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自己拯救自己
19499500000019

第19章 品格成就魅力(5)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学家爱德华·格罗斯,20年来一直从事对人们处在尴尬境地时的各种表现的研究。他指出:“人们在公开场合被羞辱,通常并不认为是开开玩笑,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人的感情受到伤害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十分愤怒,表现为张口结舌或者满脸通红。但是我们可以有另一种比较聪明的解决方法,保持沉默,或者设法改变你的处境。”

别花许多的时间为我们受到的伤害而烦恼,不要冥思苦想“为什么这人要对我如此恶作剧”的问题。也许有些人是故意使我们感到窘迫的,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对他们已造成威胁,或者是想惩罚我们曾经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而另一些人是习惯于开这类玩笑的,他们毫不考虑别人是否受到伤害。对于这类人,没有必要去计较他们是否是故意的。

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巴里·舒兰克说:“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别有用心。”可能的是他们压根儿没有意识到我们会受到伤害。当我们向他们指出失礼的言行后,这位呆头呆脑的冒犯者通常会向我们致歉。

当然,怎样摆脱窘迫的处境,要依情形而定。如果我们的上司在我们的同事面前三番五次地责备我们,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严肃指出:“我们是否可以私下谈这个问题?”

同样地,伤害我们的人若是我们的配偶或亲密朋友,我们可以说明我们觉得多么难过甚至是痛苦,远比以同样的方法去回击对方要好得多。如果这个人继续不分场合地使我们窘迫不堪,我们可明确指出:“我觉得以后很难再信赖你。”

下回有人故意羞辱我们时,我们可以采取比较激烈的方法。有时,我们必须使这种羞辱立即停止下来。我们可以说:“你已经使我难堪了。你不介意告诉我这都是为了什么缘故吗?”或者说:“你似乎心烦意乱,是不是我有什么事使你不高兴了?”

不管怎样做,都要避免动怒,千万别发火。如果失去了泰然自若的态度,我们只能使对方占上风,使别人对我们产生不满情绪。再说,和那些修养极差或别有用心的人生气不值得。相当多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是“黑”吃“黑”。

北洋政府时期,《选举法》规定,有一部分参议员,须由中央通儒院选举产生,凡国立大学教授,都有选举权。投票时,人到不到场无所谓,重要的是,带张文凭去,便可登记“投票”了。据说,当时每张文凭可卖到大洋200元。在这种贿选风气下,北大“老怪物”辜鸿铭自然也成了被买的对象。

这天,某某到辜鸿铭府上,求其投他一票。

辜说:“我的文凭丢了。”

某某说:“谁不认得你老人家?只要你亲自投票,用不着文凭。”

辜说:“人家卖200块钱一票,我老辜至少要卖500块。”

某某说:“别人200,你老人家300。”

辜说:“400块,少一毛钱不来,还得付现款,不要支票。”

某某要还价,辜就叫他滚出去。某某只好说:“400块钱,就依你老人家。可是投票时务必请你到场。”

选举的前一天,某某果然把400元钞票和选举入场证带来了,还再三叮嘱辜鸿铭明天务必到场。等某某走了,辜鸿铭立刻出门,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把400块钱全“孝敬”在一个叫“一枝花”的姑娘身上了。两天工夫,钱花光了,辜鸿铭才回北京。

某某立刻找上门来,大骂辜鸿铭不讲信义。辜鸿铭拿起一根棍子,指着那个政客说:“你瞎了眼睛,敢拿钱来买我!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某某逃之天天。

《菜根谭》认为:“待善人当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并存”,“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严”。人生在世,总难免有被小人缠身的时刻。顺其所为,或者会与其同流合污,或者会被其缠得无法脱身。直截了当拒绝,又难以解气,而且会放过小人,让他们一处不成又转往他处作恶。辜鸿铭这样“黑吃黑”,以“真小人”的姿态来反“伪君子”,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真是让人拍手称快。

40.懂得沟通,善于聆听

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傅雷 有这么一个故事。 老王习惯每月一次来到理发厅,找那位的熟悉理发师来为自己服务。一次,在走进理发厅后,他左顾右盼地张望了许久,还是找不到那个名叫小杨的理发师。

老王心想,既然来了,也就不要白跑一趟,他在椅子上坐了下来,随便点了一位理发师来帮他理发。

这位理发师正忙着修剪老王的头发时,老王闲聊道:“以前我来这里,都是小杨帮我剪头发的,怎么今天没看到他?是刚好轮休?还是不做了?”那位理发师手上不停,随口回答道;“小杨啊!他出事啦!”

老王听了心中一惊,忙追问道:“出事了?他出了什么事呀?”

