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神粟裕
19599600000019

第19章 两军相遇勇者胜(1)

导语:共产党的思想工作是一绝,日军要么不被俘虏,俘虏了十有八九都会加入“反战同盟”,自觉自愿地对日军展开政治攻势。正当车桥战斗相持不下时,苏中“反战同盟”成员松野觉冒着枪弹,主动上前要求劝降,但在喊话时被子弹击中头部身亡。

打破三期“清剿”之后,根据地的局势暂时得到缓和,而这时的国际形势也正朝着有利于盟军的方向发展。

1942年10月,苏中区党委在如东县南坎镇召开会议,会上传达了延安总部的指示:“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

不仅是中央这么乐观,大家都有了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然而仅仅几个月之后,苏中形势又骤然紧张起来。

日本人把南部“清剿”的失败,归结为不伦不类——好像“铁壁合围”、“清乡”都能沾点边,可是味道没一个正的。

倘若是纯正的“清乡”,那就不同了。

此前“华中派遣军”已经换成“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为实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决策,首次提出要了以长江下游为起点,逐次进行“清乡”的方案。

畑俊六定下大纲后,由第十三军司令官泽田茂中将参与谋划,汪伪政府军事顾问晴气庆胤中佐和汪伪“警政部长”李士群共同设计,正式提出了“清乡”计划。

汪伪将“清乡”定为“国策”,首先自苏南开始进行“清乡”。

经过两年多的“反清乡”斗争,苏南新四军的指挥机关、主力部队最终都无法再坚持下去,不得不先后撤往苏中,苏南“清乡”经验由此让日伪军如获至宝,在苏中“清剿”失败后,他们便又祭起了“清乡”这一法宝。

“水师”突击

畑俊六决定置劳师无功的南部不用,改由第六十师团长小林信男中将主持“清乡”。

第六十师团系由原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扩编而成,扩编成师团后,又另外增加了一个由国内新兵编成的旅团。要论战斗力,第六十师团比第十二旅团可能要强,但仍然不及老师团,畑俊六器重小林之处,在于第六十师团常驻苏州,曾是苏南“清乡”的主力部队,有“清乡”经验。

畑俊六将对日伪军威胁最大的第四分区列入黑名单,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实验区”,他对小林师团长提出的目标,是在6个月内消灭苏中新四军主力,从而在江北造成“大东亚圣战的华中确保区”。

苏南“反清乡”的挫折和苏南部队的北撤,对苏中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听日军将把“清乡”重点从苏南转入苏中,消极悲观者有之,惊慌失措者亦有之。

如粟裕所言,苏中抗战进入了最尖锐、最艰苦的时期,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而要冲破黑暗,光靠嘴皮子鼓动是不够的,还是得用枪杆子来做宣传。

粟裕发现他有空子可钻:南部走神儿了。

南部到苏北的时候,他的第十二旅团有5600余人,这几年不断地跟新四军作战,部队越缩越小。你别看每一仗死伤的日本兵不多,加起来数字惊人,前后已经伤亡了5000人,经过不断补充,才得以维持3700余人的规模。

挨上司的训斥,那是家常便饭,长时间的受挫,已经让南部越来越不像一个有头有脸的武士,乃至于丢了一门炮,都能让他失魂落魄到恨不能跪在地上求人。

这次畑俊六突然调小林来主持“清乡”,让他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小林来苏北,那还有他南部什么事,以前他所付出的一切不都泡汤了吗?

抢功劳尚是其次,南部最怕的还是调职,特别是被调到太平洋去作战。当时的日军将官都知道,谁去了太平洋战场,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在美军无情的火力打击下,即便是老师团,都只能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偏偏上司还真的透露了要调他走的意思,这悲催的。

南部人坐在办公室里,小眼神却到处瞟来瞟去,脑子里也全是小孩子游泳,哪里还管得了什么新四军不新四军。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用打胜仗来鼓舞人心的好机会。

“清剿”之后,鉴于主力消耗过大的问题,粟裕对苏中部队进行了整编,每个旅只保留一个经过充实加强的主力团,其余步兵团全部实现地方化,作为地方团的骨干。他另外组建了师教导团,由自己亲自指挥,随时用于对重点方向实施突击。

1943年2月23日,粟裕指挥教导团向曹家埠据点发起进攻,曹家埠只有伪军一个营,但据点有大碉堡,光靠步兵根本攻不下来。

原先通过黄桥决战等战役,粟裕曾缴获到3门山炮,为此成立了一个军区炮兵连,但这3门炮轻易都不会拿出来用。这次粟裕破了例:“把大炮用上,可以更加坚定群众反‘清乡’的信心。”

炮上来了果真大不一样,几炮,就把大碉堡给轰开了,据点伪军也就此瓦解。

紧接着,粟裕又调用第七团,相继攻克日伪军据点12处,摧毁碉堡40余座,长江北岸用以“清乡”的大批毛竹被烧毁。

第一期“清乡”原定于3月1日开始,因毛竹被烧毁,被迫推迟到了4月10日。

时间进入倒计时,小林要来了。这个时候,南部已经通过向上级申辩,暂时获得了留任,但“清乡”仍然没他的份儿。

南部很生气,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你小林算老几?

