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兵必败
粟裕在华野司令部建有代号“四中队”的技术侦察小组,这个小组掌握当时条件下的无线电高科技手段,能侦察和破译敌方的各种重要密令。他们和地下党一起,构成了一个高效而快捷的情报处理网络,被粟裕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李默庵7月9日定下的时间和部署,粟裕第二天就知道了,第三天,美国特使马歇尔也知道了。
马歇尔正在为国共做调解,他马上去见蒋介石:“我得知你们要进攻苏中,有这件事吗?”
蒋介石还装傻,马歇尔当场掏出了一份文件,蒋介石一看,竟然是李默庵的油印作战计划,立刻僵在那里。
既然泄了密,李默庵就只好暂时停下手来,另择佳期,但粟裕不让了。
粟裕以往的打法,一般都是后发制人或诱敌深入,然而这次他要反其道而行之,依据就是抓住了对手的致命弱点:“骄”。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部队普遍都是一种表情,那就是“骄”。
虽然粟裕在天目山反击战中3次大获全胜,使国民党方面受到震动,但他当时击败的毕竟是三战区——抗战时期的各大战区中,三战区实力仅为一般。
后来粟裕北渡长江,又被国民党解读为是支持不住及溃退的表现,他在大兵团作战方面的惊人潜力也由此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粟裕曾参加国共停战谈判,临走时国民党一批飞机降落在机场,声音震耳欲聋,站在粟裕身边的一位国民党高官指着天空说:“现代空军的威力真是伟大啊。”
粟裕微笑回答:“遗憾的是,天上的飞机还不能到地面上来抓俘虏。”
粟裕不是轻视现代武器装备,相反,他非常重视,组建军工部并实施“炮群”攻击便是最好的例子,但他不迷信武器,而且在那种场合下,也不能轻易示弱于人。
事实上,国民党空军的规模还很小,更不能形成强大战斗力,李默庵要指挥苏皖会战,空军才配了一架小飞机供其使用,这种情况下,又谈何“伟大的威力”?
国民党的自大,只是显示出一种虚骄而已,明明身上没多少肌肉,还非要给人摆造型。
所谓泄密事件,则是另外一种“骄”。事件发生后,李默庵始终没有查清楚秘密是何人所泄,而他对此的解释颇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抗战胜利不久,各部队指挥机关保密观念很淡薄,泄密事件的发生,并不奇怪。”
世界上的事,成与不成,都在“认真”二字上,军事作战更是如此,因为许多个“并不奇怪”,国民党方面付出了他们难以想象的代价。
第三次天目山反击战时,粟裕曾经“哀兵必胜”,现在他要让李默庵尝一尝“骄兵必败”的滋味儿。
粟裕要打李默庵,而他首先出击的部位,同样令人感到惊讶:整八十三师。
整八十三师配备有半美式装备,原番号为第一○○军,抗战后期曾作为远征军赴缅作战,在5个整编师中,它武器最好,战斗力也最强。
“先打弱兵”曾是粟裕固守的一个基本用兵准则,那为什么如今要反过来,先打“强兵”呢?
答案还是那句话,“兵无常形,亦无常理。”
整八十三师最强不差,但也最骄,在军事要点宣家堡、泰兴,李天霞真的只各驻了一个团,而这两个地方正是粟裕要攻袭的首取之地。
宣家堡的那个团比他们师长还狂,说:“如果共产党打下宣家堡,那么他们(指华野)可以倒扛着枪,一弹不发进南京了。”
如此入口的一道菜,不打它打谁?
李默庵有12万人,粟裕只有3万,4打1,粟裕出其不意,各用6个团来打宣家堡、泰兴(宣泰),就形成了6∶1的优势,而且这6个团皆为华野主力,岂有不胜之理。
长途奔袭是粟裕的拿手好戏,当华野到达宣泰城下时,城内守敌还一无所知。
李默庵并非没脑子,在黄埔一期生中,曾流传一个说法,叫作“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李默庵”,因此也有人把李默庵列入国民党黄埔三杰之一。
可是聪明的头脑,恰恰在关键时候让李默庵上了当。苏中战役打响时,他本应调驻南通的王铁汉整编第四十九师北上增援,但因为不知华野虚实,又素知粟裕喜用声东击西之计,他怕粟裕乘机攻击南通,就把王铁汉缩了回来,后来发现粟裕的真实意图时,时机已经错过。
1946年7月15日,这是李默庵敲定的再次向苏中进攻的时间,但就在这一天,华野攻下了宣家堡,整八十三师被打掉2个团加2个营。
这是苏中战役的首战,也是首次歼灭国民党美械部队。
此前对能不能和美械军一较高下,大家心里都没底,延安总部的原定方略,是依照过去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跳出内线,到外线作战”的经验,让华中野战军(华野)、山东野战军(山野)避开强敌,转移到淮南作战。
粟裕坚持在内线歼敌,而且歼灭的还是国民党美械军,让很多人都想不到。此战刚结束,毛泽东即亲自来电向粟裕询问:“打的是否是整编第八十三师?消灭了多少?尚存多少?”
