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瓶梅语典
19618300000005

第5章 二画(1)

人人有面,树树有皮

原著

《金瓶梅》第76回:“对着他三位师父、郁大姐,人人有面,树树有皮,俺们脸上就没些血儿?”《金瓶梅》第79回:“俺们人人有面,树树有皮,姐姐那等说来,莫不俺们成日把这件事放在头里?”

释义

凡人都有脸面,树木都有表皮。喻指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懂得自尊,不能不顾及脸面。

例句

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6回:“你二人听着,山里有水,水里有鱼,三七共凑二十一。人有脸,树有皮,萝卜快了不洗泥。”清·邹必显《飞跎全传》第5回:“也有石头望山里背的,也有大树脚下好遮荫的。人人有面,树树有皮。”清·张春帆《九尾龟》第115回:“这会儿为着这件事情赶他出去,人人有脸,树树有皮,万一他脸上下不来,逼出些意外的事来,我们虽然不怕,却也何苦呢?”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5回:“人有脸,树有皮,赶出去的人,再进来脸上也支不住。”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6回:“人有脸,树有皮。前日赶出来,磕头乱央不肯收下,今日得不的一声儿,又回去了。”清·无名氏《金台全传》第34回:“自古人人要面,树树要皮,他不晓得我们是他女婿的朋友,女儿做了小娘,说出来有何面目,故而如此吓人。”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2:“人人有面,树树有皮。人之生也,理从面达,愧怍征焉,不恤其面,生理绝矣。”

人不知,鬼不觉

原著

《金瓶梅》第40回:“用着头生孩子的衣胞,拿酒洗了,烧成灰儿,伴着符药,拣壬子日,人不知,鬼不觉,空心用黄酒吃了。”《金瓶梅》第69回:“倒是他家里深宅大院,一时三老爹不在,藏掖个儿去,人不知,鬼不觉,倒还许。”

释义

不仅他人不知道,就连鬼神也不知道。意指行为隐秘,动作迅速,不被察觉。

出典

战国·墨翟《墨子·耕柱》卷11:“巫马子谓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耶,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

例句

元·马致远《任风子》第4折:“我只道人不知,鬼不觉,却原来你空叫,咱空闹。”元·无名氏《争恩报》第1折:“恁做事可甚人不知,鬼不觉?他把这房也波门房门可早关闭了,你可便走将来轻将这门扇敲。”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1:“乘此暮夜无人,就烦你船载到那里,悄悄地埋了。人不知,鬼不觉。”明·无名氏《啖蔗·王文豪传》:“离此不数里,是我先茔,极是僻静,乘此暮夜,移船到那里,悄悄地埋了,人不知,鬼不觉,岂非两便?”清·天花藏主人《玉支玑》第11回:“我籴的这船米,要载往杭州去粜的,兄何不躲在我船上,人不觉,鬼不知,顺带你到杭州上岸。”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16回:“我以为人不知,鬼不觉,没想到今天老爷查出来,这是以往从前真情实话。”清·江洪《草木春秋》第3回:“你今行此短见,人不知,鬼不觉,可不是屈死了,不如跟吾去修行,可以脱此灾。”清·徐震《灯月缘》第5回:“只听小人击着灯盏为号,轻轻的密将真生抢入内宫,人不知,鬼不觉,却不是个绝妙的上策。”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8回:“我们潜师前来,路上人不知,鬼不觉,怎么吃那厮先晓得了?”清·曾朴《孽海花》第14回:“那凤儿年纪不过十二岁,倒生得千伶百俐,果然不一会,人不知,鬼不觉的都拿了来。”清·王浚卿《冷眼观》第8回:“及单子发出,必定仍从他们手里经过再将耳签揭去。如此人不知,鬼不觉,而中伤之目的达矣。”清·陆士谔《十尾龟》第11回:“现在女总会,开设的地方秘密异常,开在一家纺纱厂里头,真是人不知,鬼不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5回:“到了夜晚,妹夫把公子驼到背上,将身一纵,跳出关外,人不知,鬼不觉,又简便,又爽快,这才好哩。”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打听署院姨太太、少爷进了衙门,他便拿了银票,人不知,鬼不觉,找到得常到号里来替署院存银子的那个心腹,托他把银票递进。”清·李宝嘉《活地狱》第36回:“遂即连夜起身回县,人不知,鬼不晓,同寅里都没一个晓得。”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8回:“要是委员作弊,便把领的钱先放起一半,下余的打开放在簸箩里,这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清·无名氏《炎凉岸》第1回:“只听吃的一声响,慌忙缩身出来,真是人不知,鬼不觉。”清·无名氏《萤窗清玩·玉管笔》:“月下花间,人不知,鬼不觉,正好我们做事。”清·无名氏《狐狸缘》第11回:“如今想尽法儿也擒不住他,并且来来去去,人不知,鬼不觉。”清·无名氏《绣鞋记》第6回:“正系人不知,鬼不见。纵使张家闻知,亦无处访寻,你道好不好呢?”清·无名氏《九云记》第6回:“倒不如忍住了一天图他,后日暗地里无踪无迹的害了他两个狗命,不啻斩草除根,人不知,鬼不知,也是妥当的呢!”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2回:“如今看个出行的日子,我和你人不知、鬼不觉,你我腰间各带一半,打扮成走差模样,背个黄包袱,说是兖州府上临清下文书的。”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46回:“只道人不知,鬼不觉,谁料到滑县知县强克捷,竟探闻这种消息,飞速遣人密禀巡抚高杞、卫辉知府郎锦麒,请速发兵掩捕。”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原著

《金瓶梅》第92回:“常言: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从容他一夜不打紧,就翻异口词。”