所谓“敌人反对的,我们要坚决拥护;敌人拥护的,我们要坚决反对”,南部在内心里差不多视小林为敌,两人换防时,他不等对方到防,就把部队全部开走了,同时还没忘记破坏据点里的工事和铁丝网,反正就是不想让小林占一点儿便宜。

据点无人,连民兵都收复了许多小据点。

1943年4月11日,小林调兵遣将,从苏南调来有“清乡”经验的菊池联队以及3个伪军师,使参与“清乡”的机动兵力达到15000余人,加上“清乡”所需的警察、坐探和行政人员,其兵力的密集程度为敌后华中战场所罕见。

这些日伪军带着大批毛竹,分成十几路蜂拥扑进四分区,开始了“军事清乡”。

在预定的“清乡区”内,小林首先寻歼四分区主力,四分区的主力团如今只有一支,即“老虎团”第七团,在粟裕的指挥下,他们早早就“敌进我进”,跳到了“清乡区”外面,从而让小林扑了个空。

小林在里面实施“军事清乡”,压缩根据地,第七团在外面展开军事攻击,扩大根据地。

轮到新四军提高机动作战的效率了。在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区,部队全部乘小船行军,一般情况下,一个班乘一条船,一个连乘十条船,一个团乘有近百条船,行进在水泊中,长达数里,俨然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水师”。

小船比较隐蔽,据点里的日伪军往往只注意防守陆地道路,想不到河沟、河汊中会突然冒出“水师”。各船的进攻方式是,用竹篙快速将船撑向岸边,一经靠岸,一人先跳下水用绳子将船稳住,其他人借助竹篙撑出的那股速度,向岸上之敌发起迅猛冲击。

1943年5月13日,七团实施黄庄偷袭战,仅用5分钟时间便消灭伪军一个中队,整个过程中,只有伪军哨兵胡乱放了一枪,其他人都是还没有反应过来,新四军的枪已经顶到了胸口。

10天之内,七团在偷袭不成的情况下,又用强攻方式拿下戴家窑据点,歼灭伪军1个营。

小林在苏南的“清乡”经验是,不管“清乡区”外如何枪炮声连天,他都充耳不闻,也不肯从“清乡区”调出兵力,因为他知道,跳出外线的新四军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他调兵,那就上当了。

小林先用竹篱笆把“清乡区”围起来,然后在“清乡区”内遍设据点和“检问所”,三五里即有一处,用于盘查来往行人。由日伪军和警察、坐探组成的“清乡队”,则不分昼夜,挨村挨户地搜捕抗日军民。

苏南“反清乡”遭到挫折,绝非偶然,“清乡”气氛确实非常恐怖。当时日伪军据点纷纷传说“粟裕已经率部北去”、“清乡不需3个月就可成功”。

请他编菩萨

实际上,粟裕从来没有离开过四分区,他事先只将机关转移到一、二分区,自己则率领十几个武装人员留了下来。

粟裕不走,对于“清乡区”内的军民,就是一个莫大的精神鼓舞。

粟裕认真研究过苏南的“清乡”和“反清乡”,也初步琢磨出了一些对付的法子——

小林建立据点,就派地方化主力、地方部队和民兵,昼伏夜行,灵活穿插,专门选择那些防守薄弱的据点打。这里面,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短枪队”。

“清乡”开始前,粟裕从苏中军区保安部门挑选了一批人员,再从各分区部队中抽调短枪排,组成了“政治保安队”,队员人手一支短枪,因此被民间称为“短枪队”。“短枪队”的队员们不仅有一手好枪法,而且能化装侦察,翻墙过河,在苏中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华北的敌后武工队。

日伪军、警察、坐探、汉奸猖獗,除了有“短枪队”上门外,粟裕还发动民兵参与,并且提出口号:“每乡每月捕杀一个敌人。”

一个乡那么多民兵,每月杀一个,不算难。民兵的袭击手段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包括“背猪猡”、“钓乌龟”等十几种之多。