理发师答道:“你不知道吗?小杨拿刮胡子的剃刀,割了客人的脖子,还好没伤到动脉,只差一点点,要不就是一条人命了。”

老王纳闷道:“拿剃刀割人?小杨一向个性温和,怎么会做这种事?他跟那个客人有仇吗?”

理发师淡淡地道:“没有,哪有什么仇!我们也想不到小杨会发这种神经。当时他正在帮那位客人剪头发,只是问了客人一句‘你要修脸吗?’客人回答说不,小杨就挥动着剃刀,往那位客人脖子上割。”

老王摇头道:“唉,真是想不到,小杨这孩子。”

理发师这时拿起了一把剃刀,对老王道:“喔,客人,你要修脸吗?”

老王心中震了一下,急忙道:“要!要!要!这是一定要的!”

有许多意外,就是发生在该适当地表达时,却不知道该如何说话;或是在阐述自己的想法时,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因而造成沟通上的误解,而衍生出重大的冲突,形成彼此之间难以化解的纠葛。能够掌握适当的沟通时机,在最关键的时候,做最合适宜的表达,是避免产生纷争的诀窍。

圣经中对于一句话说得十分得体是这样形容的:“犹如金苹果落在银网中!”那是难以陈述的美好境界。

在马戏团当中,最受小朋友欢迎的动物明星就是那头多才多艺的大象。它会表演芭蕾舞、单脚站立,甚至也会装死,一动也不动。在表演全程结束时,还会用鼻子卷着旗子,带着所有动物明星绕场谢幕。

可是,最近,大象的性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它会无端地扬起长鼻子怒吼,有三次差点儿踏死喂它的食物的工人;甚至还将小朋友喂它的大把花生,用鼻子猛力地喷向人群。

经过市政府有关单位的商议,最后决定将大象处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命令下达之后,枪手来到了马戏团。

这时候,一个瘦小的男人走向枪手,出示了一张当地法院的文件,上面声明他的性命由自己负责,与任何人无关。这个瘦小的男人要求进入疯狂大象的兽栏内,与大象独处。

马戏团主见此情景,让瘦小的男子走了进去。大象一见到他,马上怒吼地冲上前来,众人却见那名瘦小男子用大家听不懂的一种方言,向疯狂的大象不断地重复着几句话。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那名瘦小的男子持续的喃喃自语当中,大象慢慢地驯 服下来,终于伸出长长的鼻子,牵着瘦小男子的手,一起沿着兽栏绕圈子,不停地向观众致意。

最后那名瘦小男子走出兽栏,驱走准备射杀大象的枪手。马戏团主疑惑地询问他,是怎样让大象安静下来的。

那名瘦小男子淡淡地说:“它只是患了思乡病,我用印度话和它聊聊,告诉它,大家都很爱它,自然就可以平衡它的情绪了!”

马戏团主低头沉思,不经意间看到了那份文件上的签名,这个人竟然就是赫赫有名的吉百龄。

吉百龄是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人,却生于印度,熟悉印度的一切人文与哲学,所以他了解印度大象的思乡之苦。

许多误解的产生,正是出于彼此的沟通不良,而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用心,像吉百龄一样,对于疯狂的大象都能细心地体会它的痛苦及需求,适时给予充满爱意的关怀,一切都会变得和风细雨的。

多用心聆听,善用良好的沟通,我们的美好心情就能够到处传播。

仲夏夜的气温闷热不堪,偏偏忘了关上前廊的纱门,竟然让一只蟋蟀跑进屋内。

这只蟋蟀很快躲到了它认为安全的地方——大冰箱底下,而且毫不客气地就在冰箱底下唱起它夏夜的求偶进行曲。

“唧、唧”声吵得全家人静不下心来,周身都燥热了起来。这家人的小儿子终于失去耐性,拿了根细长的杆子,伸进冰箱底下一阵乱捅,希望能够将蟋蟀赶出来。只见他弄了老半天,没见到蟋蟀出来,叫声却反倒更加响亮了。

随后,大儿子、妈妈也加入战斗,用杀虫剂、喷烟雾……所有他们能够想到的方法全都使尽了,仍是无法将蟋蟀从冰箱底下赶出来。众人心想,这个大冰箱根本无法搬得动,看来全家得要在蟋蟀兴奋的叫声当中熬过这一整夜,想要安静地上床睡觉,恐怕是想都不用想的了。

突然,爸爸灵机一动,找来一架录音机,放在冰箱底下,按下了录制键,将蟋蟀不断发出的“唧、唧”声响录了下来。只见爸爸倒转录音带,按下了播放键。录音机中立刻传出同样的“唧、唧”声,不到三秒钟的时间,一只又黑又亮的大蟋蟀,飞快地从冰箱底下疾冲而出,绕着录音机不停地打转,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它交配。

