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宋·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前集:“待道是杨贵妃,不警着白鹦鹉。悄似嫦娥离月殿,恍然洛女下瑶阶。”元·乔吉《金钱记》第1折:“这娇娘恰便似嫦娥离月殿,神女出巫峡。”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第9出:“似湘陵仙子,斜倚舜庙珠扉;如月殿嫦娥,半现蟾宫金阙。”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4:“意态自然,迥出伦辈。有如织女下瑶台,浑似嫦娥离月殿。”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11:“两人抬到家里,歇下轿子,请那新娘子出来,那时更自不同:不道是嫦娥下降,也说是仙子临凡。”清·曹去晶《姑妄言》第15回:“轻盈眩目,恍若月宫仙子降瑶台;绰约飞魂,依稀洛水神姬来汉水。”清·曾朴《孽海花》第8回:“却见颤巍巍的凤冠、光耀耀的霞帔,衬着杏脸桃腮、黛眉樱口,越显得光彩射目,芬芳扑人。真不啻嫦娥离月殿,妃子降云霄矣!”清·无名氏《混元盒》第3回:“谢相公看见这七位姑娘,如花似玉。正是:生来闭月羞花貌,长就沉鱼落雁容。好似嫦娥离月殿,犹如仙子下凡尘。”清·无名氏《听月楼》第2回:“公子抬头定睛一看,见小姐冉冉来到中堂,好一似:天上嫦娥离玉阙,林中美女下瑶阶。”清·无名氏《聚仙亭》第2回:“生来闭月羞花貌,长就沉鱼落雁容。好似嫦娥离月殿,犹如仙子下凡尘。”
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原著
《金瓶梅》第76回:“你去到后边,把恶气儿揣在怀里,将出好气儿来,看怎的与他下个礼,赔个不是儿罢。你我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金瓶梅》第90回:“既在他檐下,怎敢不低头?孙雪娥到此地步,只得摘了髻儿,换了艳服,满脸悲恸,往厨下去了。”
释义
又作“既在他檐下,怎敢不低头”。站在他人低矮的屋檐下,只得俯首屈身,以免碰头。表明忍辱负重、消极承受的生存意识。
出典
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
例句
元·高明《琵琶记》第34出:“正是:在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元·无名氏《黄花峪》第4折:“没奈何,俺正是: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元·无名氏《盆儿鬼》第1折:“你道我为什么怎敢不低头,也只为一时间落他矮檐下。”明·范受益《寻亲记》第10出:“万苦千辛同受尽,谁知又作刑囚,夫妻分散不容留。在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明·邵璨《香囊记》第22出:“可汗传令,南朝新来使臣张侍郎,一同旧使臣洪皓、王伦等暂且拘收四太子兀术下,不许还国。正是:在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明·李梅实《精忠旗》第3折:“在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我那老爷呵,怎么是好?”明·沈璟《义侠记》第28出:“命运犹相阻,英雄不自由。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明·张四维《双烈记》第8出:“代人负米实堪羞,空使英雄恨未休。正是在他矮檐下,教人安得不低头。”明·张凤翼《灌园记》第11出:“忍耐免煎忧,安身万事休。在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明·张景《飞丸记》第5出:“正是:到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不免去走一遭。”明·沈鲸《双珠记》第33出:“前日是我们同辈,今日是他统属了,不免下礼相见。正是:在他矮檐下,谁敢不低头。”明·梁辰鱼《浣纱记》第10出:“万苦千辛同受尽,谁知又作刑囚。夫妻分散不容留。在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明·汤显祖《邯郸记》第27出:“罢了,罢了!在他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明·谢谠《四喜记》第37出:“正是: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目今说他好,庶免刑戮。”明·无名氏《绨袍记》第25出:“你这妇人出语太舂撞,宛转好端详。自古道:在他茆檐下,敢不低头乞主张。”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你既被摄到此间,只得无奈何。自古道: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26:“王伯固令太和,一士昂然而进曰:‘一等生员告状。’伯固敛容徐答曰:‘三甲进士不准。’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20:“你既被摄到此间,只得无奈何。自古道: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2:“刘翁便取一束麻皮,付与宋金,教他打索子。正是: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月香无可奈何,只得伏低做小。”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惊奇》第4回:“若要我嫁你,便死也不从;若要我领你孙儿,这却使得。正是:在他矮檐下,谁敢不低头!”