所谓“背猪猡”,就是埋伏路旁,专找零星掉队的敌人,只要用绳子往脖子上一套,背着就跑。

所谓“钓乌龟”,是事先割断电话线,敌人一定要来查线,然后……

“反清乡”才个把月,有个乡的民兵就用“三八式拳头”、“五号盒子枪”(即匕首)干掉了50多个敌人。两个月内,苏南调来的“清乡”队员被捕杀一半,原拟开赴苏中的两个“清乡”大队因此吓得没敢再来。

“清乡”队另外一个让人痛恨的地方,是竹篱笆。小林从江南运来500万根毛竹,沿着“清乡区”边缘,构筑了一道绵延200里的篱笆封锁圈。

众人拾柴火焰高,粟裕提出了“不让敌人打篱笆”的口号,动员群众悄悄地破击篱笆。动员的内容,非常通俗易懂:篱笆把你家的田地隔开,让你既收不到粮又采不到菜,不如把这些毛竹拔下来,编篮子,做扁担,用处大得很呢。

老百姓要收粮收菜,还喜欢捡不要钱的毛竹派用场,于是很快就开始自动自发地参加了“破篱笆”运动。

起先是小规模的分散活动,后来便发展到几个乡几个区的联合行动。4月到5月间,总计有10万人次,参加了100多起破击活动。

1943年7月1日夜,在分区部队的掩护下,4万多民兵和群众对竹篱笆展开大规模焚毁行动,但见火趁风势,风助火威,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弯弯曲曲、望不到头的火龙。一夜之间,小林惨淡经营了3个月的封锁篱笆便被焚之一炬。

两个月一转眼就过去了,小林见“军事清乡”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急忙实施“政治清乡”。

“政治清乡”就是实行保甲制度,日伪军把“清乡区”内的某一个区域包围起来,将群众拉到一起,强行登记户口,张贴门牌,实行连坐连保。

你有计策,我有对策。粟裕和四分区采取的办法是,敌来我走,只留下老弱进行敷衍,所谓“铁将军把门,灶王爷看家,鬼子编保甲,请他编菩萨”。

鬼子一走,便动员群众烧毁门牌、保甲户口簿、壮丁册,查问起来,就让群众推到新四军身上:新四军干的,你们有本事找他们去理论吧。

编查人员不下乡便罢,下乡还有“短枪队”和民兵等着取他们的项上人头。有人没办法,干脆躲在据点里编假名册,以应付上级,更多的人则请长假,开小差,借机逃离。当时有首打油诗叫作:“清乡无把握,生死不可卜,大家捞一票,赶快出苏北。”

“政治清乡”也行不通,畑俊六所谓6个月消灭苏中新四军主力,自然也只能沦为痴人说梦,小林不得不宣布“延期清乡”,以后又扩展为“高度清乡”。

让四分区军民陷入被动和困境的,正是“高度清乡”。

渔人撒网

小林信男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二期,还担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军校教官,初来乍到,对苏中的地理人情,他或许没有南部熟悉,但在战术运用上,他却比自己的同事更为狡谲。

“高度清乡”又称“流血清乡”,是“清乡”中的极致手段,也可以解释成是不择手段。在这一阶段,小林除采用常规的“梳篦”、“拉网”战术,对抗战军民进行反复搜捕外,还使出了最厉害的一着撒手锏,即“以游击对游击”。

小林把日伪军和武装的特务人员组织起来,不仅让他们乔装改扮成“游击队”,而且在活动和作战方式上也完全套用游击方式。比如,日伪军以往都走大路,现在全部改走小路;以往白天出来“扫荡”,现在晚上出动,拂晓猛袭;以往大多陆路行军,现在利用水道偷袭。

四分区猝不及防,蒙受了很大损失,内外线压力也都与日俱增。1943年9月,粟裕倚重的虎将、第七团团长严昌荣在一次战斗中阵亡,至1943年年底,第三旅作战部队伤亡官兵近千人,地方干部群众的死伤及损失更是难以计数。

小林刁钻,粟裕也使出浑身解数跟他周旋,其最主要的一个策略便是——“分化”。

畑俊六以为小林有苏南“清乡”的经验,南部有熟悉苏北的优势,二人可以成为他在苏中“清乡”的左右手,但实际上这左右手之间根本一点感觉都没有。

南部换防时使的那股小性子,让粟裕完全看透了南部和小林之间不可道破的隐秘关系。对南部师团和小林师团,他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新四军打小林师团时不遗余力,但对南部师团却是适可而止,能放他一马就放一马,能多给一点面子就多给一点面子。

新四军打的都是小林,南部比较轻松,在上级那里交代得过去,就不用怕调职了。

不知道南部是不是心里也明白这一点。反正这哥儿们在“清乡”期间非常消极,属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那种,小林要找他帮忙搭一下手时,他基本都处于失踪或走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