李默庵吃了苦头,但他经历过风雨,这点苦头还受得住。
抗战中,李默庵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忻口战役,在正面战场上与板垣师团一对一地格斗,后来又在中条山打游击战,在国民党将领中,这样正规战能打、游击战也会的人并不多见。
见粟裕先声夺人,自己兵马未动,却已遭挫伤,李默庵急忙调整部署,他派李天霞整八十三师进攻华野主力,王铁汉整四十九师攻向如皋。
李默庵的这一战术非常刁钻。李天霞看似是主打,其实是配角,仅仅起一个策应作用,王铁汉才是真正的主角。
如皋在宣泰以东,只要华野仍在宣泰,王铁汉一旦占领如皋,就等于截断了华野东去之路。
这是李默庵借以翻盘的大好机会。
没有秘密
王铁汉率整四十九师昼夜疾进,向如皋开去,可是中途,意外发生了。
1946年7月18日,华野主力突然出现在整四十九师侧后。
要知道原因吗,当然是又泄密了。
得知李默庵的最新部署后,粟裕当即以变应变,除留下部分兵力,以造成主力仍在宣泰的假象外,其余部队全部掉转方向,向如皋方向长途奔袭。
王铁汉要断华野的后路,他自己的后路反而被华野给切断了。
粟裕要围歼整四十九师。经过两天两夜的攻击,该师所属的一个旅防线遭突破,仅师长王铁汉率少数直属队突出包围。
可是在打另外一个旅时遇到了麻烦,对方只剩一个团扼守,然而负责进攻的第六师怎么攻都攻不过去。
这时李默庵已把李天霞等部调过来增援,整49师的后续部队也接近如皋,粟裕觉得不能再僵持下去了,当天深夜,他悄然赶到了一线战场。
仗没打好,第六师的副师长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的脸都阴沉沉的,粟裕看在眼里,但脸上仍然是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进入指挥所后,过了一会儿他才问:“对面敌人是一个团?”
“一个加强团。”
粟裕点点头:“打不下,就不要打了。”
一听这话,王必成急了:“那怎么行,可以打下来。”江渭清也说:“我们打算在拂晓前再组织一次攻势。”
第六师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战机一旦失去,就不能勉强,否则只会打得更糟更坏。
粟裕轻轻地摆摆手:“你们怕是打红眼了,通知阵地,停止攻击。”
1946年7月23日拂晓,华野放弃攻击,向如皋以北方向撤离,而整四十九师则乘势进入如皋。
苏中战役的第二战,可以说是各取所需。据华野统计,歼敌1万余人,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
对李默庵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他按计划占领了如皋,就战略角度而言,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
占据如皋后,李默庵即在城里建立前沿指挥所,同时囤积粮食弹药,以利再战。
李默庵的下一个目标是如皋北面的海安。
海安在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来北往的粮道都须在此通过,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天下,张士诚守泰州,朱元璋便派常遇春在海安筑城,绝其粮道,结果泰州成为孤城,不攻自破。
李默庵此举,正是要进一步对泰州等地形成封锁,以巩固苏中南部占领区,毫无疑问,这是一步好棋。
为攻下海安,李默庵集中了6个旅,计划分两路夹攻。
李默庵没有秘密可言,因为都被粟裕掌握着。粟裕左想右想,觉得不能硬来,还是以主动撤出海安为妙。
一说这话,许多人都想不通:“敌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已经打了两个胜仗,为什么不敢在海安同敌人决战?打了两个胜仗还要放弃海安,那两个胜仗不是白打了吗?”
有时候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粟裕坚信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独自做这么重大的决定。当时华中局总部在淮安,只有粟裕一个人在前线,电报上也讲不清楚,他决定立即去一趟淮安。
粟裕喜欢掌握新技能,他不仅会骑马,还会开汽车、摩托车、骑自行车、划船,可以说那时候能接触到的最新交通工具,他几乎都学了个遍。
海安距淮安有300里路程,粟裕带着一名警卫员,轮番使用摩托车、自行车、船只等交通工具,一天一夜赶到淮安,最终取得了上级的支持。
华野主力撤出海安后,粟裕依靠一个从地方上升为主力的第七纵队,以海安为轴,实行运动防御战。
围绕海安的战斗,双方的统计口径有很大差异,华野方面认为重创敌军,因此把这一战列为苏中战役的第三捷,但据李默庵回忆:“似乎没有花费什么力气,经过两天时间,打了几下,便占了海安和李堡。”
不管怎样,李默庵起码在战略上又一次达到了目的。
自苏中战役开始以来,应该说,李默庵在大的计算上基本没有什么明显漏洞,但他有一个环节一直非常糟糕,而正是这个环节着实害他不浅。
老马熟路
这个环节是:信息。
粟裕有“四中队”,有地下组织,有千里眼,有顺风耳,李默庵只有泄密,不断地泄密。
情报系统的不得力,与国民党军队臃肿低效的体制也大有关联。李默庵统领12万人,但这些部队没有几个是他带出来的基本部队,作为李默庵这样级别的高级将领,他也很难做到亲临第一线。
苏中战役从始至终,李默庵一直在常州隔江遥控指挥,有什么情况,只能等下面往上报。像粟裕那样亲自骑车赶300余里的事情,在国民党将领中是不可能见到的。
信息已经极度不对称了,李默庵的部下还接二连三地给他发来各种错误的信息。
华野主动撤出海安,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可是国民党各部在所谓“捷报”上都无不大吹特吹,到李默庵统计时,歼灭华野总数竟然已达到两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