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19589400000031

第31章 坟

坟是故人往事的最终收容所,但对坟的态度与待遇似乎也表现出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尤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贵族与名流的坟不仅比平民百姓的更牢固完美,而且也更容易保留或流传。所以,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的北京城,有许多的古墓名陵。某些甚至还成了今天仍沿用的地名。譬如地铁西线有一站就叫公主坟,可另外在太阳宫、十里堡、静安庄、大灰厂西村、关东店、安定门、东坝、大程各庄等地,仅我所知道的有具体身份可确证的公主坟(或称皇姑坟)就有十余处,墓主大多是明清两朝的公主。其中房山区大紫草坞乡有个公主坟村,就是因为永安公主(明成祖朱棣长女,母仁孝皇后系徐达长女)安葬于此而得名,村东南还有验马坟。除了公主等皇亲国戚的墓地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将军坟、宰相坟(如怀柔北房镇的宰相庄村有元大丞相墓)、举人坟乃至太监坟。据说乾降皇帝自香山赴圣感寺,见沿途明代太监墓多如牛毛,曾有一叹:“西山下明代寺宦墓甚夥,专横至此,国事有不坏者乎?”他没想到大清王朝的宦患会比明朝过之而无不及。更无从知晓后来会出个受慈禧太后青睐的大太监李莲英。当年不可一世的许多太监墓至今大都荡然无存。唯独京西磨石口的田义墓,是北京现存的小量太监墓中最完整的一座,我曾经陪伴一位史学家去踏访过:墓园入口处竖立着两座华表,神道两侧是护墓文武大臣的石像,穿过雕有飞禽走兽的汉白玉棂星门直达黄色琉璃瓦的碑亭(共三座),亭内供奉的丰碑分别镌刻着万历皇帝写给田义的两道敕谕及吏部尚书沈一贯撰写的墓碑铭……我向那位史学家咨询田义何许人也,得知了是明代深受万历皇帝器重的一位忠君爱国的好太监。哦,看来天地人心是一杆无形的秤,万事万物各有报应。

超越于众坟之上的,自然是帝王坟了。最著名的当数十三陵。建于昌平天寿山下的这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无一不是大兴土木。规模较小的献陵就动用了军夫、工匠23万人,在前十二陵中最小的景陵也用了23万人。每修一陵,都会使无数工匠劳碌而死。例如,在修长陵过程中,朱棣曾派专人去天寿山宣读他写的祭文,由此可见一斑。为死人修坟,不知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以及累死多少活人——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愚昧与黑暗。在明朝英宗以前甚至还存在着残酷的妃嫔殉葬制度,今十三陵德陵东南的东井与定陵西北的西井,尚存红墙绿瓦的建筑遗址,即明成祖朱棣殉葬嫔妃们的埋葬之地。帝王的坟墓建立在人民的累累白骨上,他们的光荣总是拖曳着浓重得化不开的阴影。长陵的主殿是北京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东西长度及气势即使紫禁城的太和殿也比之而逊色。死亡居然比生命更重要,比生活更重要——封建帝王们的死亡观念,是今人无法理喻的。他们在给自己修筑一座座陵墓的同时,无形中也使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逐渐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封建时代在帝王们的奢侈与昏庸中走向了末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文明与野蛮相搏斗的过程——文明最终成为野蛮的掘墓人。

帝王坟并不总是金碧辉煌的,门庭冷落的有建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金陵——系金王朝(1115-1234年)的皇家陵区,葬有金代始祖至章宗17个皇帝、后妃及诸王,是比明十三陵早约400年的北京第一个皇陵群。如今,金陵的地面建筑已倾颓于荒草乱石之中,唯有地下宫殿仍封存于800年的黑暗与神秘中。

北京师范大学坐落于铁狮子坟(它也是22路公共汽车的一个站名),我刚来北京时曾在师大居住过,铁狮子坟这个古怪的地名一度使我摸不着头脑:干嘛要为狮子(况且是铁狮子)建一座坟呢?问师大的师生,他们也不知其详。地名都这么叫惯了,谁也没深究过它原初的意义。多年后读古籍,无意中发现有关的记载:铁狮子坟属于清初编入满洲正黄旗内的博尔济吉特氏、原封一等公额尔克戴青家庭墓地,因墓地立有一对铁狮子(可能是明代旧物)而得名;北边公狮,南边母狮,高两米许,铸铁的,工艺水平高,不生锈。我在铁狮子坟的原址(师大教职工宿舍区东门内20米处)走了几个来回,没找到一点铁狮子的影子。一位看门的老人告诉我,他少年时倒是亲眼目睹过那不生锈的铁狮子——只是,1958年,铁狮子被拉走炼了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