在家人的掌声当中,父亲拎起那只蟋蟀,丢在门外草丛中。全家人此时围坐在客厅里,聆听屋外传来的美妙虫鸣声,觉得这个夏夜似乎也清凉多了。

有句名言:“一汤匙的蜂蜜,比一加仑的胆汁更容易捕捉苍蝇。”

找到对方的需要,给予应有的满足,是避免彼此产生冲突、进而造成彼此挫伤的智慧之道。

如何具备找到他人需要的能力?这就必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培养细心的观察力,并且用心学习聆听的技巧。拥有良好的观察力,可以从肢体展现的暗示当中,了解对方真正想要什么;而熟悉聆听的技巧,则可以确保我们不致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彼此的困扰。

世界积极思想之父诺曼·文生·皮尔博士,是20世纪全球积极思想运动的带动者,也是世界最顶尖演说家金克拉的老师。

皮尔博士不仅巡回演说,宣扬积极思想的神奇力量,而且也喜欢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协助人们脱离消极心态的控制。

有一次,皮尔博士遇止一个朋友,正说着一些消极的话,皮尔博士立刻走上前去,拍着他的肩膀,兴奋地对他说:“嗨!你是怎么了?何不让我们一起来想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呢?”

那位颓废的朋友望了皮尔博士一眼,幽幽地道:“拜托,诺曼,你的那一套我全都了若指掌,此刻对我而言,任何的积极思想都是派不上用场的,你根本不了解我的问题有多严重。”

皮尔博士仍是兴味盎然地道:“喔!是吗?那么,可不可以谈谈你的问题?”

那位朋友又瞪了皮尔博士一眼道:“别跟我玩心里咨询那一套老把戏,我一点儿都不想谈我的问题,我已经快被它们烦死了。唉!真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人,那不知道该有多好?只是我想,没有任何问题的人,根本不会存在吧!”

皮尔博士道:“怎么会没有这种人?我就知道有一大堆没有问题的人!来,上车,我带你去找他们,或许就可以帮你解决你的难题。”

皮尔博士带着他的朋友来到一处安静的墓园,他伸手指向墓碑,对他的朋友道:“你看,躺在这下面的人,每一个都没有问题,你喜欢当哪一个?”

皮尔博士的朋友沉思了许久,重新挺起胸膛,笑着道:“看来,还能够好好地活着去处理问题,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哕!”

人生当中,问题的产生是上天特别设计、为了要增进我们能力的非常手段。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的同时,我们也随着将自己的潜能逐步发挥,而终能达到自己意想不到的崭新领域。

41.不要苛求完美

不是事业为了理想,而是理想为了事业。

——伏尔泰

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理想。

——巴斯卡

哲人说:“完美本是毒。”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我们心灵的药饵。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它本来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人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那无异是白讨苦吃。

从前,一位老和尚想从两个弟子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

一天,老和尚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叶子。两个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树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叶子。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总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找下去,一心只想十全十美,最终往往是两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们才会明白:为了寻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了许多机会是多么得不偿失;世间许多悲剧,正是因为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虚无飘渺的完美,而忘却了任何一种正常的选择都可以走向完美,完美不是一种既定的现象,而是一种日臻完善的执著追求过程。

有两个年轻人曾经一同考研,其中一个决心要考上重点大学,另一个选择了一个适合他自己实际状况的学校。结果,那个一心想要考上重点大学的朋友前后考了5次而未果,眼睁睁地看着他人一个个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致神经都有些失常了。而另一个朋友则一考而中,由于勤勉刻苦,研究生毕业4年后,就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其实,任何一种平淡的选择或开始,只要后面的过程得当,其间必定蕴含着许多奇迹,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脱离实际而片面追求完美。

拣一片最美的树叶,需要拥有一份理智,一份思索,一份对自身实力的审视和把握。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老师让学生交一件劳动作品。爱因斯坦把一只笨拙又丑陋的小板凳交给了老师。老师看后很不满意,爱因斯坦又从身后拿出两只更为丑陋的小板凳,对老师说: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不太令人满意,但是它要比这两只强得多。

人生中,我们应该具备爱因斯坦的勇气,不要只是好高骛远,而应该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拣你认为是相对完美的树叶。

人生的缺憾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不能杜绝缺憾,但我们可以升华和超越缺憾,并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缺憾可以当做我们追求的某种动力,如果我们能这样看,就不会为种种所谓的人生缺憾而耿耿于怀呢?

有人缺憾就会产生追求的目标,有了目标,就如同候鸟有了目的地,即使总在飞翔,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有期望的目标,总是能够坚持下去。

如果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我们自己陷入困境,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我们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我们自己制订了完美的标准,那么我们便不会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因而,作为一个普遍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