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的"一万余名"要有众多的感受,以显示集体的力量。"典身契约"是受众第一次听说的新鲜事务,要采用节奏的变化把"典身"二字显现出来。"只要签约单位有爱心,愿意为陈辉出钱治病"这两个分句呈递进语气前行。"爱心、钱"是中心词。整个句子是铺垫句式。我们的着眼点在"他们愿为签约单位白工作一年"这里的"白"在播者的内心要占有一定的位置,"一年"要有时间延续之感。
在主体段有三个自然段组成。分别为"热烈气氛、约内容、名情况"。主体部的中心应在第二段"契约内容"。在这里注意这几句"自愿签订就业契约、前预支一年报酬、偿捐给陈辉"这里的"自愿、前、偿"这几个词要有郑重之感、受之感。中心层次的第三段虽说只有一句话,我们也不能忽略它,"一万余人在'典身契约'上签了字"播的时候要有规模大的感受。
新闻的结尾层由两个自然段组成,一个是学校领导层的反应,另一个是新闻的发展趋势。我们把握的重点应该是最后一段"尚没有单位愿意接受这份'万人合同'"这里是新闻的结果了。"没有单位"尤以"没有"二字为中心词,播时要加以提炼,这也是受众想知道的,受众也在设想实施的可行性。我们不要认为已经是新闻的结尾了,无所谓了。
评述示例
郑州交通大学的同学为救助贫困患病的母子,策划了一种新的筹钱方式,设计了"典身契约"这一形式,以找到单位为陈辉出钱治病。无论是学生们的初衷,或想方设法为母子筹钱治病,这样的想法或行动都是令人感动的。其意义就不在赘述了。
当第一眼看到"典身契约"这几个字时,感觉有些别扭,但不知哪儿别扭。回忆一下小时候看过"白毛女"的故事,地主逼迫扬白劳在卖身契上按手印,称扬白劳愿以自己的女儿喜儿去抵债。这是在旧社会发生的事情,同时它又是在扬白劳在地主的威逼下成为事实的。那个时候的普通劳苦大众没有尊严,没有人权,更没有民主。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义务。
这篇消息里说的郑州交通学院自己策划的是"典身契约",有一万名大学生签了字,但有时间限制,为期一年。这里的"典身契约"和半个世纪之前的旧中国的"卖身契"有什么不一样么?和在奴隶时代把黑人当商品拍卖,应该说一样性质。都是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付出的代价,自愿偿还金钱或债务。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是21世纪,愿意卖身的是大学生,而且是自愿的,自己撰写的"典身契约",目的是救助患病的母子二人。
应该说这样的做法首先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值观。同时也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作为社会的人是有思想的,是具有创造性的,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还不同于一般的平民百姓,掌握着知识的财富,一个人的创意,可以使上万人受益,为什么比尔盖茨是世界上的首富。我们大学生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取胜呢?想想我们的做法:一万名大学生去做小工,而且甘愿做一年。一个大学生这一辈子有多少一年?是不是我们的大学生淤了?愿意受剥削一年,真有点奇怪呀!
法制观念淡漠。"典身契约"是学生自己策划的,可行性如何?其法律效力及其公正性无从保证。大学生门看过合同法吗?有这种只有一方签约的情况下盲目等待另一方签约的吗?同时这种行为也违背了劳动法。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身怎可随意买卖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当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会用自己最廉价的资本,人身来作交换的筹码,这只能让我们很痛心,这是一种时代的退步,是人格尊严的沦丧。它让我们看不到当代年轻人应有的人格力量,看到的只是懦弱和无助。试想谁敢和一万名年轻的大学生的人身自由作交易呢?