释义

人们的意志即使坚硬如铁,也抵不过像熔炉般严峻的法律。意指对于那些触犯法律的人,即使再坚强顽固,也难挨严刑酷律的拷问,不得不屈服下来。

出典

宋·妙源《虚堂和尚语录》卷5:“不落因果,突出野狐,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不昧因果,得野狐,顶上无骨,颌下有须。”

例句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9:“为吏警语。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元·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卷上:“刘文政与那北石佛村教学的秀才杨崇赌钱相争,拿起骰盆,将杨秀才一下打杀,被捉去押下徐州左狱拷勘。分明是:官法如炉,人心似铁。”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曲:“捶钞的揭剥的不怕他人心似铁,小倒的兴贩的明放着官法如炉。”元·白朴《墙头马上》第4折:“你待结绸缪,我怕遭刑狱。我人心似铁,他官法如炉。”元·王仲文《救孝子》第3折:“可不道父娘一样皮和骨,便做那石镌成骨节也槌敲的碎,铁铸就的皮肤也锻炼的枯,打得来没半点儿容针处!方信道人心似铁,你也忒官法如炉。”元·施惠《幽闺记》第6出:“排门粉壁刷拘,各分干系公徒。假饶人心似铁,怎当官法如炉!”元·高明《琵琶记》第17出:“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假饶人心似铁,怎逃官法如炉?”元·无名氏《延安府》第1折:“我放敌头委的和他做,岂不闻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明·范受益《寻亲记》第12出:“牢内并无良善,眼前惟有囚徒。假饶人心似铁,怎当官法如炉。”明·李开先《宝剑记》第12出:“平人何故苦刑驱,可怪奸邪狠计谋。饶你人心坚似铁,怎熬官法炽如炉。”明·沈璟《义侠记》第19出:“任你人心似铁,须知官法如炉。惟有感恩积恨,万年千载难磨。”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4:“问到陈干娘门首时,十字儿竹竿封着门,一碗官灯在门前。上面写着八个字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7回:“人情似铁非为铁,官法如炉即是炉。怎么敢轻放于他?”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1回:“保正和地方人等带了孙鬼车妻子黄氏,缚了两个家童,一齐到广宁县呈告。正是:人心似铁非为铁,官法如炉果是炉。”明·邓志谟《咒枣记》第13回:“岂不闻:人心似铁非真铁,官法如炉却是炉。”清·李修行《梦中缘》第14回:“皂隶一吓一敲,敲了数十棒,正是: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68回:“官人一声答应,三根棒为五刑之祖,往大堂上一捺,真是:人心似铁非是铁,官法如炉果是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从来说:人情似铁,官法如炉。况且随带的那些司员,又都是些精明强干久经审案的能员,那消几日,早问出许多赃款来。”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9回:“打一鞭,转一转,滴溜溜转个不歇。正是:人情似铁非为铁,刑法如炉却是炉。”清·无名氏《温凉盏》第36回:“你二人挺刑不招,指望赖将过去,怎得能够?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清·无名氏《海游记》第12回:“瘦羊恐夺交易,也加差提公子。正是:官法似炉惟铸错,臣门如市好招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著

《金瓶梅》第92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如到官处断开了,庶杜绝后患。”

释义

凡人若是没有长远的谋划,就必然会遇到忧虑的事情。表明凡事从长计议,不能只顾眼前,目光短浅,否则忧患必至。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例句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唐·张九龄《敕西南蛮大首领蒙归义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卿可思之,岂虚语也。”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政事》:“伊川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虑当在事外。”宋·程颢、程颐《程氏外书》卷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虑当在事外。”元·郑光祖《梅香》第1折:“非是我心多,岂不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早晚樊素敢待来也。”元·高明《琵琶记》第39出:“自古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家当初不仔细,一时间不信我那院子的说话,定要招赘蔡伯喈为婿,指望养老百年。”明·姚茂良《精忠记》第19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你爹爹去后,杳无音信,不知为何?”明·杨柔胜《玉环记》第22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日韦姐夫被我背了一场是非,爹爹一时赶出去了。”明·欣欣客《袁文正还魂记》第18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几日耳热心跳,不知何事?”明·无名氏《云台记》第4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料王莽欲贻汉室,将女罗祥进上,平帝纳为正宫,实为内应。”明·无名氏《三桂记》第6出:“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日里虑应远,愁怀且宽。”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他两个卖去他方,老王八回来也只一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2回:“那五位公子,各使其母求为太子,桓公也一味含糊答应,全没个处分的道理。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0回:“虽然如此,不可不慎。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岂可因其小而忽略?”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15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朕每自思:自三皇以来,继之伏羲之世,俱思及民,朕何敢尸位受禄!”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74回:“知县记得书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清·袁于令《西楼记》第37出:“自古道:债各有主,冤各有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清·李玉《人兽关》第14折:“常言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又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何道此几句,只因我们在施家屋内,得了一主钱财,此事常防后发。”清·方成培《雷峰塔》第18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青儿,为何说此两句?”清·刘璋《斩鬼传》第4回:“天下事与其失之事后,不可不虑之事前!圣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清·陈球《燕山外史》卷4:“良以事不深谋,祸将旋踵;人无远虑,灾必逮身。”

人生面不熟

原著

《金瓶梅》第59回:“慌怎的,往后日子多如树叶儿,今日初会,人生面不熟,再来,等我替你品。”《金瓶梅》第69回:“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便向文嫂儿计较道:‘人生面不熟,怎好遽然相见?’”《金瓶梅》第78回:“那王三官儿娘,咱每与他没会过,人生面不熟,怎么好请他?只怕他也不肯来。”《金瓶梅》第79回:“嗔道叫我拿帖儿请他,我还说人生面不熟,他不肯来,怎知和他有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