明·罗懋登《西洋记》第36回:“况兼咬海干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也连忙的唱上两三个喏。”明·陆人龙《型世言》第3回:“若要我嫁你,便死也不从。若要我领你孙儿,这却使得。正是:在他矮檐下,谁敢不低头。”明·吴拱宸《鸳鸯针》卷4第2回:“范顺自家手抓了屎也讲不起,又在他矮檐下,敢不低头。”明·乐舜日《圣烈传》第4回:“看他完公没得一分,那个敢说他一声,叫做落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忍吞声含泪拭涕与他骗了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好汉,休说这话。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36回:“因此不论文臣武职,身在矮檐下,岂敢不低头,只得都来趋附他的炎势。”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9回:“我在京时,这样官儿只好把他当做蚂蚁,今日既然到此,只得没奈何跪下。正是:在人矮檐下,不敢不低头。”明·无名氏《警世阴阳梦·阴梦》第3回:“羁摩我在这里,没奈何,叫做在他檐下过,怎敢不低头。”明·无名氏《三教偶拈·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池仲容色变,肚中如七八个吊桶,一上一落,好不安稳。一时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清·张南庄《何典》第2回:“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只得要将铜钱银子出去打点。”清·邹必显《飞跎全传》第5回:“跎子慌赶到他家门首,见他屋檐甚矮,跎子想道:‘在人矮檐下,谁敢不低头?’”清·讷音居士《三续金瓶梅》第6回:“这也是命里该当,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无奈何,忍气吞声,不敢不从。”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44回:“在人檐下走,怎敢不低头?到了此时,也说不得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大帅连这句俗语还不知道吗?上头纵容他们,他们才敢如此,还有什么说的!”清·吴沃尧《劫余灰》第16回:“我也是在他檐下过,不敢不低头。在那里担惊受怕,柔声下气的做了他三年奴才。”清·无名氏《生绡剪》第4回:“牛金版起来,率了以下,磕头如捣蒜。正是: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清·无名氏《龙图耳录》第41回:“俗语儿说: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又道:咬人的虎儿不露齿。我是恼在心里,笑在面上。”清·无名氏《常言道》第3回:“这小人国内房屋低小,走进此门,必要低了头儿。正是:在他门下过,怎敢不低头。”清·无名氏《十把穿金扇》第4回:“吾乃是当朝首相之子,如今弄到这般光景!古语云:人到矮檐下,谁敢不低头。”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1回:“恭亲王也觉自悔。在人檐下过,不敢不低头。既奉了谕旨,当即于次日入朝,伏地痛哭,浑自引咎。”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原著
《金瓶梅》第83回:“敬济道:‘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大娘眼见不信也。’大姐道:‘得你这般说就好了。’”
释义
意指每天都会听到搬弄是非的流言蜚语,不去听,不在意,不理睬,自然也就化为乌有了。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例句
元·高明《琵琶记》第11出:“形衰力倦怎支吾?口食身衣只问奴。莫道是非终日有,果然不听自然无。”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5出:“休,休!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净]不听自然无,家中没闷婆。”明·张凤翼《灌园记》第26出:“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外]朝英,你做得好事!”明·陆采《怀香记》第28出:“溺爱真禽犊,糊涂岂丈夫。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清·无名氏《林兰香》第24回:“郑文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若五人各以长争长,便如五色之不能相混。惟以短济短,即如五味之相和矣。”
活是他家人,死是他家鬼
原著
《金瓶梅》第89回:“你活是他家人,死是他家鬼,我家里也难以留你。你明日还去,休要怕他,料他挟你不到井里。”
释义
旧指女人出嫁后,生生死死都不离开丈夫家。女人往往自言此语,表示坚守贞节或誓不变心的信念。
例句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我今嫁了他家,活是他家人,死是他家鬼。今晚若不与丈夫同睡,明日公婆若知,必然要怪。”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8回:“他活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我没有这么个闺女,我没有脸去看。从此以后,我家里也不许他进门。”明·无名氏《前七国志》第12回:“活是太师府中人,死是太师府中鬼。”清·陈天池《如意君传》第16回:“我生是皮家人,死是皮家鬼。五爷你好狠心,叫我可往那里去?”
