诸工商。此为以大易小。
但他却忘了一省一县,推行一些政策很容易见到成效,但中国这么大,要想将很多政策进行推广难度何其之大,没有基础谈何变革,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一项政策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坚持很容易变味,而在大宋,仁宗时刚刚推行的田亩发还没能过的几年又碰上王安石的青苗法,这新法旧法之间到底坚持那个,农民不知道,官员更不知道!
青苗法已经改变了古已有之的民间借贷的性质,近于今日原来意义上的农业银行之功能。由青苗法再衍化出来的市易法,既有汉代控制物价的专卖法功能,又发展了近于今日原来意义上的工商银行之功能。此法是以资本经营刺激资本增值。当时曾竭力反对新法的司马光、苏轼、程颢等人,在很久以后才懂得其中的奥妙。
可以说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金融资本经营理论的,但他的局限是明显的,那就是忽略了他所办的这个“官办银行!”官办的落后性往往阻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到最后,官吏或不懂业务不善其事,或借以营私;法律制度不健全,难以制约官方,也不可能有公平而牢固的契约关系,变法肯定会失败的原因在于制度的根源未变。
时被贬为河北安抚使的韩琦上疏说:所立的条例规定还二分息,但有的地方官僚擅自放贷取息,借钱一千,要还一千三百,与初衷相违。而且借贷要担保,贫户必须富户担保,一旦还不出便逃散而去,富户也受其连累,成了贫户。
新法遭遇失败并不说这样的措施不好,那是做事方式和方法的不同,萧明自从建立太平银庄之时,就考虑民间借贷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可是后来明清两代各地兴起的大钱庄最佳方式了,更何况萧明利用现代金融理念建立的大宋皇家第一银行了!
而萧明现在需要高宗赵构办得是其这家国有第一银行的最大一想利润来源,那就是对农民的贷款,这里牵扯到的是皇帝赵构自己的利益在内,想来他也不会不用心的,而第一银行的最大股东日昌隆则是执行者。
萧明的讲解,让赵构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财富的来源竟然是这样的,除去第一银行专门针对的工商业贷款外,巨大的散户农民才是真正的财源!但他也同时意识到在立法上不足,这一点来看,赵构的确是一个聪明人!
那剩下就是赵构埋头苦思整个关于对下放贷时所牵扯到一些根本性的立法范围了,萧明到没有进行插手,他知道水到渠成的道理,等到高宗找到萧明将自己苦思出来的各项法律法规拿出来后,萧明再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方向,这是一种变相改变大宋立法的最佳方式了!
于是没有过多久,高宗赵构就决定开始针对大宋的立法大动手脚了,这里面牵扯到了“民易法”“工商市易法”等等,最后直接牵扯到了大宋的《刑统法》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出现的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