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吴沃尧《九命奇冤》第8回:“急得我上天没路,入地无门,十分没法,还是去求梁家姑太太。”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只急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便由得承辉说什么是什么。”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54回:“只这一阵,把兀术杀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敢回金山扎营,早赶入黄天荡去了。”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10回:“可怜王翠翘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疼得肝肠碎,痛得心胆裂。”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16回:“我只道你临淄被焚,那知你活在这里受罪,他逼得你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对面不能一语。”清·无名氏《木兰奇女传》第28回:“每日用五色花棍打他三次,叫他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清·无名氏《世无匹》第4回:“此际上天无路,乞援无门,因想在此也是一死,莫若拼命匍匐过岭,一路求乞,追至任所。”清·无名氏《山水情》第12回:“此时急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欲要逃走,怎奈拦阻者多,真个计无可出了。”清·无名氏《绣鞋记》第7回:“那时上天无路,落地无门。纵使插翅也难飞出,岂不徒然自投罗网?”清·无名氏《狐狸缘》第12回:“王半仙一见,吓的就似土块擦屁股,迷了门子。真是:上天找不着路,入地找不着门。迷离迷糊站在那里。”清·无名氏《云钟雁三闹太平庄》第27回:“可怜钟老夫人也是家运乖张,前生定数,被奸臣凌逼,弄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险些丧了性命。”清·无名氏《常言道》第2回:“顷刻间氽至海心,四面无边无际,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远远望见一只海船,不知他们有多少人在船上。”清·无名氏《豆棚闲话》第10则:“正在喉急之际,刘公宅内,催要两个丫头进去服侍。急得敬山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清·无名氏《施公案》第315回:“我这地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你便喊断嗓子,也没有人来过问。只管喊罢!”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44回:“宋金刚人马也到,尉迟恭即起身追赶二王。一夜之间,连劫他八寨,赶得二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59回:“尉迟恭被他摆布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说道:‘呵唷,王爷饶命呀!那一张伏辩,昨夜酒醉,想是失脱了,不知去向。叫我那里有伏辩还你?’”清·无名氏《玉蟾记》第13回:“此刻弄得我上天天无路,入地地无门,如何是好?”清·无名氏《于公案》第1回:“及至赶到红门寺,见山门紧闭,有心回家送信,又牵挂姐姐吉凶难保,只急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清·无名氏《生花梦》第3回:“姜氏这时,呼天无路,入地无门,豺狼满前,身不由主,被众人推到县门首。”民国·陈天华《狮子吼》第8回:“那时各客人正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当儿,忽然来了一个救星。”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51回:“只这一阵,把兀术杀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敢回金山番营,早赶入黄天荡去了。”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1回:“临海太守辛景,乘势逆击,杀得孙恩,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好自投海中,往做水妖去了。”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13回:“奔到河边,复被忽秃忽军堵住,顿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却穷极智生,竟纵马上一高崖,复将马缰扯起,扑的一跳,连人带马,投入印度河中去了!”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23回:“你推我让,彼惊此骇,结果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有二、三万人丧身刃下,有二、三万人溺毙海中,还有二、三万人作日本俘囚。”
上天远,入地近
原著
《水浒传》第52回:“因此受这口气,一卧不起,饮食不吃,服药无效,眼见得上天远,入地近。今日得大官人来家做个主张,便有些山高水低,也更不忧。”
释义
到天堂没有多远,入地狱距离很近。意指生命垂危,气息奄奄,希望渺茫。
出典
汉·焦延寿《易林》:“耋老鲐背,齿牙动摇,近地远天,下入黄泉。”
例句
元·乔吉《两世姻缘》第2折:“好教咱上天远,入地近,泼残生恰便似风内灯。”元·吴昌龄《张天师》第2折:“我在此等候,不见到来,所以忧忆成病,眼见的觑天远,入地近,无那活的人也。”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昼夜无眠,眼见的觑天远,入地近,无那活的人也!”元·岳伯川《铁拐李》第2折:“我如今觑天远,入地近,眼见的无那活的人也。”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2折:“眼见的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无那活的人也!”元·郑廷玉《看钱奴》第3折:“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多分是死的人了。”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2折:“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眼见的无那活的人也。”元·郑光祖《?梅香》第3折:“你若不来呵,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眼见的无那活的人也!”元·杨梓《霍光鬼谏》第3折:“我上天远、入地近也,有几句遗留,听我说与你。”元·刘君锡《来生债》楔子:“如今觑天远,入地近,眼见得无那活的人也!”元·无名氏《还牢末》第1折:“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眼见的无那活的人也!”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1折:“眼见的俺两口儿这病,觑天远,入地近,无那活的人也!”元·无名氏《刘弘嫁婢》楔子:“我这病,觑天远,入地近,眼见的无那活的人也!”明·康海《王兰卿》第3折:“我如今活不成,挣不的望天迟,入地疾,怎受的小儿曹出乖弄丑,苫眼铺眉,迎奸卖俏,点醋尝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3:“感承夫人好意,只是氏儿病入膏肓,眼见得上天远,入地便近,不能报答夫人厚恩,来生当效犬马之报。”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3回:“我们眼看上天路遥,入地路近,可想活到明日此刻哩!”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我这病犯得拙了,眼见得望天的日子远,入地的日子近。”
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原著
《水浒传》引首:“正应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一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
释义
