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瓶梅语典
19618300000054

第54章 十五画(1)

撞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

原著

《金瓶梅》第64回:“只说要买孝绢,径出城外,雇了长行头口,到马头上,搭在乡里船上,往苏州原籍家去了。正是:撞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金瓶梅》第69回:“众人得了个性命,往外飞跑。正是:敲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金瓶梅》第81回:“雇了二大辆车,把箱笼细软之物都装在车上,投天明,出西门,径上东京去了。正是:撞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

释义

又作“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暗中开放玉笼让凤凰展翅高飞,私自打开金锁使蛟龙自由飞腾。喻指摆脱束缚,脱离险境,重新获得自由。

例句

元·施惠《幽闺记》第7出:“休赶,休赶,拆碎玉笼飞彩凤,断开金锁走蛟龙。”元·无名氏《抱妆盒》第4折:“恰便似顿开金锁飞龙子,摔碎雕笼放凤雏,才出的这宫门去。”元·无名氏《锁魔镜》第1折:“这一箭恰便似摔碎玉笼,飞腾彩凤,早则么顿开金锁走蛟龙。”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3折:“不知就里伏神通,孔明令我到江东。几时得摔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张四维《双烈记》第34出:“传令不可泄漏,即时起兵。正是:摔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1:“说罢,自去了。好似:捶碎玉笼飞彩凤,掣开金锁走蛟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0:“放开丝缰,二十个马蹄,如撒钹相似,循着大道,望常山一路飞奔去了。正是:拆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2:“到了河心中,方才着力望着座船飞也似划来。盐船上人正当睡熟,更无一人知觉。这才是:拆破玉笼飞彩凤,掣开金锁走蛟龙。”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0回:“王神姑得命,好似踹碎玉笼飞彩凤,透开金锁走蛟龙,出了辕门,照着本国抱头鼠窜而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2回:“连忙上马,开了山门,找路而去。这一去,正所谓:暗放玉笼飞彩凤,私开金锁走蛟龙。”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5回:“拜毕,便抱了孩子,跳上马夹一夹,那马如风似电的向北去了。正是:摔碎玉笼飞彩凤,掣开金锁走蛟龙。”明·无名氏《征播奏捷传》乐卷:“应龙接旨,叩首望阙谢恩,即回播州而去。正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明·无名氏《玉闺红》第7回:“此时不走等待何时,无奈挣扎着起身,轻轻摸了柴门,拔关起插,溜出门来。正是:打开樊笼飞彩凤,扭断金锁走蛟龙。”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4回:“那秀才迭两个指头,言无数句,话不一席,有分教:打碎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吴璇《飞龙全传》第5回:“桂英又磕了一个头,立起身来,跟着喽罗下山去了。正是:劈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10回:“二人关会明白,章宏悄悄起身,出了宅门,一溜烟直往罗府去了。正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春秋配》第6回:“看看天色将明,只得再奔前走,寻个安身所在便了。正是:劈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二度梅全传》第8回:“梅芳接住,迎入舟中。即刻开船,往山东而去。正是:劈开玉笼飞彩凤,挣脱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三春梦》第10回:“吴杰悄悄下了榻,密密出了衙门外,忙忙走至总镇府内报信。正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顿开金锁走蛇龙。”清·无名氏《云钟雁三闹太平庄》第20回:“遂同红元豹收拾了行李、衣服,雇了牲口,晓行夜宿,一直奔走杭州西湖云了。正是:打破玉笼飞彩凤,遁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43回:“秦王十分感激,提刀上马,即回牢口关去。正是:踏碎玉笼飞彩凤,放开金锁走蛟龙。”清·无名氏《好逑传》第2回:“狱官不敢推辞,只得领命,到通政司去达上。只因这本一上,有分教:打碎玉笼,顿开金锁。”

横草不拈,竖草不动

原著

《金瓶梅》第92回:“大姐成日横草不拈,竖草不动,偷米换烧饼吃。又把煮的腌肉,偷在房里和丫头元宵儿同吃。”

释义

宋、元时俗语,就连地上的杂草都不愿意去拣拾。意指性情懒惰,什么事也不愿做。

例句

元·郑光祖《智勇定齐》第1折:“他们日横不拈,竖不抬,那得闲茶饭,养活着他怎地?”清·曹去晶《姑妄言》第20回:“这妇人是我的妻子薄氏,成日家横草怕拈,竖草怕动,只是要好的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你倒别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烦你做个什么?把你懒的横针不拈,竖线不动。一般也不是我的私活烦你,横竖都是他的,你就都不肯做。”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他们日睡到日中才起来,横草不拿,竖草不拈,每日要吃八分银子药。”

瞒上不瞒下

原著

《金瓶梅》第26回:“你还有甚亲故,俺们看阴师父面上,瞒上不瞒下,领你到那里,胡乱讨些钱米,够你路上盘费便了。”《金瓶梅》第85回:“大小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他箱子来,拣上色的包与他两套,叫薛嫂儿替他拿了去,做个一念,也是他番身一场。”

释义

事情只能瞒着上面的人,却瞒不了下面的人。喻指对上隐瞒事实真相,对下合谋串通。

出典

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似曰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谩上不谩下,通衢因以为戏云。”

例句

元·无名氏《梁山七虎闹铜台》第1折:“开仓粜米依时价,拨济民间行德化,升斗上面克除粮,一心瞒上不瞒下。”明·无名氏《飞花咏》第2回:“衙门事情,瞒上不瞒下,还要求二位宽昌相公停得三五日,便足见高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我还有一句话要和你商量,不知你肯不肯?现有他的东西,是瞒上不瞒下,悄悄的送与他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回:“方才有几个教亲,共备了五十斤牛肉,请出一位老师父来求我,说是要断尽了,他们就没有饭吃,求我略松宽些,叫做瞒上不瞒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6回:“不瞒老哥说,这些事情原是瞒上不瞒下,常常有的。”清·无名氏《飞花咏》第2回:“衙门事情,瞒上不瞒下,还要求二位宽昌相公停得三五日,便足见高情。”清·无名氏《春秋配》第8回:“地保惧怕衙役,把贾氏扯在背地说:‘瞒上不瞒下,也得送些敬仪才得稳当。’”清·无名氏《双灯记》第5回:“禁卒大爷,你老瞒上不瞒下,行个方便,把监门开了,我与俺二叔见一面,不枉我大远的走这一遭。”

觑物思人,见鞍思马

原著

《金瓶梅》第63回:“乐有悲欢离合,想必看见那一段儿触着他心,他觑物思人,见鞍思马,才吊泪来。”

释义

看见物品就想起主人,看见鞍辔就想起骏马。意指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思念之意。

例句

元·柯丹邱《荆钗记》第45出:“见鞍思马,睹物思人。适才那妇人,好像我夫人。”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25出:“孩儿,见鞍思马,睹物思人。今年乃大比之年,不招个状元为驸马,更待几时!”明·沈鲸《双珠记》第19出:“倘长大成人,未免见鞍思马,睹物伤情,虽没处讨你父母,或者婆婆天年未终,犹得还珠合浦。”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小姐讨这颗宝石,仔细看了半晌,见鞍思马,睹物思人。只因这颗宝石,惹动闺人情意。”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9:“正是:见鞍思马,睹物伤情。每遇一件,常自暗中哭泣多时,方才晓得梦中之言有准,时刻不记仇恨。”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12回:“既原是俞兄的家牧,况又涉着娄兄相知所借,今日正是:见鞍思马,睹物伤情。待小弟依旧返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