相随百步,也有个徘徊意
原著
《金瓶梅》第26回:“千也说一夜夫妻百夜恩,万也说相随百步,也有个徘徊意。这等贞节的妇人,便拿什么拴的住他心!”《金瓶梅》第73回:“常言:一夜夫妻百夜恩,相随百步也有个徘徊之意。一个热突突人儿,指头儿似的少了一个,有个不想不疼不提念的!”
释义
又作“相随百步也有个徘徊之意”。只要共同走过了一段路程,分别时总会顾盼流连。说明人们应当相互尊重,珍视感情。
例句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2折:“常言道:相逐百步,尚有徘徊。你怎生便叫我眼睁睁的不问当?”元·柯丹邱《荆钗记》第29出:“我当初嫁你,也是明媒正娶,又不暗地里偷情,强来随你。相随百步,尚有徘徊之意。”元·无名氏《神奴儿》第1折:“在那里别寻一个同胞兄弟,媳妇儿是墙上泥皮,可不说相随百步尚有徘徊意。”元·无名氏《冻苏秦》第2折:“却不道相随百步有这徘徊意,俺爷娘便怎肯出丑的这扬疾?”明·杨柔胜《玉环记》第8出:“且慢,待他说几句话。自古道:相随百步,尚且有徘徊之意。”
眉间搭上三簧锁,腹内包藏一肚愁
原著
《金瓶梅》第61回:“西门庆正和应伯爵、温秀才坐地,见抄了数来,拿到后边解说与月娘听,见命中多凶少吉,不觉:眉间搭上三簧锁,腹内包藏一肚愁。”
释义
意指脸上愁眉不展,心里忧事重重。三簧锁,喻指眉头紧锁。万斛愁,许多愁绪。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3:“王观察领了这靴,将至使臣房里,唤集许多做公人,叹了一口气。只见眉头搭上双簧锁,腹内新添万斛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7回:“眉头重上三簧锁,腹内填平万斛愁。若是贼徒难捉获,定教徒配入军州。”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7回:“眉头搭上三横锁,心内频添万斛愁。不觉眼中垂泪,心里想道:‘我受了千辛万苦,死中得活,也只为这冤家,谁知今日又成画饼!’”明·罗懋登《西洋记》第19回:“天师和三宝老爷说了这一席话,王尚书只是一个低头不语。正是:眉头捺上双簧锁,心内平颠万斛愁。”
穿青衣,抱黑柱
原著
《金瓶梅》第25回:“小的穿青衣,抱黑柱,先来告五娘说声,早晚休吃那厮暗算。”《金瓶梅》第44回:“常言道:穿青衣,抱黑柱。你不是他这屋里人,就不管你。刚才这等掠制着你,你娘脸上有光没光?”《金瓶梅》第72回:“你过来,自古:穿黑衣,抱黑柱。你爹既说开,就不恼你了。你往后也要谨慎些。”《金瓶梅》第76回:“要着我,把学舌的奴才打的烂糟糟的,问他个死罪也不多!你穿青衣,抱黑拄,一句话就把主子弄了。”《金瓶梅》第85回:“就是房里使的那大姐?他怎的倒弄主子?自古:穿青衣,抱黑柱。这个使不的!”
释义
又作“穿黑衣,抱黑柱”。穿上青衣做奴仆的人,必须对主人忠诚,忠于职守。喻指吃谁家的饭,就得为谁效力。
出典
宋·妙源《虚堂和尚语录》卷1:“师云:‘隔窗看马骑,故有之。衲僧家着黑衣护黑柱,终不向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