符合天意,适应地理,顺乎民心,终将体现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统一和谐。
出典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卷9:“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例句
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4折:“此一场上答天心,下合人意,以此上剿队贼众也。”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1折:“则要你上合天心,下协民望。”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9回:“帝居位,上合天心,下合人望,以共工氏为上相,柏皇氏为下相,朱襄氏、昊英氏常居左右。”清·无名氏《生花梦》第4回:“贤侄此举,上合天心,下全民命,固神人大快。苟有知识,能不愧为莫及。”清·无名氏《吴江雪》第21回:“大凡行兵,须要堂堂正正,上合天心,下顺人事。今这赫腾贼有勇无谋,****子女。彼兵驻扎日久,必有埋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原著
《水浒传》第114回:“目今方腊占据时,还是钱王旧都;城子方圆八十里,虽不比南渡以后,安排得十分的富贵,从来江山秀丽,人物奢华,所以相传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释义
这是宋、元时代人们对繁华富庶、景色优美的苏州和杭州的赞誉。
出典
唐·刘焘《树萱录》:“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莲塘、竹径、酴醾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栏、碾磨、麻稻垄塍鳞次。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
例句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元·奥敦周卿《蟾宫曲·咏西湖》曲:“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郎瑛《七修类稿》卷22:“谚曰: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解者以湖不逮于杭,是矣。”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1:“兴哥久闻得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好个大码头所在,有心要去走一遍,做这一回买卖,方才回去。”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回:“南膳部洲有个古迹,名叫做杭州。自古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个善地。”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13回:“我闻得古人云:上说天堂,下说苏杭。杭州有的是名山胜境,如可游览之处,望乞主翁指教一二。”清·李玉《清忠谱》第11折:“自古道: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岂不晓得苏州是个富饶的所在?”清·顾禄《清嘉录》卷3:“谚云: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夫杭为东南都会,南宋驻跸之所,而犹后于苏,则苏之繁盛可知矣。”清·翁桂《明月台》第4回:“素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忽有所感,一念虔诚,要到南海进香,必由苏杭而过。”清·欧阳巨源《负曝闲谈》第1回:“俗语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单说这苏州,自从吴王阖闾筑了城池,直到如今,那些古迹,都班班可考,不要说什么唐、宋、元、明了。”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8回:“俗语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扬。那姑苏是个省会,商贾辐辏,人烟稠密。”清·曾朴《孽海花》第7回:“宝廷周围看了一遍,心中很为适意,暗忖:怪道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只船也与北边不同,所以天随子肯浮家泛宅。原来怎地快活!”清·刘鹗《老残游记》第5回:“江南真是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像我们这地狱世界。”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38回:“我也想出去散闷。俗语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苏杭地方的风景,很是可玩。”
上命差遣,盖不由己
原著
《水浒传》第19回:“小人奉上命差遣,盖不由己。小人怎敢大胆,要来捉好汉?”《水浒传》第22回:“太公休怪,我们上司差遣,盖不由己。你的儿子押司见在何处?”
释义
又作“上司差遣,盖不由己”。按照上司的命令执行,自己没有违令的权利。表明不能自行其事,擅作主张。
例句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1折:“上命官差,事不由己。自家勾军的便是,今奉上司差遣,着我勾秋胡当军,走一遭去。”元·无名氏《留鞋记》第4折:“上命官差,事不由己。自家张千是也,奉老爷的言语,押着王月英到相国寺里去。”元·无名氏《谢金吾》第1折:“老夫人,上命差遣,盖不由己。我直从朝门外拆起,多少王侯宰相家,连片拆了,单单拆的你这一家儿也?”明·周履靖《锦笺记》第34出:“上命差遣,盖不自由。里头快些快些!”明·杨珽《龙膏记》第17出:“你要报自家冤仇,到教我造来生罪业。只是上命差遣,概不由己。”明·许自昌《水浒记》第19出:“蒙县主之命,差往东溪村协拿晁保正,只索去走一遭哩。正是:上命公差,概不由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5:“立刻起行,身也不容他转,头也不容他回,只捎得个口信到家。正是:上命所差,盖不由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6回:“蒙昔日与关将军结好,乃一己之私见;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烦使者回报将军,善言致意。”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回:“公言固是有理,独不思君命所差,概不由己?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以自取欺君之罪。”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你们千差万差,来人不差,恒属大家只要图了事,上司差派,不由自己,有了三叔出来,一天大事都了了。”清·孔尚任《小忽雷传奇》第27出:“上命差遣,盖不由己,只得依着他做。”清·张南庄《何典》第5回:“那行兵摆阵,出锋打仗许多事务,教他怎么得知?无奈是上命差遣,身不由主,只得离了枉死城,来到鬼门关上任。”清·洪琮《白牡丹》第5回:“此乃大人毁书逐使,刘公公恼恨,奈大人乃听召不听宣的职任,故用假金牌宣召。此乃上令差遣,卑职身不由己,非关小人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回:“可是老爷说的:‘上人差遣,概不由己’。又说:‘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清·无名氏《绿牡丹》第6回:“我家爷同任大爷已到王府解围,命我挡住,倘有硬过去,叫我先打。我也是上命差遣,概不由己。”清·无名氏《绘芳录》第62回:“小人是奉命差遣,身不由己,并与小人无干,要求大老爷施恩。”清·无名氏《龙图耳录》第9回:“老爷已知道我是上命差遣,概不由己,没什么说的,主意原是当家出的。”
上临之以天鉴,下察之以地祇
原著
《水浒传》第36回:“上临之以天鉴,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继,暗有鬼神相随。忠直可存于心,喜怒戒之在气。为不节而忘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警平生,可叹可惊可畏。”
释义
上有天神鉴别,下有地神察访。劝诫人们自我约束,止恶扬善。地祇,地神。