学生们献爱心不能凭一时的冲动,行善要保持理智。"典身契约"是不现实的,但愿这荒唐的契约永远不再看到。
6、005年12月27日清晨5点48分,一批来自四川的34名提箱携包、装较时尚的女大学生走出北京西客站,开始了她们为期3个月的"保姆"生涯。据介绍,这批来自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女大学生保姆,在校所学的并不是家政专业,而是以新闻、文和文秘为主,大部分是大一、二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8岁至22岁之间。
按照两地家政服务公司商定,她们来京作保姆的月薪在800元到1000元左右,所服务的雇主多为北京高知、干、收入的"三高"家庭。来京前,她们全都经过了成都有关家政服务公司组织的类似怎样洗衣、洁、饭、顾小孩等必要培训。
"我并未把这次进京当保姆看作是一种永远的工作'定位',而是一个参与社会实践,并能增加点个人收入的一个过程。"进京前,一位学新闻的罗姓女大学生对记者说。毕业后有机会和可能的话,她仍想去从事新闻事业。
播读提示
拿到新闻之后,先迅速看一遍,要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作保姆。
其次,要理顺新闻的线索和叙事的脉络:四川的34名大学生到北京作保姆,都是普通专业的沉重——她们都做什么工作——大学生的态度是把当作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
找到新鲜点:大学生作保姆,前所未闻。
唤起播讲的愿望。现在大学生就业很难,原因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工作的经验,在找工作的时候不容易打动用人单位,而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这个作法无疑是增强大学生职业经验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注意新闻的语感,要掷地有声,节奏要明快。
评述提示
对于新闻评述类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两种组织语言和结构的方式:一是散点式的,我从这条新闻中看到了什么。另外一种是集中式的,从新闻中抓住一个问题集中展开论述。
如果我们用散点式的方式组织论述的话,可以先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这个举措的可取之处:一是使学生增加了社会实践能力。二是也增强了自身的生活自理与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们所受的训练和所从事工作是洗衣、饭、洁等,他们在学习这些技能的过程中也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三,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进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为将来自己找工作积累了经验。不足之处是这样做可能会耽误一些课。
如果采用集中式的组织论述的方式的话,就可以围绕"大学生应该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一定的职业训练"来论述。以新闻为由头,再提出论点,再展开论述。
7、年12月中旬,安徽民工黄某在拆房时,被一堵倒下的单体墙压到,当即造成左半侧肋骨全断、脑骨折,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样的意外伤害事故每天都在上演。记者昨天简略地统计了一下,2005年,杭州市四医院急诊室接到民工意外伤害350例,其中类似脑外伤的严重伤害40例,死亡20例;杭州市二医院急诊室接到并转到病房住院的(不包括留院观察及简单急诊处理的)就有320例,死亡数每月在1-2例左右。仅以这两家医院的急诊量计算,杭州平均每天就要发生两起民工意外伤害事件,每月死亡2-3人。
民工意外伤害以手指切割伤、扭伤、处坠落及头外伤、合伤为主,尤其是高处坠落事故非常普遍。
播读提示
先弄清新闻的核心事实:农民工意外伤事件在一些地方非常严重。
然后理清事件的发展线索,在经过2分钟左右的分析之后,应该能对这个新闻事件进行复述:一位农民工在拆墙时被墙压倒致死——仅杭州的二医院和四医院这两家医院每月就收治的意受外伤的农民工就有2-3个人——农民工的意外伤主要有哪些:以高处坠落伤为最多。
找到新鲜点:农民工在高强度的劳动过程中意外受伤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民工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他们却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
唤起播讲的愿望:应该有人来保护劳动中的农民工不受伤害。
评述提示
这又是一个关于农民工的话题。这次说的是工伤。在分析这条新闻的时候,要找出其中的核心:农民工太容易受伤害了。
在评论的结构组织上,可以从新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实出发,说明农民工在劳动中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必须要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这是我们从中挖掘出来的中心论点。
接着要追问:他们为什么容易受伤?从他们所受伤的种类来看明显是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这背后的责任在雇佣农民工的经营者身上。而政府的劳动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解决的办法,核心的举措是政府部门要把农民工的劳动保护真正管起来,把这些同对雇佣农民工的经营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8、学期开始时,本市初中、学有望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学生免交杂费、本费等费用,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将发放生活补助。记者从市教委日前公布的2006年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中了解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这部分费用将由市政府"买单"。
据了解,目前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约为90万人,免除所有杂费和书本费后,预计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将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
据介绍,本市近5年来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免杂费、本费政策。2001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学生免收杂费;2002年,免收杂费的范围扩大到全市10个远郊区县和城近郊区低保户学生;2003年以来,又对全市低保家庭学生及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免收教科书费,免收特教学校住宿生住宿费,并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贴;从今年开始,这项优惠政策又扩大到城八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
播读提示
这是一条关于免费义务教育的新闻,说的是北京市这些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我们可以用几十秒钟时间内把新闻看一遍,知道新闻在说什么,这是对播读新闻进行准备的第一步。
理清新闻事实的线索,在心里把事件自己先理一遍,这样在播讲的时候就能够尽量做到不去念稿,而是说自己心里对整个事件的了解。事件的脉络:北京今年开学将在全市的范围同实现免除学生的书本费、杂费,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补助——钱由市政府来出——北京市做到这一点花了5年的时间。
找到新闻感:这个政策好!它能使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学。我们为这件事情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